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大致可分为那几个时期?

关于西方艺术史,尽管不少老师多次强调它对于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夯实美学基础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大学课堂并未讲授,我只能自己到文艺书厅翻阅那些精美的画册,感叹于《泉》那样优美的裸体绘画,还有出土的断臂维纳斯、恢宏的罗马斗兽场、巍峨的哥特式教堂,等等,都给我360问答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因此常常神往像叶芝那样《采方着班零矛妈一报驶向拜占廷》:“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青年人/在互相拥抱……我就远渡重洋而来到/拜占廷神圣的城堡……请尽快把我粉类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在金树枝上歌唱/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给拜占廷的贵族和夫人听。”

一、寻找西方艺术史

我一直没有系统读过西方艺术史,因为书架上的教材、读本大多被翻得残旧难看,还有一股难闻的尘味,我屏住盾赵善硫动呼吸翻了几页,见理论太多、工放官插图太少,就兴趣索然,宁愿继续去翻看提香笔下的那些健硕裸女。作为一个刚满18周岁的成年男子,知慕少艾,却未谙女体,此时与其说是欣赏西方艺术,不如坦白招出自己好奇的性心理。
欧洲的天才人体画家们常常计吸曲劳标线弱将仙女绘成专食人间烟火的欲娘牛燃验则了女,如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让美神成熟的裸体斜躺于榻上,两眼含着渴望、期待、挑逗、茫然和无所谓的神情,既像思春的贵妇人,又像淫荡的妓女,仿佛在等待着情人或顾客的来临。那时我听说过一点古希腊艺术的知识,就以为表现性与肉欲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特点,却忽视工权逐告写西易帮鲜几阻了提香在维纳斯后面画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双膝下跪似在祈祷,代表了画家的某种宗教情怀。对此画的理解,要将会明巴答红载又延诱人的肉体和背后的祈祷联系起来才算完整。
若干年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织行远范跳列急过该历电版本,海南出版社2000年定航车版的《西方艺术史》,图文并茂,够款盐没故似几乎每页都有艺术作品的插图,看起来清爽多了,唯一的缺陷是理论诠释过于简略,许多地方看起来似懂非懂。幸好我曾零星看过一些艺术赏析的书,所以勉强能接受。
此书由四名欧洲积情主息盐学者编撰,原名“The history of art”――艺术史。这种欧美中心论的治学方式钩起了我心理的一点不快,毕竟书中只有欧美的艺术,相信译者看了也有这种感觉,所以转译为《西方艺术史》。

二、文艺复兴之

西方艺术起源于何处?文艺复兴期间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杀致待兰良衡本课王氧攻维纳斯站立在一只蚌壳上,两位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时辰女神拿族试顾控着花斗篷前来迎接,天空下着这手负首打省交许天在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澜。这大概就是艺术诞生的隐喻。
神话传说、祭祀、狩猎、性爱、生育、史前洞穴…规…沿着时间的脚印巡礼西方艺术,可以发现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原始绘画也充满了抽象、象征的意味,令人想起印象主义和现代的某些画风。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地区都对西方艺术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伟大的古希腊文明。希腊人除了给我们留下动人的神话故事,还有雅典娜、宙斯、赫拉和巴底农等立柱式的神庙,因其对石材的广泛应用而保存长久;至于人体艺术,他们更是鼻祖。在中国人在艺术创作中羞涩地隐藏起自己的胴体时,他们很早就提出人体的最佳比例:身高7至8倍于头长;并奉献出了《掷铁饼者》等大量完美的裸体雕像。即使在希腊化时代,也有一只极其帅气的亚历山大大帝头像,实在想不到他就是那个曾经纵横欧亚大陆的军事统帅,和神话中的阿喀硫斯一样战无不胜,可惜英年早逝。希腊时代的人体艺术品,无论男女,在体型、气质方面都达到了无可企及的美境。
罗马帝国的艺术承自希腊,但《披甲的奥古斯都皇帝》繁琐的衣甲抑制了人的生命力,自以为是的领袖架势已显造作,美感远远逊色于希腊裸男。中世纪无论是拜占廷、罗曼还是哥特艺术,除了建筑风格尚可欣赏之外,那些神祗和人物画看起来很气闷,这是欧洲的阳萎期,而同期的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唱响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三、文艺复兴之后

