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史诗、
平民史诗
(顾名思义)
冰岛之钟
小说写17世纪冰岛人民反抗丹麦人统治的斗争,主人公奥尔尼.马格努松是丹麦国王的朋友,但又是维护冰岛祖国独立和尊严的战士,他处于对朋友的忠诚和对祖国的忠诚的矛盾之中,最后他的复兴祖国的计划遭到失败。小说中描写了处于异族奴役下人们的冷漠、颓唐以及为维护民族独立所作的无望的努力。小说生动感人,但有悲观主义的色彩。
蝇王
未来的一场战争毁掉了人类的和平。有一群孩子乘纸针另差到他着飞机路过海上时发生了坠机事件并困在了一个刘际架许重坐小看荒岛上。最初孩子们齐360问答心协力,共同应付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但由于对“野兽”的恐惧使孩子们渐渐分裂成两派,代表理智与文明的一派与代表野性与原始的一派,最终爆发了两派中的矛盾。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度成间纪伯超传持球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合同计校蒸尼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鸡进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杆理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这部旧煤影许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看种故望了激小诉环旧核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每造抗刻表现。正如肖洛霍夫游纸什并双石起作常沙争写给高尔基的信中所言,他在《静静的顿河》中所写的“都是严酷的真实”,这主吗重一点是其最大的成就之一。本书另一成就是塑造了葛利高里的复杂形象。小说整个复杂而曲折的故事以他生气勃勃的登场开始,以他的痛苦、孤寂的下场结束。小说全部重大而多方面的内容都是通过耐行氢他坎坷、艰难和最后赶散干乎失毁灭的一生经历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他的形象得到小说里最多方面深入细致的描写,在他身上倾注着作者的全部思想和艺术激情。
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伟研整某块密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缺化了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飞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小镇的创始人何·阿·布恩蒂亚最初为了逃避家族的责备逃离家乡,他率底从另赶练志顾展分领20来户人家走到海边,无路可走,于是在那里居住下来,把那个地方取名“马孔多”。布恩蒂亚为全村人合理地设计村镇的布局,带领大家共同建设马孔多。后来,随着吉普赛人、阿拉伯人、欧洲各地的人以及美国人不断涌进这个世外桃源,各种各样的“新奇”东西也随之进入这个新开发的小镇。布恩蒂亚为那些新奇的东西而兴奋着迷,他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竟然在不断地“发明”和“探索”中变得神魂颠倒,最后发疯,被家人捆在大树下,成了个活死人。他的二儿子奥雷良诺曾身经百战,可到头来他和战友们的流血奋斗丝毫没有意义。闹了半天,一切依旧,暴君走了一个又来一个。政府公然背信弃义,而他的党内的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对前政敌唯唯诺诺。奥雷良诺上校绝望地把自己关在作坊里制作小金鱼,再也不关心国内局势,最终无声无息地死去。他的妹妹阿玛兰塔,因为妒忌雷贝卡——她母亲的养女,先是与雷贝卡明争暗夺意大利商人皮埃特罗的爱情,之后在他向阿玛主塔求婚时,她又断然拒绝了他。皮埃特罗不堪连续打击,愤而自尽。不久阿玛兰塔又成了格林列尔的未婚妻,可是,在他准备同她结婚时,她又坚决地拒绝了他。她整天织她的裹尸布,日织夜拆,打发日子。雷贝卡和布恩蒂亚的大儿子结婚后,他们的生活方式被村人憎恨。在她丈夫被人杀死后,雷贝卡把自己倒锁在屋内,完全与世隔绝地度过了后半生。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那些由于愚昧、落后、保守以及情欲所造成的孤独,表现了一种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而产生的绝望、冷漠和疏远感。这种孤独的民族性成为阻碍民族或国家进步的一大障碍。
