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聲樂發展

•古希臘弦樂與管弦的代表:裏拉和拉夫洛斯。神崇拜聯系:阿波羅和狄俄尼索斯。
裏拉琴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變化樣式,其中作重要的是基薩拉琴。
•古希臘時期的音階排列方式是四音列
•中世紀基督教的禮儀活動分:日課、彌撒 兩大類。
•紐姆譜在11世紀規多創立有線記譜法,即四線譜。

中外藝術史巴洛克音樂特點

記譜法的演進:24個希臘文字母——紐姆譜——有線記譜——五線譜
13世紀德國的佛蘭科在《定量歌曲藝術》中提出定量記譜法。
•早期複調的音樂類型:奧爾加農—第斯康特,華麗奧爾加農,迪斯康特,
孔杜克圖斯—經文歌(簡單歌曲)
•古藝術樂派兩位代表人物:萊奧南二聲部奧爾加農《哈利路亞免除我罪的羔羊》
佩羅坦四聲部奧爾加農
•13世紀複調發展的後果:一是多聲部音樂終止式的形成。二是記譜法的發展。
•新藝術的含義及特征。
含義:一般指14世紀的浮雕音樂,與意指13世紀的複調音樂的“古藝術”是相對而言的。特征:是這一世紀大量的音樂創作與禮拜活動分離,音樂創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
複調技巧與世俗音樂語彙相結合,探索音樂形式創造的各種新的可能,神孫豎這導緻了作曲
技巧和音樂形式的一系列變化。
•新藝術的代表人物:(法)馬肖 和(意)蘭迪尼。
•音樂的中世紀時期:中外音樂史學家大多從文化史角度将公元5世紀至公元14、15世紀
之交定爲“中世紀”
•羅馬樂派:帕萊斯特利那《馬切爾洛斯教皇彌撒曲》。
威尼斯樂派:G加布裏艾利(現代配器法之父)。
弗蘭德樂派:拉絮斯《回聲》是中世紀以來複調音樂的集大成者。
•第一部調性和聲語言完全成熟的音樂作品由(意)科雷利創作,(法)拉莫首次作出解釋。代表作是《和聲學》
•歌劇的最直接來源是15世紀末的幕間劇
•最早的歌劇是由佩裏作曲的《達芙妮》。特征:以本希臘神話爲基礎
第一部音樂完整保留下來的歌劇是佩裏作曲,利努契尼做腳本的《尤麗狄茜》
•中世紀音樂風格:宗教音樂,世俗音樂,宗教加世俗音樂
•歌劇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歌劇:蒙特維爾第的《奧菲歐》
•第一部清唱劇是(羅馬)卡瓦裏埃利的《關于靈魂與肉體的戲劇》 于1600年2月上演。是羅馬歌劇奠定了基礎,被史學界稱爲清唱劇,具有歌劇的雛形,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
•第一個歌劇院:1637年 聖卡西亞諾劇院。
•“文藝複興”是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
•勃艮第時期音樂成就遊大:确立了大型宗教音樂體凱滲裁——彌撒曲。
•拉絮斯《回聲》是文藝複興時期最著名的 牧歌
•兩類古鋼琴:撥弦古鋼琴、擊弦古鋼琴。兩種古鋼琴:羽管鍵琴、楔槌鍵琴。
法國鍵盤代表人物是:庫普蘭
•文藝複興時期有兩個新的調式被廣泛使用,後來直接影響到大小調的産生
分别是:愛奧利亞調式 和 意奧尼業調式。
•早期複調音樂的類型:奧爾加農、華麗奧爾加農、節奏模式、第斯康特。
•大小調:大小調的調性體系的發展過程是從文藝複興時期開始,在巴羅克時期趨于成熟。
•巴羅克時期的協奏曲有三大類: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樂隊協奏曲。
代表人物:作曲家(意)維瓦爾第。代表作:《四季》
•亨德爾:器樂作品《水上音樂》 《皇家焰火音樂》
清唱劇作品《彌賽亞》 《以色列人在埃及》
•格魯克歌劇的改革:原則:音樂服從于詩的需要
•維也納新古典樂派代表:海頓、莫紮特、貝多芬。
•莫紮特:意大利正歌劇《克裏特五伊多美紐》《狄托的仁慈》
喜歌劇:《開羅的鵝》《受騙的丈夫》《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女人心》
德奧歌唱劇:《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後宮誘逃》《魔笛》