直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才使西方艺术重新勃起。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天才重拾希腊精神,将西方艺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蒙娜丽莎》不必多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也是世界艺术史罕有的杰作:大卫这个《圣经》里的英雄充满自信地站立着,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健美身材,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面容英俊,双目有神,英姿飒爽,身体中积蓄的强大力量似乎随时要爆发,代表了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此雕像的复制品至今仍屹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市政广场,原件则在博物馆严加保存。可惜书中仅选了多纳太罗的《大卫》雕像,虽然也不俗,但比米氏差了一个档次。
文艺复兴向前演变,就产生了“巴洛克”、“罗可可”等术语。前者原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珍珠,后词义变宽,表示思想和表达方式的独特、个别、任意性,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对感官、喜庆、浮华和激情的突出。后者原指对岩洞、贝壳和钟乳石的模仿,后被引入室内装饰,日益走向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这个时期的西方艺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等宗教建筑和巴黎贵族的沙龙以及装饰豪华的宫殿,还有伦勃朗的自画像。
伦勃朗有画自己的嗜好,共画了近百幅,我看到的是他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三张自画像。青年时期他身穿华丽服装、意得志满、嘴唇充满肉感,看起来玉树临风,可以想像他应是一位风流才子。中年时期他眉宇显出疲倦,衣着朴素,已经发福,人到中年百事忧,看来他也难免俗。老年时期他穿着尊贵的服饰,胸前还挂着类似怀表的饰物,清澈的眼睛透出哲学般的深思,嘴角的撇起和隐隐的微笑表示自己已经世事洞明,看清楚了就无所谓。人生的三个阶段,在此得到了充分概括。

四、19世纪的西方艺术

19世纪最先出现的是新古典主义,《马拉之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等作品告诉我们艺术辞典中离不开责任、宏伟和庄严等词。油画《马拉之死》表现了马拉这个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领导人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和染红了浴巾的鲜血,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纸条。作者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来表现了古典主义的献身精神。《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以罗马历史上的英雄荷拉斯三兄弟向老父亲作出征前的宣誓,表现对国家的忠诚和荣誉感,而旁边妇女们的哭泣哀叹强化了他们刚毅神武的英雄形象。
对于浪漫主义,我们首先要记住雨果的名字,他从理论上阐述了浪漫主义,并在文学和绘画等方面作了重要探索。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闻名于世;画作《涡石灯塔》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灯塔塑造成了为浪漫主义狂飙大声疾呼的旗手。还有载入过中学历史课本的《自由指引人民》(作者:德拉克罗瓦),画中自由女神敞胸露乳、高举旗帜带领革命者向光明前进,非常激动人心。德拉克罗瓦的另一幅画作《萨达纳巴尔之死》表现了国王在围城内准备与所有财宝、骏马和女人一起自焚殉国时的情景,火红的宫床、绸缎、缰绳、辔饰、长幔,国王的眼光从上方倾斜而下,右下角的妇女惨遭割喉,整个画面惊心动魄,具有巨大的艺术爆发力。这幅画就像德拉克罗瓦在日记写的那样:“色彩就是眼睛的音乐,它们象音符一样组合着……无法达到的感觉”。
此后的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平民的普通生活,如米莱的《捆干草者》、莱勃尔的《教堂里的三个女人》等。库尔贝的《画室》应是代表作。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画作:“这幅画分为两个部分,我处在中央,正在作画;右边是所有股东,也就是说朋友、艺术界的工作者和爱好者。左边是另一个平凡生活的世界,普通百姓、悲惨的人、穷人、富人、受剥削者、剥削者以及靠死人生活的人……一名女裸体模特儿站在我椅子后边。” 这幅画极具象征性,画中的画家仿佛就是圣父,用他的画架分开了善恶,进行着最后的审判。
最令我震撼的是其后出现的印象主义。摄影技术揭示了表象的多样性和直接捕捉真实感觉的重要性。印象主义更强调画家的主观感觉和捕捉瞬间的的能力,他们确信风景是依时刻、季节、气候不同而变化的,这种短暂、瞬间的诱惑把他们引向逐渐消逝和无穷无尽的艺术幻想。一般认为这一画派的奠基人是马奈,他的《草地上的午餐》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愉快地聊天、聚餐,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率真、自由的世俗生活方式的向往,其鲜艳明亮、对比强烈的画法是对传统的突破。
“印象派”一语由莫奈的《印象,日出》所引发,他描绘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一轮红日投射在海上,海水被染成淡紫色,天空微红,水波淼淼,摇曳的小船朦胧模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这来临自他从一个窗口凝望产生的瞬间印象,笔触大胆新奇,开创了一代画风。
梵高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斯通的《梵高自传》已有具体描述。他不是正宗的印象派,但却是真正的天才,就是普通的向日葵也被他画出了生命的真谛。欣赏那幅不朽的画作《向日葵》,可体会到画家像熊熊火焰一样炽热的激情和旋转不停的运动感,还有单纯强烈、粗厚有力的色彩对比,那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充分体现了他心灵的震颤和激情。这时的向日葵不再是静静的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喷发的生命体。他画的草鞋、工人等也闪烁着天才的光芒,流露着悲天悯人的情怀。
与印象派相关的大师还有高更、塞尚等。

