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有些聰明人追求不到快樂?
小友(微信号:yosumn)說:人們總在想方設法讓自己内心真正快樂起來——購物娛樂、追求工作成果、參加戶外活動、下廚做飯、養隻寵物。但有一些人對快樂的期望或許走偏了一點——他們追求卓越,要麽成爲人上人,要麽就伐開心。圍繞這個現象,大西洋月刊的記者采訪了《如果你真的那麽聰明,爲什麽你不快樂?》的作者 Raj Raghunathan 關于快樂的一些奧義,在這裏把訪談整理分享給大家。
很多人知道追求什麽能找到快樂,但往往在追求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感到快樂。
如果你想追求快樂,你有兩條路可以走。 其中一條就是很多人常走的路,也是社會公認的方向——幹得比别人漂亮。他們追求幸福或快樂,往往追求的是成就感與成功,而成就感來自于你在某個領域達到鳳毛麟角的水平。這涉及到了“社會比較”:不斷趕超他人直到成爲某個群體或領域的頂尖,你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但這種比較操作起來沒那麽容易,最大的問題就是:比較标準是什麽?比如,要成爲最好的大學教授,有哪些标準來進行評判?是你的研究成果,還是教學成果?就算是教學成果的單方面标準而言,是學生們的成績,還是你的教學方法,抑或是學生們對你的評價呢?
這些标準在不斷細化和專業化的比較中變得含糊不清、難以定義。當“标準”含糊不清的時候,人們就會抓住最直觀和最容易确定的标準進行比較,譬如獲獎數、職位、工資。
盡管這些标準一目了然,但細細想來,“工資多少”與“最好族鄭頌的大學教授”之間好像沒什麽必然聯系。
而且,人對快樂的适應力非常強,你很快就會适應“比較優越”帶來的愉悅感,并且習以爲常。在1978年西北大學的一項實驗研究發現,中樂透大獎的人在得獎一年後的心情并不比剛受重傷的病人好多少。
人總會習慣在自己身上發生的好事,而且可能對能激發好心情的事物越來越挑剔。研究顯示,受到更好的教育、更有錢、更才華橫溢并不意味着一個人是否更快樂。實際上它或許意味着:那個人更難對生活本身感到滿意。
我們叢銷以兆鄭爲完成一個大項目會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但事實上好像并不會。一方面人們對“發生好事”的适應力很強,另一方面當我們千辛萬苦克服了一個困難之後,會無奈地發現還有更多的困難等着我們。在機遇降臨時,我們更多會擔心未來大大小小的煩惱,而不止是高興。
所以說,快樂和成功沒多大聯系,是因爲“成功”這一結果本身并不明确,它也無法積極或消極地直接導向你快樂與否。當你失戀,或是摔骨折了不得不住院一段時間,你或許會覺得“天都塌了!”然而你不也這樣走過來了?事實上,接受和恢複是我們很擅長的事情,不隻是失戀,人生許多重大挫折都是我們思考和重獲新生的關鍵。
所以說,如果依靠加多少薪水這類标準來追求幸福感的話,恐怕你獲得快樂的難度就像追求加薪一樣——沒那麽簡單了。
追求成功的第二條路,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你擅長而又享受的事情上。當你不用再和他人比較就有自發動力的時候,你就能專注在你享受做這件事本身。當你能夠專注足夠長時間時,你總能在這件事情上有所進步,直至達到精通,而你的影響力、權力還有金錢才會作爲“成功的副産品”降臨到你頭上。這一次,你是通過把事情做好以達至成功,而非以比較作爲手段。
回到人類幸福感的心理需求上,研究證明,滿足人類需求的幸福感包括:
歸屬感(belonging)有意義的社會關系;
學有所長(mastery)擅長自己的主要工作;
自主性(autonomy)能夠獨立自主地對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在前三者都能實現的情況下,我想加上第四個:你對人生的态度。
這種态度,或稱世界觀,能概括成兩種思考方式:
一種是基于稀缺資源思維方式,由于資源的有限,你死我活的争奪結果;
另一種是基于富餘資源的思維方式,亦即認爲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成長發展空間。
這兩種思維方式源于對世界的預設。你相信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想要發展必須與他人争奪;還是說,你相信世界上的資源是無限的,無論是現有的,還是潛在資源,你都能夠獲得并爲己所用?