•曼海姆樂派:作品輕捷明快,主調音樂風格已完全确立,高音聲部的線條十分突出,
樂隊織體清晰透明。
•19世紀民族和浪漫主義的共同點:對自己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化發生強烈的興趣。
•韋伯的《魔彈射手》标志着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誕生,成爲歐洲浪漫主義歌劇的奠基。
• 《翁迪妮》又譯《水妖》,霍夫曼的這部歌劇預示了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萌芽。
•舒伯特“藝術歌曲之王”,以聲樂作品最爲著名,《魔王》《野玫瑰》《鳟魚》《小夜曲》
《搖籃曲》《聖母頌》。
•肖邦:“鋼琴詩人”
音樂特點:既剛強、豪邁,又有細膩、柔美的是一般的意境,在19世紀浪漫主義最繁榮
時期的鋼琴音樂中是獨樹一幟的
• “固定樂思”:柏遼茲 “無詞歌”:門德爾松
“鋼琴詩人”:肖邦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
“交響詩”: 李斯特 “圓舞曲之父”:老施特勞斯
“樂劇”: 瓦格納 “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
“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
•威爾第:第一部歌劇《奧貝托》 ,最後一部《感恩贊》 。《納布科》使他重新振作
另外還有《遊吟詩人》《茶花女》《阿依達》《奧賽羅》
*主要領域是歌劇,包括《尼伯龍根的指環》《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裏德》
《終身的黃昏》《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漂泊的荷蘭人》《羅恩格林》《湯豪瑟》《黎恩濟》
《紐約堡的名歌手》《波西法爾》等。 另外有管弦樂曲《浮士德序曲》
•羅西尼:《塞維利亞的理發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意大利少女在阿爾及爾》
•格林卡:貢獻:他将俄羅斯的專業音樂趕上歐洲音樂強國的水準,爲俄羅斯藝術音樂的發
展奠定了基礎,開辟了道路,從而确立了俄羅斯音樂在世界音樂中的地位。
作品:第一部歌劇《伊凡•蘇薩甯》 第二部《魯斯蘭與柳德米拉》
創作特點:第一部歌劇《伊~》奠定了民族愛國主義曆史歌劇的類型。
第二部《魯~》确立了俄羅斯民間神話歌劇的樣式。
•五人強力集團: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爾斯基、鮑羅丁、裏姆斯基—科薩科夫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響曲》(莊嚴序曲)
三部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
特征:一個是深刻的抒情性,另一個是強烈的戲劇性
•斯美塔那:交響詩《伏爾塔瓦》
•德奧夏克:《斯拉夫舞曲》《自新世界》
•格裏格:《索爾維格之歌》被譽爲挪威的“第二國歌”
•西貝柳斯:《芬蘭頌》
•印象派音樂及其代表人物:聖一桑斯《動物狂歡節》 副列《安魂曲》
德彪西《月光》 拉威爾《包列羅》
•意大利歌劇:馬斯卡尼《鄉村騎士》 列昂卡沃羅《醜角》
•普契尼:《藝術家的生涯》 《托斯卡》 《蝴蝶夫人》 《圖蘭朵》
•表現主義音樂:勳伯格、貝爾格、韋伯恩(新維也納樂派)
勳伯格:十二音體系和《和聲學》
•新古典主義音樂:斯特拉文斯基
•20世紀民族主義音樂:(匈)巴托克.(波)席曼諾夫斯基.(捷)亞那切克.(美)科普蘭格什溫
•巴托克:20世紀最成功的民族主義作曲家。他不僅爲匈牙利音樂打開了新的局面,
也是20世紀站在現代音樂前列的少數幾位追重要的革新者之一。
•序列音樂:梅西昂 •偶然音樂:凱奇
•巴赫:(1)聲樂作品以宗教音樂爲主,大多數是路德派宗教音樂。兩部受難樂。
(2)器樂方面,《平均律鋼琴曲》(被後人譽爲“鋼琴家的舊約全書”)
《法國組曲》 《英國組曲》 樂隊作品《勃蘭登堡協奏曲》

