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乃依《熙德》的理論資料?
論高乃依的《熙德》是古典主義悲劇的典範
【摘要】《熙德》是古典主義悲劇大師高乃依的代表作,關于這部戲劇是悲劇,喜劇還是正劇,長期以來學界就有争論。我們普遍議型濃輕認爲該劇屬于悲劇範疇,本寫狀留軍娘陳波輪棉發銀文主要從高乃依本人的悲劇理論以及古典主義的特征出發,分别從題材、沖突、人物來自、語言、社會功效、“360問答三一律”等角度加以論證和鑒賞。
【關鍵詞】高乃依 練重幾石再毫客待派悲劇理論 《熙德》 古典主義 “三一律”
高乃依及其作品簡介
超聯自燈封易财南造言宗彼埃爾·高乃依是法國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悲劇的代表作家。少年時代受精告創稱燈志知背熱兵專到很好的拉丁文化教育。1628年擔任律師職務,并開始寫作抒參簡苦場孔跟充粉情短詩和戲劇創作,他的處女作是喜劇《梅麗特》,從1635年起嘗試悲劇的創作。他的德知題代染必未員利守第一部悲劇是《梅黛》弦紹精局。他在1636年創作的《熙德》發表并演出後産生了轟動縮,随即便招緻猛烈的抨擊并引發激烈的争論。沉默了幾年,高乃依按照新古典主義的規則寫出了悲劇《賀拉斯》(1640)、《西拿》(1640)、《波裏厄克特》(1精号學最濟星643)、《龐貝之死》(1643)、《羅多古娜》(1644)等,此後,他的創作一直下滑,盡管也寫出了類似《俄狄浦斯王》(1659)這樣的優秀的作品,但都沒達到他所預期的成功。但在理論上,高乃依長期的創作所積累的經驗使他堅信自己的信念,在1636年-1638年的那場争論之後很久,1660年由台高乃依發表了著名的“戲劇三論”等三篇論文,正面闡明了他的較成熟的戲劇美學觀點劇升翻杆做古。高乃依的《戲劇三論》由寬放活洋明增戰論覺《論悲劇》、《論戲劇的公用及其組成部土階倍何娘分》、《論三一論,即行動、時間、地點的一緻》三篇論文組成。
本文主要從他的悲劇理論出發,并結合劇本本身,從題複材、沖突、人物、語言、社會功效、“三一律”等幾個角度論證《熙德》是一部古典主義悲劇的傑出代表。
“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但是,到了17世紀,仿佛太陽重新升起,在法國,路易十四創造了一個被稱爲“太陽王”的時期——他創造了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富強與繁榮的法國,盡管是回光返照。路易十四非常重視文學藝術,成立了法蘭西學術院,支持文學藝術的創作,同時他也對它施加了控制,于是在這個時期的主流文學倡導複興古羅馬的藝術傳核伏統,稱爲“新古典主義”時期,種種據說是來自古代的規範成了當時劇作家和詩人必須遵守的法則。藝術家不能不“戴着鐐铐跳舞”。“鐐铐”對于舞蹈是一種約束,但約束有滾此時會使人跳出更好的舞蹈。悲劇大師高乃依和拉辛創造了不朽的作品,喜劇大師莫裏哀把新古典主義文學推向了高峰。莫裏哀的喜劇是新古典主義時代最驕人的成果,同時,又是對這一神聖文學流派的亵渎。就像莎士比亞代表着文藝複興的高峰與終結一樣,莫裏哀意味着新古典主義的高峰與終結。
真正把新古典主義推下統治寶座的是行将到來的資産階級革命風暴。爲這場偉大革命做精神準備的啓蒙學者從思想上向新古典主義發起了沖擊。他們的主力就是孟德斯鸠、狄德羅、伏爾泰和盧梭。恩格斯說,啓蒙思想家們“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們旗幟鮮明地提出推翻封建統治的革命任務,倡導建立“自由、改備攜平等、博愛”的理性王國。法國的啓蒙思想家、藝術家不僅在思想上非常革命,而且,在藝術上也有頗多貢獻,如盧梭的《忏悔錄》、《新愛洛绮絲》,伏爾泰的哲理小說,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禮》。在英國,啓蒙運動時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斯威福特的《格列佛遊記》,菲爾丁的《湯姆·瓊斯》,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以及農民詩人彭斯等。德國在啓蒙運動前,遠較英法落後,但到17世紀70年代,陡然掀起“狂飙突進”運動,《少年維特之煩惱》的作者青年歌德和《陰謀與愛情》的作者席勒成爲兩隻報春的燕子,高翔于歐洲上空,令人刮目相看。歌德的長篇詩劇《浮士德》被稱爲近代人的《聖經》。它繼莎士比亞的作品之後,成爲歐洲文學史上的第四座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