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
《胎記》和《羅傑·馬爾文的葬禮》等無不體現出霍桑娴熟的象征主義寫作。
納撒尼爾·霍桑,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作者之一,因其娴熟運用象征寓意于其作品而享有盛譽。至今爲止,納撒尼爾·氣持前食心紹九果舊霍桑和他的作品一直是中外學者讨論的對象。他在作品中創路抓章吸造性地使用了許多象征手法來表現主題,盡管有關霍桑其人其書的評論和文章浩如煙海,然而評論界較多關注其代表作《紅字費病長著侵式狀析書極》。論及其同樣優秀的短篇小說及其共性的資料卻十分有限。算則構月得指即然而在《紅字》問世之前,霍桑卻是以别具一格短篇小說震撼美模元形國文壇的,也爲其後期作品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特色鋪墊道路。 象征主義于霍桑短篇小說之中,如同應用于在其短片小說中。
論清教思想對霍桑的影響
論清教思想對霍桑的影響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咐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論清教思想對霍桑的影響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文關鍵詞:霍桑 清教主義 清教徒 《紅字》 原罪
論文摘要:納撒尼爾·霍桑并不是一個清教徒,但是清教主義的思想卻對他影響深遠。一方面,他承認清教主義對人性的壓抑和迫害;另一方面,他又堅信清教主義的諸如“原罪”等教義,主張人生來就有罪惡,應該自我救贖。這種矛盾思想在他的代表作《紅字》中獲得了很好的體現。
一
清教主義是從殖民地時期開始便深深刻在美國曆史上的一個不容忽視和忘卻的烙印。作爲一種文化遺産,清教主義思想對于美國思想及文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可以說,如果對清教思想沒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國及其文學。而對霍桑枯含和他的代表作《紅字》來說,清教主義更是不可回避的一個解讀視角。本文将從清教主義的興起、它與霍桑的曆史淵源,以及在《紅字》中霍桑對清教主義的态度等方面來看一下清教思想對霍桑的影響。
二
(“清教思想/清教主義)(Puritanism)”一詞是由“清教徒(Puritan)”衍生來的,是人們對清教徒思想和行爲沒簡笑的概括。“清教徒”一詞源于拉丁語Purus,意爲清潔、純淨。
清教運動産生于16世紀後半期。在亨利八世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後,英國國教成了以國王爲首的維護國王統治的工具,教會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紀後期,教會一部分虔潔信徒提出要清除國教中天主教的殘存因素,他們的主張被稱爲“清教”,他們則被稱爲“清教徒”。他們要求在信仰上隻以新約聖經爲準則,而非以教會或所謂傳統制度作爲信徒應當遵奉的權威。他們特别強調教會必須是具備聖經所示條件的真宗教和聖潔無疵的真教會。
清教對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過重要的作用。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Mayflower)來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們是英國第一批新大陸移民,是150年後美國大多數人民的祖先。美國宗教曆史學家偑裏·米勒(Perry Miller)這樣描述新英格蘭的清教徒:“……他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他來到新大陸爲了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和擁有選舉權的王國……”從殖民地時期開始,清教主義對美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給予了深遠影響。
清教主義既是一種信仰概念,也是一個倫理價值概念。清教的倫理價值就是清教信仰在現實生活中的延伸,主要表現爲虔誠、誠實、節儉、勤勉、節欲、自我完善等。這些信仰在美國人的現實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教徒最初是起正面的、積極的作用的。他們反抗羅馬教皇專制、反對社會腐朽風氣,注重理智,推崇理想,禁絕欲望;他們始終保持嚴謹和克制,排斥任何可能引緻道德堕落的行爲。
但是,清教徒們奉行嚴厲的道德教條,宣揚禁欲主義,譴責對塵世樂趣的追求,宗教觀狹隘的一面和不寬容性也開始顯現出來。本來倍受壓迫的清教主義轉而開始迫害那些他們認爲持有異端邪說的人。
三
