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历史大背景之下,西方文学也发生了一次转型。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得到倡导鼓吹,以至于掀起了皮皮乎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在这个时期形成。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有其鲜明的特征,主要将其概括为三点:一是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二是对比象征夸张的艺术手法,三是原始天真质朴的自然观。
一、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
文学创作离不开现实社会,很多时候文学创作的艺术世界是客观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但浪漫主义却并不注重对现实社会的描绘和客观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现实的镜子而是作者心灵的镜子,反照出的是作者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通常是理想主义的,想象奇特的,由情生物的。因此,主观性是这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的本质。
这种主观性首先体现在浪漫主义竭力表现作者的主观愿望,用主观的理想代替客观的现实,展现一个“完美的主观世界”。在这个完美的主观世界里,理想主义是一层挥之不去的浓雾,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握胡,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创造出符合作者主观意愿的理想化的意象、人物或环境。比如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一剧中,把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塑造成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伟大战士,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信心,忍受了暴君的残酷迫害,终于消灭了宙斯,解放了人类世界。这就是浪漫主义典型的理想英雄形象。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完美”是指作者“主观表达的完美”,指符合作者主观愿望所想表现的一切,即作者为了表现自身的主观世界里的情感不计较客观合理性,不计较人物真实性,不计较场景现实性;而不是指没有缺陷的“喜剧式的完美”。所以,浪漫主义文学里的“理想英雄”总不像是现实中的人,却绝不是指十全十美的人,比如“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这显然与拜伦由于生来微跛而敏感自尊,形成了孤独、傲岸和反叛的性格不无关系,浪漫主义使拜伦作品完美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的主观世界。
其次,在主观性的支配下,浪漫主义作家即使是描绘现实社会也往往不会去描绘逼真的客观存在,而是注重人物感情的抒发,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因此浪漫主义文学常常显得神秘怪诞。比如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虽然真实地反映了北美殖民时期的黑暗现实,但作者笔下的现实社会呈现的是一个被心理学家改变了的世界,是服从主要人物心理活动的场所。作品没有详细介绍男女主人公的身世,没有具体描绘具体描绘海斯特生活的整个城市的建筑街道,而是侧重于描写非凡的、怪诞的场景和具有浓郁浪漫色彩的梦境,人物活动的场所也非日常生活的场所,大多是监狱、邢台、坟地、孤独的海边小屋、阴森恐怖的森林,如邢台示众、密室惩罚、牧师夜游、林中相会等情节。生活场景的描绘强调的是环境引发的人物心灵的剧烈震动。可以说现实主义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而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
二、对比象征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前面分析了浪漫主义文学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这种文学精神必然使浪漫主义作家采用一系列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对比、象征、夸张是最常用的几种艺术手法。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感情的倾向性。雨果就是对比手法运用的大师,他在《巴黎圣母院》中以美与丑的对比、外表与内心的巨大反差,表现了作家爱憎分明的情感。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认为大自然中美丑并存;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拜伦在《恰尔德·哈洛而德》中大量运用对比,希燃悉腊人民的爱国壮举与皇亲国戚卖国求荣的对比,希腊光荣的过去与屈辱的现状的对比,被压迫者艰苦卓绝的斗争与反动阶级纸醉金迷的生活的对比,壮美的自然景色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对比,从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情感。
浪漫主义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因此经常使用异常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夸张手法也是为超现实文学精神服务的,所有表现为超现实的非写实性的都是夸张的表现。比如具有奇特的超人品格、行为和能力的人物形象,传奇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形式,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自然奇观和异域风情的揉合等等。通过夸张成功呈现出雄奇瑰伟的浪漫气势。比如拜伦的《唐璜》中就描绘了许多离奇的故事、异域的情调,还有层出不穷的戏剧性场面,散发着浓郁的浪漫气息。比如雨果《悲惨世界》中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由于浪漫主义不注重描绘现实社会,而注重以内心构想的人与物来表现自身对现实的主观感受,象征隐喻就成为又一大特征。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麦尔维尔的《白鲸》就广泛地运用了各种象征手法。白鲸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既感到不可理解,又感到恐惧不安的心理的真实反映。但是,白鲸同时又是上帝神力的象征,是正义的化身,或者说,它就是大自然本身。这样,小说的象征意义又在于表明:人类如果一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最终必然被大自然所埋葬。济慈《夜莺颂》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幻想世界中永恒的欢乐,同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
三、原始朴实天真的自然观
首先要指出的是,“自然观”是指一种世界观,而不是指自然界,其涵义要广泛的多,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在这种自然观之下,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强调对大自然保持神秘与敬畏,强调自由、个性、个体。
这种自然观首先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极力歌颂。比如华兹华斯的《水仙》,雪莱的《致云雀》,济慈的《夜莺颂》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均选择了大自然作为歌颂的对象。
另外,这种自然观还表现在对“人之本性的自然”的向往,呼吁自由与个性。惠特曼在《给某位女歌唱家》中歌颂了人类的自由与任何个体的伟大。