飞鸟集
《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初读这些小诗,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包括了感情,亲情,友情方面的小诗集,描写作者自己身处其中的情况以及当时的社会。
玉米人
世上本无人,只是依赖造物主三次施为。
第一次挑的是泥,泥塑脆弱而呆板,故而生命被压去,形体遭捣碎。
第二次拈的是木,木雕口齿伶俐,但竟牙类嘴俐腹中空,了无心肝,不晓得对造物主报恩蒙等待,故而爱洪水压顶。
第三次选的是玉米,“人之胳膊与腿皆赖玉米团面制,唯有玉米进入我们祖宗之肌体。”于是乎造物主满意,金盆洗宾,终以创造生命而非毁灭生命的形象而流传万世。
上面是玛雅人古籍《波波尔》上所载的传说。玛雅人的确将玉米视作生命,而且澄黄的棒子已经是玛雅人民族遵严和民族存亡的裁体。
(本书是反映本土天主教文化和马雅文化混合氛围下的农民生活,以《玉米人》(1949)为代表作。)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简介《老人与海》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它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义赞歌。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评论家说:“这个朴素的故事里充满了并非故意卖弄的寓意……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有一个词是多余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海明威其他硬汉小说,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不但写了硬汉,而且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正是这一点使得《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与海明威其他小说中的硬汉有了天壤之别。“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孤独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刚毅的性格、精湛的钓鱼术等勾勒出他已不仅仅是条硬汉,而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更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作者海明威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种灵魂,这灵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从他身上看到了各种不同的、让人深思的境界:自信、勇敢、乐观、单纯、孤寂及睿智。而且从他身上可以品味到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在当今的人群中也是罕有的。《老人与海》,一个“硬汉”以坚强的意志与凶恶的敌手进行一场孤独的抗争。老渔夫桑地亚歌84天一无所获,就连跟他一起出海的孩子也去了别的船。他真的是"倒了血霉",失落和孤独此时是他唯一的朋友,也是敌人。但他并不畏惧强敌,不抱怨命运,始终为制服对手而顽强坚持着。第85天老渔夫似乎行了好运,终于钓到了一条1500磅的大鱼。当一个人苦苦等待,终于有机会的时候,他总是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它。因为这是他精神支柱,只有实现了,他才能继续那孤独难熬的日子。从与大鱼周旋,到驱赶凶恶的鲨鱼,他的整个奋斗过程都处于个人单独承受外界冲击的状态。在最艰苦时方能见人的最大承受能力。那怕是在他累得精疲力尽的时候,依然把那已经被鲨鱼吃得只剩下骨骼架子的“大鱼”拉回岸边。“他看清它赤露的脊骨象一条白线,看清那带着突出的长嘴的黑糊糊的脑袋,而在这头尾之间却一无所有。”也许老渔夫一无所获,但他却获得战胜强敌的胜利。正是在这个艰苦而孤独的奋斗过程中,才使得老渔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感人。在整个与强大对手斗争的过程中,老渔夫的“硬汉”形象鲜明而突出。这个“硬汉”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体现,又是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这种“硬汉”的意志力反衬出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狭小。当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苦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那在大海上孤独地与强敌战斗的“硬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战胜。如果我们有“硬汉”的精神,还是可以激发我们的最大潜能,克服我们本不可想象的困难。