納撒尼爾·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是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和心理小說家。霍桑一生共寫下短篇小說一百餘篇,有小說集《古宅青苔》(Mosses from an Old Manse, 1843)等;著有四部長篇小說,即《紅字》(The Scarlet Letter, 1850)、《七個尖角頂的房子》(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1851)、《福谷傳奇》(The Blithedale Romance,1852)和《玉石雕像》(The Marble Faun, 1860)。
他出生于新英格蘭一個名門望族,世代都是虔誠的加爾文教信徒。他的兩代先祖曾是馬薩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權力機構中的要人,參與過一六九二年薩萊姆驅巫案及其後的迫害教友派的活動。他一方面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擺脫不掉“原罪”“贖罪”及“命定論”之類的宗教迷信思想,但又因祖輩驅巫案的行爲而深背負罪感,并反過來對清教的專制統治痛心疾首;這種矛盾心理在他的小說《紅字》中深有體現。
四
1825年,霍桑大學畢業,回到家鄉薩勒姆,開始與世隔絕的隐居生活。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裏,霍桑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拼命讀書。他熱衷于探索家族曆史。通過這段觀察、思索的過程,他意識到清教倫理束縛人性的一面。因此,在1850年寫出了他的代表作《紅字》。
《紅字》以1650年前後的波士頓作爲故事的背景,當時的居民是1620至1630年間來此定居的第一代移民。他們都是在英格蘭故土遭受詹姆斯一世迫害而抱着創建人間樂土的理想來到新大陸的清教(即加爾文教)徒,因此,在當時,美國大多數人都是清教徒,清教思想深深地影響着整個社會的各方各面。以此爲時代背景的《紅字》中各個人物均以不同的方式受到了清教思想的影響,在清教主義的教義面前他們有迥然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清教主義灌輸給霍桑的是強烈的罪惡感,先祖們留給霍桑的是血淋淋的犯罪事實。但是,霍桑卻仍然相信清教主義的原罪觀,也相信人的徹底堕落。盡管他不是清教徒,但他從來沒有懷疑過清教主義關于人性堕落的觀點。所以,《紅字》中的幾個主人公身上都有他們自己的“罪”。對海絲特和丁梅斯代爾牧師來說,他們的原罪就是海絲特胸前的紅字“A”。“A”代表了“Adultery”(通奸)”。海絲特雖然是出于保護自己心上人的好意,但還是犯了欺騙罪;丁梅斯代爾牧師不敢公開承認自己的罪惡,繼續留在聖職上,既冒犯了上帝,又欺騙了教民。齊靈渥斯的罪則表現在他發現海絲特的不忠之後進行瘋狂的複仇,最後變成了“一個惡魔”。連最天真的小女孩珠兒都是“罪惡的情欲泛濫中開放”的花朵。
人有原罪,所以需要救贖。在霍桑看來,對待罪惡,人應該自覺采取贖罪的方式,使被罪惡玷污的心靈在“淨化”中得以拯救。他主張通過善行和自我忏悔來洗刷罪惡,從而得以“贖罪”。對海絲特來說,她坦然承認自己的罪行,獨自承擔罪責,忍辱負重,頑強地生活着,同時還接濟窮人,四處行善。她的善行使得她胸前的字母“A”已經不再是它的本意通奸(Adultery)了,而是成了能幹(Able),天使(Angel),欣賞(Admiration)等等各種含義了。而對于牧師丁梅斯代爾來說,當他走向邢台,徹底坦陳了自己的罪行,最終含笑死在海絲特懷抱中的時候,他的靈魂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得到了救贖。牧師死後,海絲特帶着女兒遠走他鄉,多年以後重歸故裏,之後在牧師的墳旁出現了一座新墳。墓碑上隻有一個字母“A”。作者在告訴我們,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盡頭,而是實現生命永恒,自我救贖的必由之路。
五
作爲一個清教世家出身的作家,霍桑思想上充滿了矛盾,新英格蘭的清教主義傳統,尤其是加爾文教派對他影響很深。一方面他爲清教徒、爲祖先對人性的壓抑和迫害而深負罪惡感,所以他試圖反抗這個傳統,抨擊宗教狂熱和狹隘、虛僞的宗教信條;另一方面他又受到這個傳統的束縛,以加爾文教派的善惡觀念來認識社會和整個世界。他的作品中滲透着“加爾文教派的‘人性本質’和‘原罪’的觀念”。從他身上可見清教主義對美國文化和文學各方面的深厚影響。
參考文獻:
[1][美]霍桑著,溫烈光譯。紅字[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
[2]楊志宏。自然人與社會人的沖突——我看霍桑的《紅字》[J]。遼甯教育行政學院學報,1999,(l)。
[3]劉麗霞。認同與懷疑的交織——論《紅字》的清教觀[J]。外國文學研究,2003,(2).