五、现代艺术的困境和嬗变

20世纪是工业化集大成的时代,钢筋水泥成为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在强调美观的同时,更具实用性和世俗性。欧式高楼大厦随全球化走遍世界,五大洲处处皆是,这在城市化的中国尤为泛滥,造成诸城的千篇一律。而我喜欢的经典之作如悉尼歌剧院和贝聿铭为卢浮宫入口处设计的金字塔等在国内非常罕见。
在都市森林中,在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在意识形态的幻变中,艺术亟需变革。受到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的毕加索开辟了立体主义的新天地。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受X光透视等现代科技启发,立体主义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多个角度去观察,把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毕加索在《阿维尼翁的姑娘们》中,把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右边两个女子的面孔酷似非洲的硬木人面具,右下角的女子双腿分开令人联想起性和生育,画面下方还有几只水果,充满象征和暗喻,至今仍是个未被说明的秘密。这反映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特点:作者只提供一个空间和可能性,让读者参与创作,主题在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中产生(甚至,根本就是无主题)。
康丁斯基更将现代艺术引向了大抽象,使人们对事物外表的的审视转变为“内部参与”。他的作品《带黑色的弓形,154号》中,特定的主题和视觉的判断都消逝了,只借色彩和形状的搭配营造出一种猛烈冲突的动势和紧张,令人想起世界大战或罢工。《白线,232号》以一种松散和气氛性的手法来处理的,色块被一种强烈的直线条图案和规则的曲边所强调,也许想表现宇宙空间和星系的相互作用。
随后的艺术家们越走越远,那些奇思妙想的几何造型和极度抽象的色彩组合令人越来越费解,艺术家企图突破传统,却越来越陷入迷宫,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五花八门的术语掩饰不了审美的混乱,至少我对这阶段的艺术并不喜欢。当然也有些艺术家在回归传统,关注现实,以简洁的象征来表达主题,但成就与前两个世纪尚有差距。
至于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读图开始优先于读文,声光特技和电脑制作的发展使创作变得更含混,一切尚在嬗变中,我混乱的脑袋尚未清晰,无定的寻觅中只能欣赏当下和回眸以往。

波提切利,受了什么影响,创作出了两幅巨作?