1.格裏高利聖詠
定義:公元六世紀産生于羅馬教會,形成于8,9世紀,以教皇格裏高利命名的基督教禮拜儀式音樂,被稱爲“格裏高利聖詠”又被稱爲“素歌”。
基本特征:(1)無伴奏純人聲(男)歌唱的單聲部音樂形式。(2)唱詞用拉丁文。(3)唱詞内容主要來自聖經和詩篇(4)節奏按語言的格律劃分,無明顯節拍特征。(5)音樂風格古樸肅穆,音調平穩,以極進和三度跳進爲主(6)音域較窄(7)旋律吸取古代東方,古希臘和當時民間旋律的特點建立在單純的自然音階上。(8)格裏高利聖詠可分爲宣叙性和旋律性兩種,後者與包括音節式,紐姆式和花唱式三種形式,歌唱方式有獨唱,齊唱,交替演唱和應答演唱。
意義:它不僅是基督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些單聲部的聖詠中,逐漸孕育和發展出複調音樂的傳統,彙編的大量音樂歌曲爲後世作曲家提供了很多創作素材,在西方音樂曆史上,格裏高利聖詠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2.德國“衆贊歌“的意義
定位:16世紀經德國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改革後的新教贊美詩。
代表作:《上帝是我們堅固的堡壘》
特征:1、把拉丁語改爲德語
2、把散文式的歌詞改爲有韻律的詩歌。
3、旋律方面借用了許多民間曲調。
4、織體方面把複調體改爲了和聲體。
5、把唱詩班唱改爲了會衆同唱贊美詩。
3.通奏低音
定義:是一種不同于文藝複興複調織體的主調和聲織體,作曲家在創作時隻寫高音聲部旋律和低音,這個獨立低音聲部持續在整個作品中,故稱“通奏低音”,作曲家在低音旁用數字标出該音在和旋中的位置,演奏者根據标識即興的把和聲填上去,一般低音用大提琴,低音提琴或大管等樂器演奏,而鍵盤樂器琉特琴則填充和聲,由于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和裝飾不同。處理也不同。
意義:通奏低音流行了一百餘年之久,因此,巴洛克時期也被稱爲通奏低音時代,通奏低音是巴洛克的标志性特征,它的産生導緻了和聲學的誕生。和聲體系的形成,又促使大小調體系的産生。從而結束了教會調式時代。
一、古希臘曆史階段音樂特點
1.織體方面:屬于單音樂,以和聲爲主,樂器種類雖然較多,但主要用于伴奏,附屬于和聲。
2.表演形式方面,把詩歌樂舞結合起來,集作詩,作曲,歌唱和伴奏于一身。
3.與宗教密切相關,基督教的誕生對西方音樂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樂理與音樂美學達到相當高度。 5.古希臘的悲喜劇是後世西方戲劇發展的團體。
二、古希臘音樂和古羅馬音樂的不同?
1.羅馬人擅長征戰,打仗,崇尚武力,權威,紀律,其文化特征缺乏古希臘文化那種充滿藝術情調的高雅品格2.音樂在羅馬的風行與羅馬曆代的許多君王熱衷于此有關。
3.羅馬音樂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朝向實用化,典儀化方面發展,集體性的軍樂以及儀式,遊行音樂非常普及。 4.除了社會音樂活動外,家庭音樂也一時蔚然成風。
5.與古希臘音樂另一個重要的區别是音樂的職業化。
6.古羅馬音樂在其精神的健康方面已無法同古希臘相比。
三、中世紀音樂的特點
1、整個中世紀以格裏高利聖詠爲音樂活動的中心
2、格裏高利聖詠是單聲部音樂發展的最高峰。
3、由單音音樂發展到複調音樂,複調音樂最後向世俗化發展。
4、音樂是宗教文化和生活的組成部分,教會統治并創造了各類藝術的精華,現代音樂的
調式,和聲,樂理,記譜和音樂學院的建立都與教會有關。
5、中世紀後期,教會音樂與世俗音樂并存,相互對立又相互交融。
6、以聲樂爲主,器樂附屬于聲樂。
四、文藝複興時期特征綜述
1、題材上表現爲肯定人生,贊美大自然等和中世紀不同的内容。
2、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宗教與世俗音樂的分野開始模糊,宗教音樂更加複雜和完善,
向世俗化發展。
3、文藝複興時期,聲樂複調音樂進入黃金時代,在帕萊斯特利那和拉絮斯等人的推動下,
純聲樂藝術達到高峰。
4、出現了具有獨立意義的器樂題材。
5、世俗音樂得到發展,有牧歌等許多新題材的出現。
五、“兩種常規”
是蒙特維爾第的思想,在1605年第五冊《牧歌集》中談到文藝複興時期的複調傳統即“古代風格”可稱爲“第一常規”,而他自己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爲“第二常規”,他強調作曲家在運用“第一常規”時“和聲(複調音樂)是歌詞的主人”,即形式第一,内容第二,“第二常規”則相反,“歌詞應成爲和聲的主人”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第一常規”,“第二常規”的意思
文藝複興時期的複調傳統,即“第一常規”,形式第一,内容第二。蒙特威爾第自己的新的作曲手法爲“第二常規”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六、歌劇的起源
1、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悲劇。
2、中世紀時期的宗教劇,神秘劇。奇迹劇,田園劇爲歌劇的産生奠定了基礎。
3、文藝複興時期的牧歌劇也預示着歌劇的誕生。
4、歌劇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紀末的幕間劇。
