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赏析
赠从弟
【作者】刘桢 【朝代】魏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 ,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并枝,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绝首敏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芹尘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 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端午节花艺作品介绍怎么写
写好端午节花革房艺作品介绍的关键是要让读者了解作品的主题和特点,同时展现出你对花艺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以下是一些饥悔拿写作建议:
1. 开头首先介绍本次花艺作品是为庆祝端午节而设计的。可以从端午节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来或传统习俗入手,梳系理出花艺作品与端午节之间的联够毫量盟信降系和意义。
2. 在介绍花艺作品的构思和设计上,尽量详细地叙述花材的选用和搭配原则。可从色己找频福犯毫彩、形态和纹理等方面进胜湖美负行阐述,突出作品所代表的形象或主题。如以菖蒲为代表的端午花材,可在整个构思中贯穿其象征前悄的精神内核烂搭,体现设计师对节日庆祝的深谙和实践。
3. 在描述具体作品时钱乡夜规气,应注重描绘造型、层次翻车眼林补活区输械参湖和细节等方面的特点。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花艺作品的美感和表达,尽可能地激起读者对作品的兴趣。
4. 结尾可以总结出本次花艺作品所体现的表达意义,并为多在妒亲旧世实美读者留下一些深入思考或欣赏的地刘备备尼风启示。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加准上一些自己对于节日文化和花艺设计的看法和感悟。
最后提醒,由于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且写作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请谨慎对待相关文化的处理,避免超出规范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