蝇王的作品鉴赏
戈尔丁作品《蝇王》的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揭示人性恶,强调人的天性中潜藏着不可克服的恶意识,这种意识会不断膨胀,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蝇王》的主题思想:即在承认人性恶的同时,呼唤人性中善的回归。由于赎救主题的存在,人性恶主题的揭示又在辩证的意义上逆向地指明了人性趋向至善、人类精神获得拯救的道路。
一、《蝇王》中所揭示的人性恶的主题
对于这部小说的主题阐释,众说纷纭。最浅近的解读不外乎这是本闹剧加悲剧的儿童小说。但往深处阐释,则会发现小说中孩子们身上表现出了人性恶的主题。首先,戈尔丁的创作意图表现了这一点。在《蝇王》的题序中,戈尔丁说:“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这里明显强调的是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邪恶使得原本是人间乐园的珊瑚岛变成了血腥杀戮的战场。其次,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语境来看,这部小可以理解为作者对20世纪初西方民主、科学、理性和暴力等人类生存状况的间接的批评,理解成一部微缩化的西方社会历史的寓言化表述。拉尔夫是社会理性的象征,富有民主精神,手持的海螺则成了民主的旗帜,力主保存火堆争取获救。但其内心同样也有阴影和黑暗,在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他也丧失理智地参与了对西蒙的迫害。猪崽子则可谓科学理性的象征,他始终都坚持科学和民主,坚信海螺即民主的力量是强大的,最后他抱着海螺而死。而西蒙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和人类的先知,他有着非凡的洞察力,敢于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并且有着正直的人格。而另外一个与前三者对立的主角杰克则代表人性恶也即人的兽性、人类的非理性,因为他只凭本能非理性一味地要打猎,而不考虑是否要寻求得救,最后为了清除异己,他还在血腥厮杀中掠夺了领导权。由此,从戈尔丁所处的西方社会历史语境来阐释《蝇王》,也可以将之解读成人的兽性、人类的非理性的冲动即人性恶冲破民主原则的约束和科学的合理性,而成为社会中的主导雀李原则,从而招致人类社会的堕落。
最后,如果将《蝇王》中虚构的荒岛上的这一群孩子视作一个微观的顷岁迟人类社会,那么,孩子们演绎的由文明秩序到野蛮血腥的故事则可以视为宏观角度下起自漫漶时代人类发展史的微缩化。孩子们把最初的一个伊甸园般的美丽世界变成一个充满血腥杀戮、野蛮的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式表达,20世纪科学理性的发展最后演化成两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世界大战就是这一寓言的另一版本。
此外,孩子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私、狭隘、放纵、逃避责任、迷恋暴力和对自身的无知还可以与基督教对“原罪”观念的思考联系起来,这样这部小说自然也会成为一则关于人性的“道德寓言”。不同的阐释和解读尽管视角不同,揭示的人性恶的表现形式和细节有所差异,但归结一点,就是其都从不同的维度发掘了《蝇王》人性恶的内涵和外延。
二、《蝇王》人性恶主题中隐含的赎救主题
