象征在文化人类学中的定义
象征在文化人类学中的定义
象征人类学
象征人类学 (Symbolic anthropology),有时或称象征与阐释人类学〈symbolic and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是文化人类学主要学派之一,主要人物有克利弗德·纪尔兹(Clifford Geertz)、维克多.透纳〈Victor Turner〉与大卫.许柰德(David M. Schneider)等。象征人类学兴起于1960年代,其视文化为一套由象征与意义构成的象征体系,因此人类学家必须视异文化为文字,借由田野调查等长时间的研究方式,解读并细腻地诠释当地文化。虽然象征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概念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其主张观点与结构主义人类学相似,与文化唯物论的看法相对,同时也反对结构功能论等人类学家对于亲属等结构性研究的观点与主张。在后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中,象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往往成为其质疑与批判的物件。
一、象征人类学的形成
象征(symbol,又译作“符号”)是人类重要的表达方式。人类学对象征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率先进行象征研究的是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涂尔干的弟子———罗伯特·赫尔兹,他的《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开创了两元对立象征研究的先河,并对后世的如罗德尼·尼达姆、玛丽·道格拉斯和爱德蒙·利奇等人的结构象征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象征人类学(又译“符号人类学”)产生于英国和美国人类学界。其形成的学术背景是对盛极一时、影响人文学科多学科的结构主义思潮开始质疑,人类学家对人类学的理论正规化、使命和方法论的等一系列问题重新进行思考。在象征人类学家看来,文化不是封闭在人的头脑中的东西,而是通过象征手段来表达的意义系统,人们对于其周遭环境和社会其他成员的行为和言语的理解和解释会在社会成员中间构成一个共享的含毕蔽文化意义系统,而象征人类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这些人们为了表达关于社会生活的根本性问题而赋予意义的象征和象征过程。象征具有多重意义,人们在共同的社会交往中创造并使用象征。对于不同文化的认识要求我们区分其中的不同象征,认识它们的意义,并研究它们如何结合体系并进而对行动者的世界观、精神和感知产生影响。
作为“后结构人类学”的一种,象征人类学一方面延续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对象征符号的关注,一方面又在研究的出发点、主旨和研究方法上与结构主义人类学有着截然的不同。对于象征符号研究,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出发点是人类普同性;象征人类学的出发点则是文化相对性。结构主义的研究主旨是通过对象征符号的研究发现数信“文化的深层语法结构”,注重的是具有普遍性质的、属于心理范畴的世界观;而象征人类学家的研究主旨则是通过对构成文化体系的象征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探讨该文化所独有的、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心理”。在研究方法上,结构主义人类学采取的是从研究者的、文化外部的视角来研究的“客位的”研究方法;象征人类学采取的是从被研究者的、文化内部的视角来研究的“主位的”的研究方法。
二、象征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
象征人类学派的最主要、也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克利福德·格尔茨、维克多·特纳和大卫·施耐德等,他们在对文化与象谈州征的研究上虽有上述一些共识,但是由于秉承的传统和所受的影响不同,他们的学术主张在这些共识之上还有很多不同。
在对象征、文化和人类学的实质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格尔茨认为象征符号是指“作为观念载体的物、行为、事项、性质和关系———观念是象征的‘意义’”;文化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宗教、艺术、常识、法律、意识形态等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系统。受马克斯·韦伯的影响,格尔兹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文化便是这张“意义之网”,因而作为对文化的分析的人类学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门寻求意义的阐释学科”。
在对文化象征体系的研究取向上,格尔茨强调“对其他的民族符号象征体系的系统阐述必须以行动者为取向”,强调从“文化持有者内部视角”分析文化。格尔茨对象征、文化和人类学本质的探讨,对文化研究的“深描”方法的提倡,和对文化研究的行动者取向的强调,已经广泛影响到了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除人类学外,还在哲学、语言学、宗教研究、文学批评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对象征人类学的另外两位重要代表人物格尔茨和施耐德所受的美国文化人类学传统的薰陶,特纳的学术思想更多的受到英国社会人类学传统的影响,较之前两者对象征与文化的关系的关注和在象征人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面的建树,特纳的学术贡献更多的表现在他通过具体生动的民族志写作所阐释的关于仪式和象征与社会的关系。
在仪式研究理论方面,特纳更多的受到杜尔干社会学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侧重于从仪式的象征解释中去把握特定社会秩序的再生,关注仪式的结构与功能,但是他所关注的并非静态的仪式结构与功能,而是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重在把握仪式在整个社会运作过程中的功能。在特纳看来,仪式对于社会并不是像涂尔干和功能论者拉德克利夫·布朗所认为的那样是单纯的凝聚和整合作用,因此他的分析更多的关注仪式在社会冲突和成员身份变动所发挥的作用。特纳的《仪式过程》一书以恩丹布人为物件,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并发展了范·根纳普提出的通过仪式理论。根纳普认为,所有“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位置和年龄的每一次变化而举行的仪式”都是通过仪式,可以分为分离、阈限和聚合三个阶段。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用一个专门的拉丁文术语“munitas”(拉丁语,意为“交融”、“共同体”)来描述他所认为的通过仪式的阈限(中介)阶段的特点,即非结构性、平等和人的相关性。这样,通过仪式就可以被看作是从结构到反结构,然后再回到结构的运动,社会则可以被看作是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特纳的这一仪式分析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与个人成长有关的通过仪式,还可以用来分析生命危机仪式、年度性仪式和宗教仪式等诸多仪式。
