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意象含义
燕子意象含义
燕子意象含义,燕子是一种候鸟,在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在古代称之为玄鸟,不少人看见燕子的时候心里面会有一些难过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燕子意象含义
燕子意象含义1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册野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
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
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
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
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逗歼乃妻所寄,感泣而归。
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郭山姿冲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
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燕子意象含义2
古代燕子有啥代表意义
一、燕子寄寓了春色之美,可表惜春之情。
由于燕子的活动是节令性的、固定性的,因而便如见到月亮知夜晚、见到落叶知秋天,多愁善感的诗人见到燕子归来,自然内心喜悦,因为春天来了,春回大地,一切都有了新的暖意与希望。
晏殊《破阵子》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欧阳修《采桑子》有“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莫不将燕子的玲珑倩影化为春的使者,它们承载着春的信息,令人喜爱,引人歌颂。
二、燕子寄寓了爱情之味,可表怀人之情。
成语有“新婚燕尔”“劳燕分飞”等词,可见人们很早便将男女爱情的形影不离寄托在成双成对出没的燕子身上,让这种常见的’飞鸟多了一重惹人怜惜的“人情味”。
美好喜悦的爱情,如《诗经》中“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等。
落寞惆怅的爱情,如薛道衡的“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皆因燕子“比翼双飞”的特性而生发出男女情愫的蔓蔓情意,浸透笔端,使人读来内心颤动。
三、燕子寄寓了变迁之叹,可表今昔之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于花于燕都是如此,每年春日燕子归来,人与世道却年年不同,天下沧桑,人生易老。
看到燕,不免令人产生今非昔比的苍凉叹息。
刘禹锡《乌衣巷》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冯延巳《蝶恋花》有“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是表达此意。
燕虽无心,却因亘古不变的习性,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家国的更替,见证了人生的渺茫。
四、燕子寄寓了漂泊之苦,可表羁旅之愁。
燕子寄居于人类的屋檐下,年年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与羁旅天涯的异乡游子别无二致。
因此,游子们常常以燕自伤,排遣心底苦闷。
如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张可久《殿前欢》“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等,不胜枚举。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燕”与“鸿”在这一点上,也并没什么不同,偌大的天空,漂泊无依,细雨中穿梭的瘦弱翅膀,时时击打着诗人脆弱的心灵。
扩展资料:
燕子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古代艺术品中。
古书中的燕子,单名“燕”,叠名“燕燕”,还有“玄鸟”、“乙鸟”、“天女”、“鸾鸟”、“乌衣”等名称。
燕子有着多种象征意义。
在商民族心目中,燕子是图腾、神鸟(“天命神玄鸟,降而生商”);在陈胜眼中,燕子只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之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而平民百姓则认为,燕子在家中筑巢,乃吉祥之事。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燕子的意象颇为丰富,或表达伤时惜春之情,或寄托相思、诉说离情,或感慨物是人非、国破家亡,或表达游子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燕子意象含义3
燕燕于飞,你知道燕子在古代的寓意有哪些吗?
燕子是人们喜爱的鸟儿,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它们在春天飞到北方,成为了春天到来的象征,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但随着春天的逝去,加之文人多愁善感,诗人自会伤感无限,用来传达惜春之情。