《蝇王》中西蒙这个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射基督。西蒙这个人物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晕。在没提名字以前,西蒙就以一个经常晕厥的合唱队员的身份出现,而且他行动诡秘,避开其他小孩,独自一人在灌木丛里过夜。对于荆棘中的蕾苞,由于不能食用,其他孩子都不喜欢,而西蒙却通过自己的宗教联想,把它看作“蜡烛”,因为这些蕾苞到了晚上便开出洁白芬芳的花朵。在怜悯众生,向人间播撒同雀早情与爱这一点上,作品中有一处描写得相当感人,在下午的阳光下,在蜜蜂的嗡嗡声中,西蒙为小不点们找到了他们够不着的野果,“把簇叶高处最好的果实摘下来,向下丢到许许多多向前伸出的手里”。而且在追随着杰克去打猎、杀猪、烧烤猪肉而享受兽肉的鲜美的孩子们中,惟独缺少西蒙的影子,这种克制与拉尔夫和猪崽子最终未能抵御诱惑而领受杰克的嗟来之食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都在暗示西蒙身上具有脱离了凡胎的神圣性,和耶稣在荒野中苦苦斋戒,拒绝魔鬼撒旦的诱惑具有同等精神意义。当西蒙告知孩子们,“野兽”这个使他们恐惧的东西只是人的本性之后,就像耶稣把自己交付给必然的命运一样,西蒙毫无惧色地动身去探索“山上的野兽”的真正面目。在山上,西蒙与削尖的棍子上挑着的猪头及那个沾满苍蝇的“蝇王”进行了对话。在那种神秘超现实的氛围中,“蝇王”训斥西蒙别梦想去捕捉和杀死孩子们因恐惧而想象出来的“野兽”,因为真正的野兽即人,野兽在人心中。由此可见,西蒙是孩子们中最先知道人性恶这一让人感到非常不快的事实的人,在这层意义上他是一个耶稣似的先知人物。最后西蒙被正在狂欢祭神的孩子们错当成“野兽”活活打死,这也正如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仪式。小说《蝇王》中,西蒙明显地是以一个耶稣式的人物出现并作为牺牲品来被描述。他担当了某种基督式的角色,一个为了传播大众没有认识到的真理而牺牲自己的殉难者。
戈尔丁在揭示人性恶主题的同时,也在小说中隐含了赎救主题。也就是说在让人看清自我的人性恶的一面的同时,戈尔丁也为人类未来的发展预示了光明和希望。西蒙这一影射耶稣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于为邪恶的人树立一个能够播撒博爱、甘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榜样,同时在宣扬上帝的真理时让人清楚自我人性本质上的邪恶,在此基础上让人类感受耶稣的精神力量,驱除自身的罪恶走向通往至善、寻求精神拯救的道路。西蒙能够结束人类那不人道的历史,能够使自己自由,也能够使他人自由。它在更深的层次上表明,只要能认识到人是邪恶的,人就能自由地重整旗鼓,再站起来。可以说在极为浓重的人性黑暗的背景下,西蒙的死也为小说的浓重的人性恶的背景添上了一道微弱的亮色。如果说堕落成“野兽”的杰克是“尚未完全进化的人”,拉尔夫是具有种种人性弱点的现代人的话,那么,西蒙则代表了人类道德的可能的未来状况。
在《蝇王》中虚构的荒岛上,在大多数孩子野蛮化了的背景下,西蒙则是人类可能成为的那种理想的人。因此在西蒙的形象塑造中,戈尔丁隐含着赎救主题。同时,由于赎救主题的存在,《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揭示又暗含了这样一种可能:人类的邪恶在被直面和认清后具有促使人向至善攀升转化的可能性。因为经历灵魂的黑暗往往是人类获得救赎的一个必经的过程,所以,揭示人性之恶和追求人类的精神赎救之间就获得了相互转化的辩证意义。戈尔丁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不同的时空场景,揭示了集中体现在粘满苍蝇的“蝇王”的人性恶,但他也不愿意人人堕落成像杰克和罗杰那样的“野兽”,因为如果那样,世界必将彻底沉沦。戈尔丁在揭露人性恶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赎救的出路。如果说戈尔丁塑造影射耶稣基督的西蒙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为世界树立一个知晓人性的真相、为人类播撒恩泽和慈爱并甘于献身的榜样的话,那么,对于人性恶的淋漓尽致的渲染和呈现,则可视为戈尔丁在提醒和呼吁人类,只有对内心的邪恶进行反省,才有可能趋向至善。
戈尔丁在荣获诺贝尔奖之后的答谢辞中这样表达他对人类的希望:“人类需要更多的人性,更多的爱。有些人希望有某种政治制度来创造这一切,而有些人则希望用爱来创造这样一种体制。我的信念是:人类的前途在于这两者之间。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友爱,人们可以在这种爱的坚固基础上创造一种相对完善的体制,人类的前途才是光明的。”在此意义上,戈尔丁在其一系列的作品中费尽笔墨浓重地表现人性恶,决不只是单纯地为了表现人性恶,他更希望人能直面人性恶的一面,能够认识人自身的不完美。而他在其小说中设置影射耶稣基督的形象,也决非是为了赞颂上帝的爱并给读者布道,而是在于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人类的看法——人类需要彻底认清自己恶的一面,在经历灵魂的黑暗之后,才有趋向至善、获得拯救的可能性。