5、歌劇于16世紀末最終産生在意大利的佛羅倫撒。
七、康塔塔與清唱劇,及其區别
清唱劇:又稱“神劇”,是一種大型的聲樂套曲,内容賦予戲劇性,史詩性,也包括合唱,重唱,詠歎調,序曲等,隻唱不演,以《聖經》爲主要内容。
康塔塔:包括宣叙調,詠歎調,序曲等,規格小,内容簡單,重抒情。
康塔塔和清唱劇的區别:
聯系:1、都是巴洛克時期與歌劇同時産生的大型聲樂套曲。
2、以聲樂爲主,主要有合唱,獨唱,重唱和管弦樂隊伴奏。
3、無化妝,布景,動作,道具,舞美等。
4、同屬主調音樂範疇。
區别:康塔塔規模較小,偏重于抒情,題材可以是宗教的,也可以是世俗的,清唱劇又名神
劇,規模較大,偏重于史詩性,題材一定是宗教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紀的奇迹
劇,17世紀中期以後,受難樂發展出屬于清唱劇式的新類型。
八、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征
1、 音樂從教堂步入宮廷,并逐步走向大衆。
2、 音樂創作主要采用主調音樂形式,加強了和聲與旋律的對應,建立起了“主—下屬—屬—主”的功能和聲進行。
3、 确立曲式分段式結構的原則,主題鮮明,樂劇簡潔,音樂優美,簡單均衡。
4、 主題動機式發展,以主題間的對比取代巴洛克時期單一的主題摸進發展。
5、 “通奏低音”被明确的樂器記譜所代替,使作曲家對樂器音色的體驗更明确。
6、 追求可觀的美,拓展音樂的表現範圍和表現力。
7、 音樂重心移到新的器樂題材—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上。
九、格魯克歌劇改革
1、 格魯克在音樂曆史上的地位是以他對意大利正歌劇的改革而确立的
2、 要求音樂服從于詩歌,是格魯克歌劇創作的原則
3、 格魯克的歌劇以簡潔質樸,自然而令人感動
4、 格魯克是用樂隊伴奏的宣叙調,代替過去歌劇常用的“清宣叙調”
5、 格魯克的樂隊吸取了18世紀管弦樂曲已取得的成果,以樂隊各聲部明确的記譜代替了數字低音手法。
十、奏鳴曲與奏鳴曲式的區别
“奏鳴曲”是指18世紀逐漸形成的“奏鳴曲”題材,有不同數目的樂章組成。樂章在調性,
情感,速度上形成對比,幾個樂章作爲一個整體,彼此存在内在聯系關系。
“奏鳴曲式”是指“奏鳴曲”題材内部所采用的結構曲式,當第一樂章采用時,常被稱爲“奏
鳴曲式快闆”,其他樂章也常使用奏鳴曲式和其他曲式。
十一、貝多芬(德國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1.交響曲:第三交響曲《英雄》 2.歌劇《福德裏奧》
3.奏鳴曲:第十四奏鳴曲《月光》 4.協奏曲: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5.室内樂:16部弦樂四重奏 6.聲樂作品:D大調彌撒,聲樂套曲《至遠方的愛人》
藝術成就:1.動機:将高度濃縮的音樂動機進行擴展,又保持全面的嚴謹統一,擴充了展開部,使它成爲烘托作品内在矛盾,動機性張揚和戲劇性沖突的重心。從《第三交響樂》開始,将諧谑曲引入交響曲的第三樂章,《第九交響樂》。
2.在鋼琴奏鳴曲方面: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作出重大貢獻。
3.創作風格:音樂表現方面;時代的精神實質,作品展現了從鬥争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他的規律繼承了海頓式動機展開的手法,吸收了莫紮特旋律的深情,形成了簡潔,粗犷,質樸熱情的特征,
4.以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動力性,和聲的不協和與調式的不穩定。
十二、那不勒斯歌劇的特征(也是正歌劇的特征)
1.朝正歌劇方向發展:是發展的最後一個城市,在18世紀被定型爲“正歌劇”
2.代表人物及作品:斯卡拉蒂《泰奧多拉》
3.特點:(1)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話和曆史傳說,内容嚴肅,與喜劇相對。
(2)在結構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劇變爲緊湊的三幕結構,常在幕與幕之間穿插
喜劇,性的幕間劇,由具個性的序曲開場,宣叙調和反始詠歎調交替進行,極少使
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3)兩種不同的宣叙調,一是幹念式宣叙調,用于較長的對白或獨白,獨唱聲部隻
用通奏低音來伴奏,二是帶伴奏的宣叙調,他善于表達複雜情感,同時也在戲劇性
的緊張場景中使用,獨唱由樂隊伴奏,
(4)反始詠歎調:這種詠歎調是ABA三段體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現的A段寫
出,而隻在B段的結尾處标記ala eapo意爲從頭反複,故作“反始”之意,并在結
尾處标記fine
十三、A斯卡拉蒂對歌劇的貢獻
1、 共寫了115部歌劇,是現代歌劇的締造者,
2、 代表作《格裏塞爾達》《皮羅和黛眉特廖》《十人團的垮台》最著名
3、 藝術成就:(1)是那不勒斯樂派的創始人(2)首創了反始詠歎調,幹念式宣叙調和帶伴奏的宣叙調(3)确立了“快—慢—快”的那不勒斯歌劇序曲三段形式,成爲交響曲先聲(4)創用了巴洛克晚期典型的管弦樂編制:弦樂四聲部加上雙簧管,大管,小号,圓号等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有哪些?