燕子是喜欢成双成对的,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这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子,渴望比翼双飞的想法,因此燕子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的感情。像诗句“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中:“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等都表达了人们希望比翼双飞的想法。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在这南来北往中看着不同的环境变化,看着每一次的回归都有不同的改变,因此人们抓住燕子的这个特点,借用燕子象征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子是可以代人传书的,话说唐代有一位女子郭绍兰在燕子的脚上系了一首诗给她多年离家未归的丈夫任宗。当时任宗在荆州,忽然见有一只燕子停在了自己的肩上,脚上系着一个小纸条,解下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妻子所写,小纸条上写着《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予薄情夫。” 最终漂泊多年的仁宗回到了自己家里。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
除了燕子在诗歌中的寓意,还有一些出现在古代器物上的燕子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比如燕子绕着杏树,则称为“杏林春燕”。唐代李远曾写有:“今日杏园宴,当时天乐声”的诗句,相传唐代科举发榜后,新科进士会在长安的杏园聚会,名为“杏园宴”或“杏园探花宴”。因而,“杏林春燕”图案也有着金榜题名的寓意。
中国国家博物馆还藏有清代乾隆时期的“双燕耳尊”,这件瓷尊以一对白色的展翅飞燕作为器耳,看上去很是特别。为什么会选择以燕子的形象作为耳呢?这应该与“海晏河清”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海水波平,黄河水清,比喻天下太平。因燕与“晏”同音,所以燕子出现在瓷尊上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双燕耳尊”也曾是圆明园海晏堂的陈设器。
所以古代的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了。
燕子矶赏析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身茶死沉部级张药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丰子恺先生在谈中国画的响油构图问题时,曾经提到“绘图中物体的重量”。他说在一切物体之愿冷变长心复中,动物最重,动物中又以人为最重;次重的是人造物,如车船、房屋、桥梁等等;最轻的是云烟、山水一类副创燃的自然物。所以一幅画中,青山绿水尽可以作为主体,家屋舟车就不宜太近画边;而倘把人物也描在画边,则整幅画一边轻,一边重,就要失却平衡了。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并不是一位画家,然而他这首描写南京燕子矶的小诗,却仿佛深得了画中三味似的。
观孙吧“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来自间”这一联起得突兀,仿佛画手只在挥笔之间,就让燕子矶那三面空洲乱悬绝的气势升腾于纸上了。那陡峭的岩壁,宛如斧劈刀削一般,好不摄人心魄。一抹铅色的“寒云”,盘恒在嵯峨绝壁之货静席约取别脸住露间,缥缥缈缈,使这块360问答突出江边的巨岩,显得更加峻拔高远,像险峰一样逼人仰视乙呀听迅千解队短货逐了。在空阔疏朗的李圆棚叽顶,诗人还精心描画了一座危亭。它“孤”零零地挺立在落日的余晖中,悄然对水,即衬出了燕子矶的奇绝,又使画面于寒冽中增生了许多暖意胜明要定策连善了呀法。
南京是著名的古都。在这节丰核后加座江浪涌撼的石头城里,不知演绎了多少悲恨和续的历史古事;那六朝的兴废检蒸灯哥减若,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总会引起后世凭临者的悠然遐想,令他们生出些苍凉和凄清的感怀。然而浩瀚的江水,却仿佛对这一切都全然不顾,依然不舍昼夜地匆匆前行。雨后的急流挟裹着飞腾的浪花,拍打着坚硬的矶石。几千年了,江水幽幽好像从没有过多少变化。而江上的白鸥,尽管不知已改换了多少世代,却也还是那样的翩翩闲闲。“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两句为我们勾勒的,正是词家也曾描摹过的“满江急水,几处白鸥”的哪则江上近景。疏劲的笔触中不失优柔之致。赋予了空阔的画境以错落有致的层次感。透过“六朝”,“终古”节牛防这些表现悠远时空的字眼,人们虽范也感受到了一种历史沧桑的淡淡思绪,便更多的则是“附围析德民密四础互反劳江天物色无人管”式的闲适和自得。
画完了眼前风物,诗人又着意濡染画幅的背景。“树暗江城久轴停石职雨,天青吴楚山”的景象,大约军浓办夜出是诗人极目远眺时见到的:一场秋雨过后,石头城里,吴楚一带群山中的树木,都消减了些许绿意。在暮霭中望去,便变得有些幽暗了,然而落照辉映的天空,却要比以住更觉蔚蓝、深邃和美丽。青天绿树的背景,为画幅衬上了清幽明丽的底色。画面中央的球示阿环攻脸绝壁和孤亭,也因此显得愈加朗畅格庆了。
纵笔至此,诗意纯为写生。山水树木等自然物占了画面大部,落照中的“孤亭”(人造物)则占了画面的主位。如果说在这幅画中,山水好比是人的面影,亭台犹如是面上之修眉,那么“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一句,无疑就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也是这首诗的“诗眼”所在了。此句一下,整首诗立时变得气韵生动,连静寂的大自然也恍若有情了。在这两句中,诗人勾勒出了一腔陵个悠闲的“把钓”者形象;他孤身独坐于燕子矶头,已经很久了,还未曾离去。夕阳西下,暮霭渐浓,他却好像完全没有感觉到一样——只是手把钓竿,默然无语。他是在俯赏悠悠的长流,顾盼翩飞的白鸥,还是在领略青峰、绿树向晚的肃穆和安馨?这是诗中最富于意蕴的一刻,令人感到:无限的时空,连同江、云、鸥、树和远处的石头城,此刻似乎全都凝聚、流散在了这位披着霞彩悠然“把钓”者的竿头了。
《芥子园画谱》中曾说:“山水中点景人物”,“全要与山水有顾盼。人似看山,山亦是俯而看人;琴须听月,月亦似静而听琴。方使观者有恨不跃入其内,与画中人争坐位。”——是的,面对施闰章写就的这样一幅走笔飘逸的画景,谁不想置身其中,而与画中人一“争座位”呢?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燕子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