施耐德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于1968年出版的《美国的亲属制度:一种文化的解说》一书中。在人类学史上,这本书既是象征人类学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也是西方人类学回归本土研究的典范。亲属制度是传统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人类学家们运用关系称谓来分析研究物件现实中存在的权利义务关系,并认为依据亲属制度缔造的社会是非西方的文化特色。在这部民族志著作中,施耐德将研究的视角投射到了他自身所在的西方文明社会,他通过对芝加哥白人中产阶级的调查和综合分析,系统地阐述了美国人关于何为个人和何为亲属的观念,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血缘和性别与生物学、自然与法律、物质与符码的观念。在该书中,施耐德首次尝试将亲属制度作为一个象征和意义体系来系统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将它视为有着功能性的内部家庭角色的网路来看待。他认为亲属制度并不是一个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自然体系,因此也并不是一个存在于各文化间的基本一致的体系,而是一个因群体的不同而不同的文化体系。对一个像他自身的文化那样高度分化的社会的研究,对于了解亲属制度的本质,要比人类学家对于那些他们所熟知的尚未分化的社会的研究更有启发意义。他通过简短而风格化的叙述和分析,提出了他对亲属制度的不同看法,指出西方人类学家长期用来“反映”非西方社会关系体系的亲属制度概念,并非是他们从对非西方社会的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概念”,而实际上是将源自西方社会内部并在当代美国人的生活中仍然在被运用着的文化建构对映到了对非西方的社会的研究中。施耐德的《美国亲属制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展了一种关于文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既是他分析论证的基础,也在此后日益证明其对其他文化分析的价值。
在文化人类学中,什么是族群?有何特点?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
作为学科的名称,最早使用的是民族学,后来才用人类学。两者曾经互相相容幷包,有时民族学包括人类学,有时人类学包括民族学,有时相提并论,有的地区民族学学科名称逐渐为人类学所取代。民族学,英语Ethnology源于希腊文Ethnos和ogia,意思是民族的研究。这个名词引用于学科始自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昂佩勒在1830年制订学科分类表时,,把它划分为一个单独学科。人类学一词是德国学者洪德(M.Hundlt)最早使用的,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不同于后来人类学的含义。1839年巴黎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民族学会,该会纲领称民族学研究旨在“鉴别人类种族的要素,其身体构造、知识与道德的特质,语言、历史传统”。1859年法国人类学会成立,认为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生命和生活的全部,将民族学附属于人类学。俄国于1845年在地理学会内成立民族学分会,奥地利民族学会成立于1894年,德国于1869年成立人类学、民族学和史前史学会。至今在俄,德、奥等欧洲大陆国家,用人类一词指体质人类学,其研究物件为人类的体质形态;民族学则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英国早在1843年就在伦敦成立民族学会,至18663年成立伦敦人类学会,人类学才包括体质和文化的研究,1871年两会合并成人类学院,后来又将研究文化的部分称为社会人类学。美国于1842年在纽约成立民族学学会,1879年建立华盛顿人类学协会,1901年把人类学分为体质和文化两部分,创立了文化人类学这个名称,1902年成立美国人类学协会。实际上,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指的是同一门学科,当代人类学界的泰斗列维-斯特劳斯针对有关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争论指出:“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所包括的范围其实是相同的,只是前者从技术和事物的研究出发,然后及于决定社会生活方式的超技术方面的意识和政治活动;而后者却是从社会生活的研究出发,然后及于表现意识和政治活动的技术事物。好比是同样两本书,内容分章相同,但安排的顺序及页次却各不相同。”我国著名学者杨堃也指出:“研究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叫做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亦即我们所说的民族学。”(杨堃:《民族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版,第7页)因此,本文标题虽为人类学,但同时也在说民族学。
人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产生以来不过一百五十年上下(如果按照学界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的1859年为标志,至今正好150年整),然而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古已有之。古埃及人在金字塔中绘有埃及人、亚洲人或闪米特人、南方黑人西方白人等不同群体的影象。西方“历史之父”、古希腊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中,生动地记述了地中海沿岸地区许多族群的体形特征、居住环境、、语言、习俗、制度和信仰。另外如古罗马G.J.凯撒的《高卢战记》和C.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也是此类文献。在古代中国,这样的文献更是数不胜数。先秦时期的古文献中,已记载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不同民族的存在。《山海经》中更是描绘了大量异域他国中体质特征迥异的民族,如“贯匈国”、“交胫国”、“长臂国”、“一臂民”等等。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匈奴、西南夷、东越、南越等列传,开创了为我国境内少数民族撰写传记的体例。后来的《二十四史》、《吴越春秋》(东汉赵晔)、《华阳国志》(晋常璩)、《蛮书》(唐樊绰)、《岭外代答》(宋周去非)、《黔南识略》(清爱必达)……;关于国外的记载,有东晋法显的《佛国记》、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元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明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等等。
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以C.R.达尔文<<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等,都是19世纪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产生的基础。19世纪中叶产生了人类学的第一个流派——进化学派(亦被称为经典进化论派或直线/单线进化学派,以区别于后来的新进化学派),它基于一批专业人类学家,并一直以他们为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E.B.泰勒、美国的L.H.摩尔根、英国的J.F.麦克伦南和瑞士的J.J.巴霍芬等。他们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阶向高阶进化。泰勒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是进化的。摩尔根在<<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中在研究婚姻家庭进化的基础上,建构家庭的发展历史,初步提出了社会进化的问题。在<<古代社会>>进一步全面地发展了社会进化思想,论证了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由于存在固有的理论缺陷,古典进化论被后来的众多学派反