波提切利,受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影响,创作出了两幅巨作。

华丽大师波提切利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梦幻般的艺术风格,他非常巧妙地融合了佛罗伦萨画派和尼德兰肖像画的技巧,并且在古代文化和15世纪的意大利文学中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波提切利的绘画在空间设置、人物造型和技巧上都十分独特。在空间设置上,他有意跳脱了透视法的基本规律,选择了相对平面化的方式,让众多人物从中景前移,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视觉冲击力更为强烈。

在人物造型上,他吸收了中世纪哥特艺术的装饰性手法和意大利当代文学的诗性语言,刻意拉长了人物的肢体,削减了肩部的宽度,使人物失去准确的比例,却显得细致、修长、典雅,成为一种理想美的典范。在艺术技巧上,波提切利在画中强化了线条的表现力,人物的轮廓线和衣褶线非常明显,形体结构转折和明暗对比则减弱了,这种从中世纪的镶嵌画和金属工艺中提炼出来的灵动线条使画面更富有装饰性色彩。

他还擅长淡彩画的技术,他用亮丽透明的色彩调和出一种朦胧温馨的暖金黄色调,女性的肤色细腻柔和,周围的景致似乎被一层光晕笼罩,渲染出很有感染力的诗意氛围。

《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最为鲜明地体现了波提切利的风格。这两幅画都是为美第奇家族在卡斯特罗的别墅绘制的,它们也是西方艺术史上负有盛名和争议性的画作。

《春》大约完成于1482年,据说是为庆祝洛伦佐的表弟结婚而定制的。画中有六个女性和两个男性,他们在深色的树林中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像串上的珍珠一样并排放置",中间的维纳斯稍微退后,其他的人物均在前景错落分为几组,后面的树林没有刻意制造纵深感,这使画面有一种浅浮雕或装饰挂毯式的平面效果。这种哥特式的空间架构方式是波提切利绘画的典型特征。

画面最右侧,西风之神与费罗斯想要绑架山林女神克罗莉丝,后者惊慌失措,张开的嘴中冒出花朵,鲜艳的花朵纷纷飘落,克罗莉丝转变成了花神芙洛拉(季节女神、春之女神),这个带有暴力性质的故事在唯美的画面中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中间的维纳斯安静地站立着,背后的山桃枝形成一个拱形的图案,正好衬托出沉思的女神形象。

维纳斯上方蒙着眼睛的丘比特正弯弓搭箭,准备向美惠三女神中的一位射击,这合乎了一句意大利谚语:爱是盲目的。左侧的美惠三女神(分别象征美丽、爱欲和纯洁)是维纳斯的伴从,她们身着透明的白纱,携手共舞。最左边是宙斯的特使墨丘利,他手执和平之杖,驱散开冬天的阴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为了呈现出春回大地的景象,波提切利在画中的田园里描绘了种类众多的植物,包括500种已识别的植物物种,其中约有190种不同的花,彼此交织的花卉植被所形成的装饰性图案显得富丽堂皇。

这幅画的信息量非常丰富,画家可能参考了很多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资料,美第奇宫廷诗人波利齐阿诺的诗《一个早春的清晨》为画面定下了基调。右侧花神的灵感来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关于春天的描述。绘画还受到当时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影响,带有一种超自然和神秘主义色彩。画中维纳斯的原型据说是佛罗伦萨的绝色女子西莫内塔,西莫内塔的丈夫与美第奇家族关系密切,而她自己也与朱利亚诺有一段绯闻。朱利亚诺在1475年的一次比武大赛中举着画有西莫内塔肖像的旗帜进入赛场,使她的美貌广为人知。

只可惜红颜薄命,西莫内塔在1476年香消玉殒,年仅23岁。当时全城的人都前往瞻仰她的遗容,为她感到悲伤惋惜。波提切利曾经为西莫内塔绘制肖像,在那幅被朱利亚诺举着的肖像中,他用优美的线条勾画出西莫内塔的侧面,精致的面容显得过于理想化。在《春》中他同样美化了心目中的女神,画中的维纳斯身着佛罗伦萨的流行服饰,头部侧歪,右手举起,身体形成一个S形曲线,她脸上的淡淡忧伤令人感觉不到春天的喜悦,反而感伤时光的易逝。