稀缺一詞在經濟學中常被提及,那麽在心理學裏,面對物資稀缺的環境,人的心理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在戰場、貧困災區、賽場上,你需要靠争奪換來更多生存機會,稀缺資源的思維方式能讓人提高警惕。
我們的祖先就是在荒蕪環境中生存下來的物種,食物、資源、土地都是被人搶奪占用的珍寶。作爲他們的子孫後代,稀缺資源的思維方式似乎我們與生俱來的特質。
但在我看來,如今的我們并不用時刻做好争奪的準備來保全性命,作爲一個智性人類,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這些人類進化過程中保留的所謂珍貴特質。
在飛速發展的社會裏,這些特質究竟起到了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在廣告和交互設計領域裏,不少研究驗證了放棄稀缺性思維反而更能開拓新的發展市場。而且若你能把注意力放在過程而非結果,你反而減少了很多壓力。
稀缺性思維似乎是人類的天性,我們總習慣去争奪資源,去比較結果。但如今,靠結果和成就比較出來的快樂卻越來越奢侈,如何能讓人轉變觀念呢? 你看,一方面,人們天生會關注事物的消極面和不足的地方;但另一方面,我們同樣不斷追求真正的快樂和更好的自己。
也就是說,答案其實很簡單——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能讓自己廢寝忘食的事情,我們差不多就能找到快樂。
要說不講究意義、不注重結果,孩子們不都都很精通此道嗎?他們不會被外在标準幹擾,他們會筆直去追尋能給他們帶來快樂的事物。我曾給我3歲的兒子買過一兩機械車,他大概着迷地玩了3天,然後她就開始和裝機械車的紙盒玩耍了。他壓根不在乎哪個更昂貴、更受市場歡迎、制作工序更複雜這些事,他隻是想模仿電視裏的卡通人物那樣住進紙盒裏,創造一段自己的紙盒曆險記。
在另一項實驗中,有一組辦公室職員每天都會收到一封郵件,提醒他們去做讓自己快樂的選擇,結果他們的幸福感得到很大提升。我們的實驗目的其實是讓人們能重新關注“快樂的選擇權”——相比癱在沙發上看電視,你可以選擇陪兒子玩玩遊戲,這是你可以自己選的。
這個實驗面向的對象有财富 500 強精英,也有普通大學生。我們發現,人們每天會做成千上萬種選擇,而當你有了去選擇快樂的觀念,即使是選擇雞毛蒜皮的小事,總體來說人們的幸福度都有所上升。這種簡單且日常的備忘,提醒自己追求真正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情,能把富餘思維的觀念注入現實生活當中。
如果在私人生活中可以這麽獨善其身,那在工作環境裏,基于富餘資源的思維方式是否還适用呢?畢竟,升職加薪的機會都要靠搶的啊!
美國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在他的書《驅動力》裏提到,過去企業給員工的激勵方式類似“毛驢前的胡蘿蔔”,即想辦法讓一根胡蘿蔔在驢面前晃蕩,毛驢就會爲了吃到胡蘿蔔而不斷往前跑。
而如今,包括谷歌和世界上最大的有機食品超市“全食(Whole Food)”在内的不少企業認爲驅動力在于員工真正的激情所在,稱之“驅動力2.0”。
我承認過去的企業發展模式慣性仍然存在——領導力哲學家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說過,企業運作模式很大程度上繼承了軍隊管理模式,非常層級化和稀缺資源思維導向。
但真正優秀的軍隊領導不一定是這樣做的。我們對過去企業管理的思維方式有點盲目信任了,富餘資源導向的管理方式正在湧現,而它可能也是更符合未來的管理方式。盡管從大局看來,這一點的實踐還是略顯混亂。比如商學院向學生不斷強調要有企業社會責任感,要找到你激情所在雲雲。但與此同時,反觀被企業請來做 keynote 演講的人,總是那些動不動能賺一百萬美金的人,再看看提高《商業周刊》企業排名的關鍵——你會發現仍然全都是一些外在标準。
如上所言,在資本主義世界裏,稀缺資源思維仍然占主要地位。那麽富餘資源導向的思維方式是否僅僅關乎個人生活呢?還是存在一種社會形态能包容這種思維方式,讓每個人都有所發展呢?
乍一看去,資本主義似乎十分不鼓勵富餘資源導向的思維方式。但你也可以這樣看待資本主義,因爲它包含兩個重要的看待角度:
其一,是人、思想、貨品的自由流動,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第二,是資源基于人的能力分配,而不是基于人的真正需求。
前者和後者相輔相成,是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優缺點,我甯願接受這一點,畢竟這總比反過來——資源分配基于人們的基本需求,但卻剝奪了人的選擇自由,好太多了。 最終,我相信有一部分人終會通過自我探索、尋找内心深處的需求,通過科學實證來選擇自己的思維方式,我相信這是每個人的“選擇”——這是每個人的自由。
明天究竟會發生好事還是壞事呢,你會過得怎樣?我們沒辦法知道哪種觀點更能預測世界。但既然人隻會看到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何不接受一種能幫你成長,讓你更加容易獲得幸福和快樂的信念呢?
快樂其實就在于你觀念的轉變,如果你還在糾結怎樣能轉變自己的觀念,友心人情緒探索營或許是一個能幫到你的地方哦!
-end-
譯者:何爲
因“如魚離水”一詞
而掉進心理坑的家夥
原文鏈接: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轉載前請聯系郵箱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