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瑞特·托馬斯·裏特維德的個人簡介
裏特維德極富轟動性的“紅藍椅”系列的首批家具設計首先在“風格派”的專業藝術雜志上刊登出來,立即引起同仁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随後這批作品于l923年又在德國包豪斯展覽中亮相,對許多同時代設計師,包括另外幾位大師都産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20年代,現代設計運動的發展早期,裏特維德的先鋒作用并未限于家具設計領域,1924年,他設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建築設計史中非常重要的裏程碑,施羅德住宅(Schr6(1erHouse),其設計思想和手法都與“紅藍椅”出于一轍,同時也貫徹着杜斯伯格的設計理論和蒙德裏安的藝術理念。僅此兩項,就足以奠定裏特維德在現代設計中的大師地位。 裏特維德運用彎曲鋼管和當時也很新潮的彎曲膠合薄闆完成了一系列大膽而新穎的家具設計,l927年他的首批鋼管家具被投入生産線中,由阿姆斯特丹的麥茲公司(Mets&Co.)生産。裏特維德的設計範圍很廣,而且非常神奇的是,他能在幾乎每個系列的設計中都有超凡脫俗的表演,1919年他設計的純粹以橫豎構圖元素組成的工作台幾乎是蒙德裏安繪畫的一個立體诠釋,這個工作台在設計上則可以明顯看出格林兄弟l913年爲自己住宅所設計的辦公桌的影子。
而l923年他爲柏林博覽會荷蘭館設計的“柏林椅”則可以說是對曆史上所有椅子設計的徹底反叛:它由橫豎相向的大小不同的八塊木闆不對稱地拼合成一件椅子。裏特維德下一個令世人再次震驚的設計是1932~1934年設計制作的“z”形椅。這在家具的空間設計組織上是又一次革命,在最直接的功能上則掃除了落座者雙腿活動範圍内的任伺障礙。
在這件驚世之作的設計理念上,一般都以爲是爲回應杜斯伯格1924年發表的殲吵一種理論呼籲:要在藝術構圖的豎直和水平的元素之間引入斜線的解決橫豎構圖元素間的沖突。不論理論上如何解釋,“z”形椅在家具設計中的革命性是不言而喻的鎮改毀,實際上這種設計中的“斜線”因素早已禦備出現在早年的“紅藍椅”中,而椅子設計中心明确的“斜線”因素早幾年曾出現在霍夫曼l908年設計的一件休閑椅中。
筆者曾在椅子論文中試探性地研究這種“斜線”元素如何在椅子設計中發展起來,發現早在中國宋代的椅子設計中就開始出現這種設計因素,并在以後的發展中,這種以斜背靠爲關鍵要素的中國躺椅、休閑椅以及春宮椅成爲中國家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類别。無論如何,“Z”形椅開發了現代家具設計的一個方向或一個類别,後代不少設計師不斷在其設計理念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诠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