文化人类学中,所说的文化的概念是什么?
文化是渗透有人类意识的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这里的意识指:人类为生存长期同自然同社会斗争的经验积累)。
“文化人类学”用英语怎么说?
cultural anthropology
有没有选<文化人类学>的同学
文化人类学的老腊肉路过,猜你想问的是,这个学科是干嘛的,学了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
人类学民族学关注抽象的文化世界,在国外知名度很高,在国内属于相对比较冷门的学科。但只有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发现这个学科的魅力。总体上说,人类学起源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猎奇”心理——好奇心,探索那些“不同于自己”的世界——未知的部落、未知的语言、未知的饮食等等。
发展至今,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化,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具体,但依旧没有脱离研究不同于“我者”的“他者”框架,也就是关注少数的、弱势的、边缘的族群和文化。通过研究那些所谓落后的、不起眼的、被歧视的……文化和人群,发现他们的存在意义、价值特点,如先进性、可借鉴性等,为我们和他们的世界之间架起桥梁,同时为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举例来说,电影《阿凡达》就是一部人类学影片,人类派遣了一名人类学家进入到异族世界,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最终被异族文化的魅力征服,捍卫真理和正义的故事……
学习人类学的最大收获就是会用“人类学家的思维”看待世界,坚守文化多元主义,坚信文化相对主义,尊重所有的“不同”,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胸襟更宽广,摒弃偏见和歧视,学会对话和沟通,在矛盾中求同存异……整个三观都发生了改变,还有什么比这个收获更大。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以文化为研究物件,旨在通过对于文化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研究来理解文化的本质(进而理解人)的学问。
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张悟本现象
先写坏的方面
全社会舆论攻击 张,难道张真有这么差么,难道老百姓是傻子,明明知道他不好 还跟着他来,所以我觉得是有一定效果和作用的,只是张说话太 *** 了,把这个社会的关系都得罪光了。而且张的口才也非常不错。
张成了众矢之的 那些不了解他的人 也开始批判他 但是我看过他讲座,,,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感觉他有点冤枉
好的方面
说明老百姓看清楚了 当前的医疗形势 西医不能完全取代食疗以及治疗 在西医强行的介入治疗以后 给病人带来的副作用 以及一系列的并发症 以及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发生的情况下 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老百姓开始关注养生了 黄帝内经等都开始热播 这样绝对是好事情 或者有的人说 社会不可能倒退 但是每天喝粥的身体确实舒服 每天大鱼大肉也确实要生病 病人的选择有自己的道理
而作为社会 单方面指责了一个养生家的话语 剥夺了他的话语权 为什么 借用徐小周医生一句话 其中的利益集团太多了
难道只有美国有么 中国的利益集团也挺多的
而且通过这个事情 可观察到 中国的媒体是受到利益集团的控制的
《文化人类学》的主题内容是什么?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现代文化人类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说,始于大发现年代,当时技术先进的欧洲文化和各种「传统」文化接触频繁而广泛,欧洲人对那些「传统文化」的绝大部分都毫无区别地贴上「未开化」或「原始」的标签。到19世纪中期,世界不同文化的起源及世界不同民族及其语言的分布、渊源等问题,成为西欧学者深感兴趣的研究物件。达尔文在此之前提出的进化概念以及他的《物种源始》一书在1859年的出版,都对这一项有关许多社会和文化长期发展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人类学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络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主要部分,研究人类文化。除了那些与人类生物学以及与生物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有更直接联络的东西之外,文化人类学包括了所有研究人类的学科。它的主要概念就是文化和关于文化的定义,这一定义提示出文化人类学的范畴及基主要研究方法。
求论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一个社会现象。
这个····你可以去书店买本书啊!我是过来打酱油的····
社会文化包括哪些内涵?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cultural sociology)
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特殊规律与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
来源及演变
文化社会学这一学科的名称,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P.巴尔特在《社会学的历史哲学》(1897)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H.斯宾塞只说到了“自然时代的社会学”,而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时代的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有两个来源:德把朝做富规书装鲁国和法国的社会学来自;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由于来源不同,涵义也不一样。主要有作为新的360问答综合社会学和作为社会学分支掌乱团章学科的文化社会学接胜题尼较距居两种涵义。
①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的文化乎技货拿讨社会学。主要形成于德国和法国,特别是德国。1品甚燃任赵线无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老扬革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动核冲架衡最荡和危机,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的,他们转向了文化研究,并重新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神圣的日尔曼文化中心论破产便留州次民心水济岩现了,德国社会学家不得不重新看待密相却德国文化并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德国G.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和法国□.迪尔凯姆的“集团表象”社会学随之出现。