[4]柴惠庭。英國清教[M]。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拓展:霍桑作品對清教思想的繼承和叛離論文
【摘 要】清教思想強調原罪說和有限救贖,提倡簡約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内省的重要性,對美國文學、文化和社會生活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從清教的基本價值觀出發,探讨了清教思想對美國作家霍桑作品的影響。由于出身于清教徒家庭,霍桑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深深的清教徒的印記;但與此同時,他的作品又體現了對清教思想的叛離和反思。
【關鍵詞】清教思想;罪惡主題;反思
納撤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作家,被譽爲美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小說的開創者,美國心理分析小說的鼻祖和象征主義的奠基人。霍桑的作品大多以新英格蘭的生活圖卷爲背景,用神秘的象征手法反映美國早期清教徒的生活和價值觀,體現出了很深的清教思想的烙印。可以說,霍桑繼承了美國文學中的清教傳統,但是與此同時,他又對清教思想和清教徒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惡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美國清教思想的曆史淵源和基本價值觀
從清教對美國社會生活的`影響力來看,清教主義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宗教, 而是一個集神學、哲學、意識形态等爲一體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思想體系。
作爲基督教的一個派别,清教始出現于16世紀60年代。16世紀興起于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結束了羅馬天主教教會在歐洲各國的權威統治,其中1517年馬丁·路德和1534年約翰·加爾文所領導的新教運動最爲著名;進入17世紀,作爲新教的一個激進派,英格蘭清教徒連同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新教徒,爲躲避宗教迫害開始了北美洲的移民運動。這樣以加爾文教神學及傳統爲基礎的清教主義在美國殖民地初期逐漸形成統治地位,爲17世紀以後新英格蘭的政治和宗教思想及美國的民族崛起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沒有清教思想,就沒有美國文化,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美國文學。
清教思想強調原罪說和有限救贖的理念。清教主義認爲:源于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的原罪,人類是生而有罪的,因此現世中人必須爲自己的罪行贖罪,而上帝的救贖則是有限的。人類該如何獲得上帝的救贖?人類又如何知道自己已經獲得救贖?美國清教思想給出的答案是:要獲得救贖,必須謹言慎行,虔誠信仰上帝、努力工作、不斷進行道德内省;獲得救贖的人上帝是會給出提示的,這個提示在很多清教徒看來就是生活和事業的成功。美國清教徒把美洲大陸看成是上帝賜予他們的“應許之地”,而他們則是“被選之民”,他們的使命就是要在美洲大陸上重建伊甸園。清教思想的基本觀點可以歸納如下:
(1)人類的堕落與原罪 。
(2)上帝的挑選 。
(3)有限的贖罪 。
(4) 命定的選擇。
二、霍桑作品對于清教思想的繼承
納撤尼爾 ·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出生于新英格蘭馬薩諸塞州薩萊姆城一個沒落的貴族世家,祖先都是虔誠的清教徒。霍桑的先祖曾是馬薩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權力機構中的長官,家族中出過州長、迫害異教徒的立法要人以及審判薩萊姆驅巫案的主要法官等。霍桑年幼喪父,與母親一起過着離群索居的生活,家庭和社會環境中濃重的清教氣氛對他産生了極大影響。大學畢業後,霍桑回到家鄉潛心讀書,走上了創作之路。
由于受到清教思想的深刻影響,霍桑的作品顯示出了對宗教題材的濃厚興趣,他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以宗教信條爲基礎的善惡之争和因果報應。霍桑作品大多以新英格蘭兩百多年的曆史爲背景,大力描寫社會和人性的陰暗面,并以此爲根據不斷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事實上,由于深受清教原罪說的影響,罪惡以及罪惡感對于人的影響成爲霍桑在自己作品裏最爲熱衷的關注對象。
以霍桑的代表長篇小說《紅字》爲例,在這部小說裏,霍桑集中描繪了不同人物對于罪惡的理解、他們所犯下的罪以及罪惡感對于這些人物的影響。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是這部小說裏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從表面上看,她犯下了清教徒難以容忍的罪行:縱欲以及通奸,但是霍桑卻對海絲特表現出了深厚的同情和寬容,罪惡和無罪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在海絲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出來。牧師丁梅斯代爾虔誠、熱誠、深得教友愛戴,但是同樣他不僅犯下通奸之罪,而且不敢承擔責任,怯懦地隐瞞了自己的罪行。海絲特的丈夫從表面看是受害者,但是他爲人冷漠、自私,在精神上折磨自己的妻子,并一直策劃着對牧師的報複,犯下了妒惡之罪。而海絲特的女兒珍珠是一個無辜的女童,她給媽媽帶來了無限的慰籍和歡樂,是海絲特支撐下去的精神支柱,但正是這樣一個美好的生命,卻再好不過地诠釋了清教思想中關于人類原罪說的觀念。珠兒是通奸的産物,她的誕生便是對海絲特胸前佩戴的A (adultery)的最好注解。不同的人物,以各自的行爲方式诠釋着各式各樣的惡,并且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心中揮之不去的罪惡感,霍桑把自己對于罪惡主題的關注淋漓盡緻地在這部小說裏表現了出來。除了強調清教思想中有關原罪說的理論,霍桑同時也在自己的作品裏肯定了宗教的重要精神作用,從根本上來說,霍桑還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
