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句子赏析
1、“那只羚羊去哪了?”语言描写,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2、“突然”渲染出妈妈的惊慌,发现羚羊没有了,“我”被吓坏,气氛紧张。
3、“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心理描写 写出“我”的害怕与惊吓。
4.“妈妈的目光紧紧的盯着我”,神态描写,写出妈妈的严肃。
5、“十分严肃”写出妈妈的态度十分坚定,语气强硬。
6、文中的“一动不动、不敢看、发抖、怦怦地跳”等词语,写出了“我”的害怕。
7.“‘不!’我哭着喊了起来”写出“我”对友情的重视,无奈、委屈、痛苦的样子。
8、“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我心里难过极了”写出了“我”的无奈,伤心。
9、“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这两句写的是羚羊木雕的来源,侧面写出了羚羊木雕的贵重。
10、”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小藏刀能随身携带,也写出在万芳眼里小藏刀的宝贵。
11、“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写出“我”的痛苦、被逼无奈、绝望的心理
12、“‘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父母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奶奶觉得不好(①伤害了“我”与万芳的友谊。②伤害“我”)奶奶力量有限,左右为难。
13、文中奶奶的态度与父母的态度形成对比,写出了奶奶的通情达理与父母的“重财轻义”
14、“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句中“咬着嘴唇”,动作描写写出了万芳对“我”的失望。“垂下眼睛”,写出了“我”对万芳的愧疚。
15、“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这的冷不光指天气寒冷,还指“我”心中的凄凉与悲哀。
16、“全”写出:
1.“我”未能珍惜父母送的礼物,潜意识里还是用金钱衡量友谊。
2.父母要对孩子做出引导作用。
3.羚羊木雕的贵重“我”并未明白。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此文记叙了“我”在父母的逼促下把送给好朋友的羚羊木雕要回的故事,表达了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理解和尊重的愿望,含蓄的批评了父母轻义重财的行为,赞美了小朋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
此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朋友把羚羊还“我”。朋友不但不生“我”的气,还安慰“我”,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族雀闹。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文中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人们看到一个少年岁肢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
万方见“我”裤子撕破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她穿,被家兆罩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方“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方父母逼她反悔,这就要失去一个最好的朋友,她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自己子女,爸爸舍得从非洲买了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我”,然而,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
“我”的父母得知女儿把羚羊木雕送了朋友,简直如失至宝,立逼女儿去讨回来,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友情。
有这样的父母,孩子们在友谊的道路上就遇到了荆棘障碍。“我”被迫对朋友反悔,心灵上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痛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健康的天性被扭曲,孩子只能成为心胸狭隘、淡于人际交往的人。此文赞美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羚羊木雕》是作者张之路写于1984年的短篇小说,发表在同年第10期的《东方少年》上。作品发表时的名称叫做《反悔》,选编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一课本时被改名叫《羚羊木雕》,内文并遭删节。
2006年获得IBBY安徒生奖提名。作者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文章歌颂了少年真诚无私的友谊,并告诫人们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羚羊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