齐此探口径围护进创位美尔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认为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由于“纯粹”的形式比较抽象,不易把握,L.von维泽和A.菲尔坎特余密以“关系”取代形式,称社会学为关系学。M.韦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会学、关系学,提出了以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社会学,这就是新的综合社会学。德国文化社会学皮然孔稳士觉须向因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不同精神皇纸眼钱界状态的发展,O.斯本格勒在《西任些帮查朝局石景待绍方的没落》(1918~胜停伯题家饭领1922)一书中,将人类历城很罪先试抓县织防型史上的高等文化划分为8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它们不同新误元烟句比输蒸定静的情欲、观念及其生长、发展、死亡的原因;M.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1921)研究世界六大宗教(孔教、印度教越尽府浓轴似斗销、佛教、基督教、以色列教、犹太教)的不同伦理精神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等。因此,德国的文化社会学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学或历史哲学。它虽然主要以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在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研究》(1924)一书中,文化社会学就包括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
迪尔凯姆以“集团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社会学。他的“集团表象”与广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团意识、行为方式、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超越个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应该以“集团表象”作为研究对象。
②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转向研究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步演变形成,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在美国,随着都市化、移民等现象的出现,要求社会学“美国化”,也要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现代社会生活,从而促使美国的文化社会学的产生。F.博厄斯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一书中认为,只有深入研究每个民族的文化及其理想,并把不同的文化价值列入客观的研究,才能建立严格的科学。A.L.克罗伯、R.H.洛维等也主张,社会学应该研究超有机体的文化现象,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W.F.奥格本的《社会变迁》(1922)是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研究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迁的代表性著作,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起源于文化,唯有重视社会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决。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另一个来源是民族社会学。G.列朋在《文化社会学与民族社会学的领域和问题》(1934)一文中认为,文化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会学是研究民族社会中特殊的文化,后者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对后者进行综合研究。
英国的文化社会学起源于功能学派的社会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是B.K.马林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科学的人类学应当知道它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审慎严谨的文化论。这个文化论应当包括比较社会学,统一所有的社会科学”。他还认为,科学的人类学是对各种文化作功能的分析,要“根据经验的定律”或遵守“功能关系的定律”进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现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1935)一文中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主张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文化现象。他把自己的功能人类学称作“比较社会学”,认为比较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是功能的理论化。他着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较社会学也是“功能的文化社会学”。
研究内容
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归纳起来包括:①文化的起源、积累、突变过程;②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③文化在时间、空间发展上的不同层面;④文化发展的社会系统的不同属性,如民族性、阶级性等;⑤文化的生产、分配、储存、传递及其应用;⑥文化传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⑦文化的冲突、分化、调适、整合过程;⑧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⑨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⑩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文化的趋向等问题,其应用研究涉及经济发展、都市化、社会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学技术发展诸多问题。
主要理论
19世纪以来,文化社会学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就其对文化的本质及社会作用的看法,可以归纳如下理论观点。
