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舒缓的片江世,如秋日的私语

民族风情:土家族艺术——音乐

土家族的音乐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 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
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 和平腔之分;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 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西 苏区产生过大量革命山歌,在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在集体薅草、耘田或挖土时,由 2人或4人在劳动队伍前鸣锣击鼓歌唱。
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撬岩抬石,行船驾 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来夙 县卯洞的摇儿歌与龙山县近似,用汉语演唱。儿童们在娱乐放牧时喜唱儿歌,一种用汉语唱的儿歌是在童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调单一,多为二声腔;一种用土家语唱,曲调与土家族吹管乐“咚咚喹”的曲牌相返晌同。
风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摆手歌等。
器乐合奏:土家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咚咚喹、唢呐、竹号、牛角、木叶等。土家族的器乐合奏曲牌丰富,风格独特,有如下几种形式:
“打溜子”:又称“打家伙”、“打家业”等。是盛行于湘西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族打击乐。乐器由马锣、土锣、头钹、二钹组成。一般漏局锋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如果是“五人溜子”的话,需增配一只唢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打溜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既有婚嫁专用曲牌,也有适合年节和摆手节等多种腊举场合的通用曲牌。曲牌不同,锣、钹的打法也就不一样。如马锣有单锣、花锣之分;土锣有敞锣、逼锣、闷锣之别。钹则分亮打、闷打、侧打、揉打、挤钹、盖边等。演奏时,四种乐器以马锣为中心,头钹二钹交错敲击,土锣适时插入,巧妙配合,可以打奏出“轻重缓急有序、抑扬顿挫有节”的100多个优美曲牌。打溜子风格古朴,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曲调多变,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
五支家伙: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马锣、大锣、头钹、二钹5件乐器 演奏,用于婚嫁、节庆,曲牌有《将军令》、《安庆》等。
花锣鼓: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鼓、锣、钹组成。各地使用的乐器和名称略有差异。“花锣鼓”不用唢呐,曲牌有80多种。乐曲由头子、中段和尾巴组成。“北乡锣鼓”,有大小唢呐,使用乐器较多,曲目丰富,常组成套曲演奏。 唢呐的曲调多来自民歌。
丝弦锣鼓:流行于鄂西建始县,在花锣鼓的基础上加入了京胡、板胡、二胡、月琴等弦乐器,已经流传240多年,由唢呐吹南戏(即汉剧)唱腔而逐渐形成。曲牌与南戏 相同。

3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