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乔根森的理论观点

乔根森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工业化的同时注意降低资本-产出比率,才能提高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的能力。他分析了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上人口增长率同部门劳动力增长率的变动规律:在第一阶段上,人口增长率等于农业技术进步率,并且所有新增加的人口都将成为过剩劳动力;在第二阶段上,人口增长率等于农业技术进步率对比土地供给的产出弹性——在经济发展第一阶段上工业的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率不断扩大,但资本增长率小于产出增长率,这时工业就业机会将不断扩大,足以吸收农业过剩劳动力;在第二阶段上,农业劳动力增长率下降——此时经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农业和工业的实际工资率相等。
乔根森认为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部门才有可能向工业部门提供追加劳动力;工业发展不取决于资本规模大小,而取决于有没有农业剩余,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的因耐肆素可以归纳为人口规模和农业剩余。当农业人均产出率达到人均农产品消费的临界水平时,人均收入的增加额就会转向对工业品的需求上,这时便出现了农业剩余。在这个前提下,农业人口才有可能向昌尺轿工业部门转移。
乔根森认为,工业部门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初始条件:人口规模和资本存量的规模。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农业发展能推动“二元经济”从一个发展阶段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农业落后必然使“二元经济”的发展出现倒退。农业是工业化的前提,当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未能满足时,工业化政策就必然伴随有人口控制政策和引导非传统部门进入农业部门的政策。 简介
乔根森模型(乔根森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D.W.Jogenson)于1967年在《过剩农业劳动力和两重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依据新古典主义(NewClassicalism)的分析方法创立的一种理论。出于对古典主义的反思,在一个纯粹的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的发展的。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农业困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农业剩余规模越大,劳动了转移规模也越大,两者同比例增长,即不发达国家一般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落后农业部门。落后农业部门的产量由土地和劳动所决定,生产函数呈收益递减。
该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当农业剩于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农业剩余存在的前提条件下,乔根森又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即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一致。在这种条件下,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但是乔根森模型仍然忽视了对农业物质投资的重要性以及城市的失业等问题。
特点
威廉·阿瑟·刘易斯分析乔根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内涵,与刘易斯理论和拉尼斯-费景汉理论相比,有以下4个特点:
①乔根森理论是用新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和依据农业剩余为基础创立的理论。刘易斯和拉尼斯-费景汉理论是用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和依据剩余劳动力为基础创立的理论。
②乔根森理论认为工资率是随着资本积累上升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的。而刘易斯等人的理论认为,在全部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之前,工资率由农业人均收入水平决定,是固定不变的。
③乔根森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是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而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会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④乔根森理论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口增长是由经济增长决定。正因如此,乔根森理论否定了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理论的剩余劳动假说和固定工资观点。
乔根森理论的一大缺陷是关于粮食需求收入弹性的假定,即在存在农业剩余时,粮食需求收入弹性为零,这个假定显然与事实不符。此外,该理论应用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也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试图借助西方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反思、清理30年代新文学创作的

A

3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