①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从19世纪斯宾塞、E.B.泰勒等人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社会文化研究,到20世纪40~50年代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都属于这种观点。斯宾塞认为,文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质到异质逐渐进化的。泰勒认为,文化的分布就象动植物的清单一样,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英国的A.C.哈登认为,人类的文化是平行发展的;德国的J.利佩特认为,一部文化史就是人类由低级野蛮状态向高级文明状态发展的历史。19世纪的文化社会学思想存在着简单的生物类比的倾向,到20世纪40~50年代,产生了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L.A.怀特的“工艺决定论”。他认为,工艺的发展是文化进化的基础,其他因素是次要的。
②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化圈派、英国传播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民族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从社会因素研究文化的传播。他们把文化的产生归诸单一的、一次性现象,从历史人物、航海、战争等方面研究文化传播过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现象归诸于传播的结果。主要代表人物有符号互动论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把文化传播看作是个体互动或交互作用的过程。符号互动理论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观主义基础上,但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愈来愈走向社会文化结构过程的研究。它较之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传播理论,在对于研究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更具有社会学意义。
③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主要有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年鉴派、英国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以及40~50年代的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规范,是一种价值工具。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J.杜威在《文化与自由》一书中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样式,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独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构成因素是些什么,一个时代、一个集团的文化在它们的安排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决定着任何团体、家庭、氏族、民族、教派、党派、阶级活动的样式”。由于结构功能主义者过分强调文化模式、体系的作用,忽视文化动态、变化的研究,到60年代出现了法国L.哥尔德曼等人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化社会学理论,一方面研究文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研究文化发生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层结构。
④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用人类心理说明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其作用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的A.巴斯蒂安、英国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类学家,以及美国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社会学家的著作;20世纪初期,法国的迪尔凯姆、L.列维-布留尔及美国的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这种倾向。巴斯蒂安用“原始观念”解释人类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说明人类原始社会低级阶段文化的形成。19世纪与20世纪初,用心理的观点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有民族心理学派、弗洛伊德主义者。弗洛伊德主义者罗海姆·盖佐认为,各种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欲”基础上的,甚至连农夫耕种土地也象征着母性受精的行动。民族心理学派M.米德从个人心理出发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从不同民族个体经验推导出民族文化模式。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文化社会学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属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原始民族文化;文化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既研究原始民族社会文化,更侧重于现代各民族社会文化的研究;文化人类学也研究现代社会文化,但着重研究文化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不像文化社会学着重研究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文化人类学侧重于描述不同文化情境中人的行为,文化社会学侧重从不同社会文化结构中对人的行为给予说明。两者在涉及文化发展及功能的社会系统时是一致的。民族学主要研究民族的来源、发展过程、地理分布、文化发展及生活习俗等,还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关系或联系;当民族学家把民族看作是一个社会文化群体时,才可以算是文化社会学家或民族社会学家。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的风俗、禁忌,不像文化社会学研究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社会功能,可以说是文化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意义
文化社会学研究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是:①有利于对文化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特别是当代文化社会学的发展吸收许多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多视角对文化进行研究,把握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及趋势,以便为社会生活提供各种参考;②人们的心理、习惯、性格、行为无一不和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加强文化社会学研究有利于促进文明的发展;③文化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