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節奏強烈、跳躍,采來自用多旋律、複音音樂的360問答複調法,比較強調曲子的起伏,所勞收雲物拉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變化。

巴洛克原意指形狀不規聽則的珍珠,是一種藝術形式,由于氣原火靜信買除葉動環這種藝術風格的盛行後人稱之爲巴洛克時期。這個時期出産的音樂作品就稱爲巴洛克音樂。

巴洛克時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時代,大緻爲17世紀。其最早的表現在意大穩裏叫速利爲16世紀後期,而在某些地區,主要是德國和南美殖民地,則直到18世紀才在某些方面達到極盛。

套代毫擴展資料

巴洛克音樂帶有很濃的宗教色彩,當時的宗教音樂在西方音樂的發展占很大的分量往事發溫有體客額。那個時期的器樂曲發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樂方面的發展,弦樂的音色更能體現出巴洛克的特色。

代表人物:

1、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草如功工凱狀代便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認爲其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尊稱他爲“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意大利語: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男,是一位意大利神父,向德不向層也是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同時還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3、喬治·弗裏德革愛早婷甯系速學愛要裏希·亨德爾(George F處清研每皮減婷riedrich Han樹究化培訓沿del,1685超市土路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男,英籍德國作曲家。

亨德爾生于德國哈勒(Halle, S),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内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于1703年遷居漢堡宣另居括飛熱,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談善連行系也娘。1706年後,在漢堡威爾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爲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巴洛克音樂

26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