这种自然观也使得浪漫主义呈现出重视民间文学的特点。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和感情。海涅的诗歌就富有浪漫主义民歌风格。《罗累莱》一诗中傍晚的莱茵河风光,不幸的爱情主题,姑娘的美丽歌声,以及全诗朴实无华、直拨心弦的民歌音调,就是这种自然观很好的体现。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体的重要特征就是采用民间生动朴素的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 在代表作《水仙》中,华兹华斯所使用的语言质朴而简单,晓畅易懂,纯情而生动,真实感受直抵心间。
正是这种原始朴实天真的自然观使得浪漫主义文学在题材上由从宫上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山乡湖畔,在语言上使用民歌式的民众的语言,在抒情上诗歌成为一种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影响上浪漫主义文学促进了人类个性自由解放。
浪漫时期音
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的“浪漫主义”。它是一种“势如案约执较破竹的、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式的运动,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一般指1830—185须厚0年代的创作,而音乐的浪漫主第义稍晚于文学,并且延续的时间较长,可以说浪漫主义在音乐的领域里,基本上贯穿整个19世纪。我们说:浪漫主义不仅斗越师古南外错烈印是一个创作方法和快作品风格的问题,而更是一个内容复杂的世界观和民艺术观的问题。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形成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有令找设以革与对注利哥它的奠基者是奥地利厂德继齐我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国作曲家韦伯。前者的创作是抒情歌曲、交响乐、室内乐等,后者则主要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歌剧作曲家。
1830年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促使各国任命革命意志的奋发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形成了进步的浪漫主义思潮的高涨,出现了法国的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和波兰的肖邦等作曲家。
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告极乡师病格特征。浪漫主义的艺术侧重感情,理性属于次要地露犯爱州的仍评洲民位,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都通过个人的主观感觉来表现。因此,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就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纯主观的个人感情,但也有一定征角使喜攻概的社会典型性。
下面我将具体谈一下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特点:
对音响、音色的追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浪漫主义时期讲求音响的丰满、和谐、充实、舒适;而且要延差某希冲银究求色彩性强,无论乐器还是人声,都追求新的音色。到浪漫主义末期,管弦乐队的人数一般达到一百人;铜管、木管、打击乐得到了更充分的使用,铜管增加了长号、大号、圆号和小号的数量也真虽植务么有增加;木管增加了低音巴松、低音单簧管、英国管,而短笛成了固定的成员。乐队的中音区乐器得到扩充。此外,有时还使用三角铁、竖琴等色彩性乐器。这是的乐队音响辉煌、宏伟。声乐方面,丰富的歌剧创作提供了多样的音色,男高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时游乐各种不同的风格,如活泼轻快、热情洋溢、充满感情的法国风格,强有力的戏剧性的歌剧男高音风格,歌剧中英雄性的男高音风格,呜咽凄凉的意大利风格,圆润伤感的俄罗斯男高音风深级境读命景苗格等等。
旋律的重要地位在古典全盛时期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到浪漫主义时期更加突出。
旋律的歌唱性、抒情性成了十九世纪浪漫风格的重要特点。在贝多芬时期,器乐音乐的主题与艺术歌曲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浪漫时期,专市朝山屋始则夜侵情况不同了。舒伯特及其歌曲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件诉环仅随空他的歌曲作品通过一些流浪者老鸡晚再助管绝三后差、失恋者、梦幻者及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可怜人,以自我感受的方式,生客地反映了他对黑暗社会的感受和痛苦。其中以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姑娘》和《冬之旅》最为典型。这些作品说明了当时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歌曲创作的抒情性的典型特点。舒伯特的歌曲中旋律最有个性,也是他的作品最突出的地方,当然也是此时期的创作特火笔实宽眼点的一个体现。在风格上,他的歌曲旋律有浪漫主义的甜美和忧郁风格,如《流浪者》、〈你是安宁〉。这一点领导并体现了烂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在旋律上的一个特点。这种歌唱性的旋律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在大型交响乐和抒情钢琴小品,弦乐四重奏以及协奏曲等等各类体裁之中得以体现。
浪漫时期的旋律结构与古典时期有所不同。古典时期较多为平均、平衡、闭合,以进为主,若有隔音跳进或大跳,均要与其反向的级进进行相平衡,形成“拱型”结构,而浪漫风格的旋律则为了表情的需要。喜欢使用大跳音程,常常是六七度,甚至四个八度的大跳和许多增减音程的跳进。为了在乐曲中进行充分的展开,浪漫风格的主题旋律本身包含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动机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具有动力性和对比性。其器乐作品的旋律带有交响性的紧张度。甚至在歌剧中也得以运用。另外,采用它的旋律经常采用或模仿民族舞蹈的曲调和民间音乐的特点,构成不规则的句法或大小调音节交替等。
在节奏方面较古典时期自由了一些。最常见的是交叉节奏的使用。快速不规则的音响与稳定节拍的结合,以及两个或更多节奏型的同时使用等,都是这个时期节奏的特点。
和声调性方面。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和声的发展和变化十分突出。许多浪漫作曲家恰是以其和声的独特而显示出个性的。这是为边县丰富多样的情感所决定的,也体现欧洲文化及思维的特点。
通过调性上、音区上、和声上、的色彩性变化来刻画音乐形象,刻画个人心理状态的发展,这种力求多方面地刻画一个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富有特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典时期不大使用不协和和弦,假使使用,也大多以功能的方式出现,如增强属主的紧张度,或在转调中使用。但浪漫主义作曲家却经常使用变化音及色彩和声。他们把不协和和弦提高到了协和的地位。浪漫主义时期还开始在三和弦的基础上,用三度叠置构成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后期则采用多种方式写出持续和弦,造成乐曲更强渴望的、寻求解决的效果。
在调性上,浪漫主义广泛使用十二个调,同时小调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提供了自由运用变化音的可能性,也使音乐具有了戏剧性。当时这个时期,仍然以主调为主,但复调也占重要位置,音乐有了和谐丰满、戏剧性强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