清教思想對于霍桑作品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作者關注宗教原罪說的命題和揮之不去的罪惡感上,還表現爲對霍桑文學創作手法的影響。清教思想強調聖經是宗教诠釋的法典、一切教義、教務問題應從聖經中尋求答案,因而聖經的叙事手法和文學手段成爲清教文學作家的學習、效仿對象,霍桑也不例外。聖經中爲了宣傳基督教的教義和價值觀,善用隐喻、對比、故事以及傳說,霍桑将其吸收發揚,多次在自己的作品裏用象征的文學手段來強化自己的觀點,增加文學感染力。《紅字》作品裏的紅字是體現全篇主題的重要象征,同時在最後将主題得以升華――完成了由adulterer(通奸者)到angel(天使)的轉變。不僅如此,《紅字》的場景描寫、人物名字以及人物的長相都體現了象征文學手法的應用。例如海絲特的丈夫齊靈渥斯(Chillingworth),這個名字從發音上來看,和英語中的chilly(冰冷)以worth(糟糕)一樣,暗示這個人物是個自私冷漠的家夥;又如海絲特的女兒珍珠(pearl),人如其名,美麗可愛,是媽媽最最貼心、珍愛的珠寶。
事實上,霍桑深受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很難擺脫清教思想對于自己的影響,他把自己對宗教命題的思考寫進小說。清教思想關于人生而有罪的觀點給霍桑的作品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他的作品幾乎都無一例外地探讨了人類揮之不去的罪惡感以及罪惡對于人類個體以及社會的影響。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霍桑的作品在很多時候又表現出了對于清教思想的背離和反思,下面将集中就此展開論述。
三、霍桑作品對于清教思想的反思和背離
清教徒在移民美洲大陸的早期階段,在新英格蘭地區建立了以清教思想爲基礎的政教合一的政權,發展到後來,清教徒中的統治者爲了推行、宣揚清教,他們打擊異己,排擠其它宗教派别和宗教信仰,最終導緻清教統治的沒落。霍桑在自己的作品中,對這段清教徒的曆史和行爲進行了深刻的描述和反思。在他的多部作品裏,我們都可以讀到霍桑對于清教徒的虛僞道德和冷漠無情進行的強有力的譴責。如《恩地科與紅十字》這部小說集中描繪了當時清教迫害的殘酷,被迫害者帶着各式刑具在廣場示衆,他們當中有失足的女人,有愚昧的老婦,有瘋子,有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許多人在沒弄明白是怎麽回事的時候便被誣陷成是異端或者巫婆而定了死罪。又比如在七個尖角閣的房子這部小說當中,霍桑講述了一個品欽家族祖先對宗教異己瘋狂迫害,最終家族受到可怕詛咒的故事。在他的諸多小說當中,霍桑對于清教徒所表現出來的惡做了形形色色地描述和反思,對他們的道德虛僞做了深刻的譴責和揭露。
與此同時,霍桑也對清教思想中的有限救贖理論做了反思,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還是以霍桑的代表作品紅字爲例,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部小說當中,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獲得了救贖,克服了心中的罪惡感,并且戰勝了心中的惡。海絲特對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和願望,現實生活裏自私冷漠的丈夫将其視爲私人物品,得不到關愛的海絲特在牧師那裏找到了愛情,卻犯下了通奸之罪。但是白蘭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坦誠了自己的罪行,卻獨自承擔了罪責,以堅忍、樂觀的生活态度善對生命和周圍的人,最終海斯特得到了心靈的自由和真正的救贖,那個佩戴在胸前的巨大紅字完成了從adulterer到angel的轉變。牧師Dimmsdale一開始不敢坦誠罪行,他每天目睹海絲特獨自承擔着巨大的恥辱和人們的嘲弄、蔑視,心靈備受折磨,在他臨死之前,終于面對全體教衆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勇敢地和海絲特站到了一起,在這一刻,牧師的罪得到了救贖。即便是書中冷漠奸詐、不斷在精神上折磨他人的Chillingworth在彌留之際,把自己的全部财産贈與了珍珠,内心獲得解脫,在諒解中完成了自己的救贖。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霍桑一方面擺脫不掉“原罪”、“贖罪”、“内省”、“命定”等宗教信條的約束,一方面又因家族的負罪感而對清教的專制統治感到痛心。霍桑一方面抨擊清教徒的宗教狂熱和不容異己的行徑,另一方面又以清教的基本信條作爲認知判斷的準則,倡導人們以忏悔和善行洗刷罪惡、淨化心靈,對清教思想的繼承與叛離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在霍桑的作品裏體現了出來。
【參考文獻】
[1]陳冠商譯.霍桑短篇小說集[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
[2]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3]孫筱珍.《紅字》的清教主義傳統透視[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
[4] Hawthorne, Nathaniel. The Scarlet Letter [M]. New York: Bantam Dell,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