因此,《蝇王》中人性恶和赎救主题的显隐不同及二者体现的内在悖论并不意味着戈尔丁思想上的模糊性,而是内在地彰显着其思想的深刻性,因为在揭示人性恶主题及其隐含的赎救主题的对立冲突中,人性恶的主题也暗示了人类的邪恶在被直面和认清之后也具有让人向至善攀升转化的可能性,经历灵魂的黑暗也因此成为人类获得赎救的一个必经的过程。这种黑暗是人类获得拯救之前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因此,如果把戈尔丁的作品的主题仅仅简单地归结为表现人性恶,就会从某种程度上消解其作品丰富的思想意蕴。从《蝇王》人性恶的主题深处隐含的赎救主题上看,戈尔丁应是一个“对人类面带微笑”的人。 象征手法
人物象征:蝇王的象征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象征上,这些人物主要包括猪仔,拉尔夫,西蒙和杰克。前三个孩子象征文明,而杰克则代表了野蛮。他们的行为和命运表明了人性中存在恶的一方面,而且其致命性的力量可能会摧毁人类的文明。
1、猪仔——科学的象征
猪仔是科学精神的代言人。他相信科学,时常给拉尔夫提出建议。他提醒拉尔夫用螺号号召孩子们,当其他孩子们被野兽吓怕时,他也坚信野兽不存在。他是一个实战主义者,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他主张利用科学的发法来获救,他用自己的眼镜点火求救。虽然他的好多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是他仍旧是科学精神的代表。尽管他很明智,然而却因为体形偏胖,近视还有哮喘受到其他孩子的歧视。当他第一眼见到杰克时,他内心就有些惧怕,这种惧怕也就反映出野蛮可能会战胜邪恶。猪仔最后被杀,螺号粉碎象征性地表明了野蛮最终战胜了邪恶。
2、拉尔夫——理智,民主的象征
拉尔夫象征了理智。他是猪仔的盟友,是投票选出的头领。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张孩子们按照文明的原则行事,强调集体性和秩序,在拉尔夫的眼里,规则和秩序是被救的基础。他把孩子们聚集到一起,搭帐篷,这样他们可以有休息的场所。他分配好任务,有的负责猎取食物,有的负责照看篝火。在这个民主、文明的世界里他想建立一个和家一样的社会。与此相反,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膀上的重担,他们想去打猎,玩耍,当他们意识到怪兽额存在时,内心的惧怕与暴力倾向就被杰克所唤醒。尽管火是求救的唯一希望,可是看守者仍旧追逐打猎的乐趣,将其置之不理。拉尔夫的理智受到愚昧无知的挑战。当孩子们遵从杰克的指挥去猎杀拉尔夫时,拉尔夫的理智在那时变得如此的脆弱。
3、西蒙——预言家,真相的追求者
西蒙是智慧的代表,他有很强的洞察力。小说的开始,西蒙是个削瘦而有生气的孩子,也就表明了他可能不受重视,也比其他人弱。然而西蒙一直坚信,拉尔夫一定可以回去。正是这种自信与坚持,让拉尔夫一直心存希望。不同于猪仔和拉尔夫的是,西蒙通过直觉和沉思来洞悉世界而不是通过科学和理智。他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怪兽和恐惧上,而不单单是整个集体的管理与原则上。怪兽表明了人类内心邪恶的一面。怪兽,“蝇王”是岛上的实体,它们的存在让孩子们感到恐惧。实际上,怪兽和蝇王只是孩子们内心深处灵魂的映射,西蒙是唯一一个认识到怪兽是飞行员尸体的人。当他正准备将这个消息告诉孩子们时,在路上却被残忍地杀害了。孩子们将西蒙当成了怪兽,也表明了孩子们自身就是怪兽,是野蛮残忍的化身。
4、杰克——野蛮、专制、残忍的象征
小说中,杰克象征了野蛮、专制、残忍。他打破拉尔夫设立的原则,领导孩子们去打猎,杀死了猪仔和西蒙。他的无知和残忍摧毁了孩子们获救的希望。他反对各种规则、理性还有事实的真相。当拉尔夫主张要有集体意识时,他在森林中形成自己的部落。他让照看篝火者加入自己的队伍,篝火熄灭,孩子们失去了获救的机会。他不喜欢民主,作为年龄最大的孩子,他用武力而不是选举和讨论赢得权力。当他变成头领之后,他严惩忤逆之人,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都变成了野蛮之人,食物成了他们最关心的事情而不是获救。
在残忍地猎杀中,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理智。杰克抓住了孩子们心中的恐惧感,因为恐惧感正是他建立自己权力欲望的基础。西蒙猪仔被杀,拉尔夫遭流放,杰克完全掌控了整个岛屿,这也暗示了野蛮无知最终代替了民主、公平和理智。
结语
蝇王作为一部寓言,极有象征性意义。螺号是民主的象征,拉尔夫手握螺号,他可以召开会议,商议事情。然而最后猪仔被杀,螺号粉碎也就意味着民主的结束。在小说中,戈尔丁通过运用许多象征性的例子,告诉读者虽然人性中有性恶的一面,然而最大的敌人却是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