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1、《洛神賦圖》《洛神賦圖》爲東晉畫家和詩人顧恺之(約344—406)所作,絹本,長卷。這幅叙事畫卷乃據曹植(192—232)的《洛神賦》而作。有四件宋摹本傳世,分别藏于北京、遼甯省和華盛頓。這幅古畫爲長卷,需橫覽,繪曹植與洛神自邂逅定情到分别的愛情故事。2、《步辇圖》《步辇圖》爲唐朝初期最受尊崇的人物畫家閻立本(601—673)所繪,以吐蕃王松贊幹布(617—650)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爲背景,描繪了吐蕃使臣祿東贊晉見唐太宗時的場景。此畫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手卷,絹本設色,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3、《唐宮仕女圖》《唐宮仕女圖》是張萱(713—755)、周昉(約730—800)所繪的一組畫。二人爲唐代人物畫名家,當時仕女畫風行。此畫描繪了宮廷仕女閑靜寥落的生活,人物優美、典雅、端莊。這組畫中最著名的四幅作品是張萱所作《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以及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張萱以工筆人物寫生見長,尤其擅繪仕女、嬰兒和鞍馬。受顧恺之影響,周昉的畫風不求藻飾,注重細節,仕女造型以面容圓潤、體态豐腴爲主要特征。4、《五牛圖》《五牛圖》爲唐代著名畫家韓滉(723―787)所作,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韓滉生于唐玄宗(685—762)開元年間,長安人,唐德宗(742—805)年間任宰相。韓滉以人物、畜獸畫著稱,神态刻畫細緻入微,對田家風俗和牛羊等家畜的描摹尤其出色。《五牛圖》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顧名思義,畫的是五頭牛,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五頭牛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态互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五牛瞳眸炯炯有神,性情各不相同:活潑、溫順、喧鬧甚或乖僻。5、《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夜宴圖》爲南唐畫家顧闳中所作,再現了南唐大臣韓熙載夜宴賓客的曆史場景,描繪了宴會上主客揉雜、彈絲吹竹、清歌豔舞、調笑歡樂的場面,又刻畫了主人公超脫不羁、沉郁寡歡的性格。現存宋摹本手卷,絹本設色,縱28.7厘米,橫335.5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叙事畫卷分爲五段場景,即聽樂、觀舞、暫歇、清吹、散宴。作品描繪了40多個人物,造型準确精微,線條工細流暢,色彩絢麗清雅。這幅畫不僅展現了韓熙載的個人生活,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多種風情。6、《千裏江山圖》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少年畫家王希孟繪制了《千裏江山圖》。王希孟曾入畫學爲生徒,工山水,得宋徽宗親授。他創作此畫時年僅18歲,20歲左右去世。這幅畫的背景主要是金色,象征财富和皇權,彰顯了國家的榮耀。畫卷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展現了秀美山川、非凡建築、珍禽異獸、安居百姓。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7、《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北宋宮廷畫師張擇端(1085—1145)所作。該手卷反映了北宋都城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附近)汴河兩岸的街市繁榮景象和自然風光。原畫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絹本淺色。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8、《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爲畫家黃公望(1269—1354)少數的存世作品之一。畫家充分利用水墨技法描繪了富春江一帶的初秋景色,山水布置動靜結合,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并用,中鋒圓渾、側鋒峻峭,極富變化。這幅山水畫作于元至正八年(1348)到至正十年(1350),清順治七年(1650)曾遭火焚,斷爲兩段。現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兩段相加橫691.3厘米。9、《漢宮春曉圖》《漢宮春曉圖》是明代畫家仇英(約1494—1552)的一幅絹本仕女畫,縱30.6厘米,橫574.1厘米,以其大膽的色彩運用而聞名。就裝飾繪畫而言,《漢宮春曉圖》堪稱巨制。《漢宮春曉圖》以春日晨曦裏的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宮廷爲題,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宮闱的各種日常活動。構景繁複,用筆清勁,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阙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除卻美女群像之外,複融入琴棋書畫、鑒古、莳花等文人雅士的休閑活動,實爲仇英曆史故事畫中的精彩之作。10、《百駿圖》《百駿圖》,清代郎世甯所繪。郎世甯,意大利傳教士,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裏奧内。郎世甯任宮廷畫師五十多年,畫才深得康熙、雍正、乾隆贊許。他将西洋現實主義手法與中國傳統構圖和筆法相融合,開創了一種中西雜糅風格。《百駿圖》,紙質稿本,縱102厘米,橫813厘米。此圖共繪有100匹駿馬,在草地上或跪或立,嬉鬧翻滾,覓食奔跑,聚散不一,姿勢各異。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