美惠三女神是《春》中最唯美感性的一组人物,波提切利在描绘人物时并没有运用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原理,他的技巧实际上延续了哥特艺术的变形和平面化特征,他将人物的形体拉长,再通过柔美的形体和优雅的动作赋予其生命力。州纤辩

三位舞动的女神重心都在一只脚上,身竖旁体微微扭成S形,这种"对偶倒列"的姿态是从古典雕塑中获得的灵感。三位女神都身着薄纱,透而不露,薄纱随着舞蹈动作轻轻飘动,透过薄纱可见其凹凸有致、婀娜饱满的躯体。波提切利在描绘人物时虽然借鉴了哥特艺术的一些造型册缺法则,却完全摆脱了其僵硬和刻板的缺点,他的饱含感情的诗性语言对于后来的拉斐尔有所启发。

《维纳斯的诞生》作于1485年,画中描绘了维纳斯从海中诞生的情景,维纳斯赤裸着身体踩在一个贝壳上,从大海的泡沫里缓缓升起,右边的花神芙洛拉为她披上鲜艳的斗篷,左边的西风之神仄费罗斯把她吹向岸边。维纳斯是象征爱与美的女神,她的希腊名字是阿芙洛狄忒。关于她的诞生有几种说法。荷马在《伊利亚特》中称其为宙斯和女神戴奥妮的女儿。在赫西欧德的《神谱》中,她是乌拉诺斯的精血与海水的产物。乌拉诺斯是众神之王宙斯的父亲。

宙斯在母亲盖娅的指使下割下父亲的生殖器抛进海里,结果变成一个雪白的水泡,维纳斯即诞生于水泡中。这幅画显然接受了赫西欧德的观点。波提切利还受到波利齐阿诺的一首长诗《吉奥斯特纳》的启发,诗中描绘了维纳斯从爱琴海中诞生的场景,颇有矫饰华丽之风。

与诗中不同的是,波提切利的表达是安静忧伤的,刚刚诞生的维纳斯并没有显示出新生的喜悦,而是意兴阑珊,对于迎接她的新世界缺乏兴趣。这种惆怅的情绪在《春》中也可以体会到。这可能反映了波提切利在外部世界和内心情感之间的冲突,而情绪上的微妙起伏也正是波提切利的艺术区别于哥特艺术的主要特征,后者总被认为缺少感情色彩。

《维纳斯的诞生》在空间与时间的描述上与《春》一样受到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哲学学派认为美是永恒的,而不是逐步完善的,古典神话中维纳斯的故事正好符合该学派的观点,因为维纳斯一生下来就已经成年,不需经历懵懂的童年,也没有败落的暮年,永远保持在一种青春美好的状态,波提切利所竭力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永不消逝的理想美。画面构图单纯,中心的维纳斯和左右的风神、花神在一条对角线上,其他的贝壳、树木、花瓣、海水等烘托出氛围。

维纳斯的造型受到了古希腊罗马雕塑的影响,单脚站立的S形的优美姿态,以及大理石般的光洁表面令人想起《米洛斯的维纳斯》。波提切利运用了类似于阿历山德罗斯的简洁的块面处理方式,使裸体的人物在健美饱满的躯体中呈现出生命力,而较之于富有激情的希腊罗马雕塑,波提切利的表现方式更加含蓄和内敛。这幅画借鉴了雕刻的技巧,不过并未过于强调明暗对比,波提切利是一位擅长运用线条的大师,在这里可见一斑:

人物的轮廓和服饰上构成了各种线条的组合——躯体上柔和的曲线、长发上层层叠叠的长曲线、海水的波浪纹以及服饰上的短线条等,这些线条灵活多变,有着内在的韵律和秩序。在以线条造型的基础上,波提切利再以稀薄的颜料层层涂抹在结构转折处,呈现出一种微弱而又恰到好处的明暗效果。整幅画色调明朗,造型典雅,用一种远离尘嚣的诗化境界表现出了对于永恒之美的期盼。

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