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時期指的是什麽(如何劃分的)?音樂特征是什麽?

一、音樂中的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這一詞的含義,原來是指用羅曼語(Roman)書寫的故事,進而專指長篇小說或騎士故事,後來也包括傳奇小說等。浪漫主義在藝術上的興起,首先出現于十八世紀的文學中。在作品裏,将一切個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現出來。就是說,作曲家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癖好。這與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義在理論上相對立。古典主義的音樂是線條式的而且是鮮明的,浪漫主義的音樂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許多主觀、空想的因素。然而,這隻是原則上的區别,實際上在古典主義音樂中,已含有浪漫主悔塌義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

二、浪漫主義音樂的形成

浪漫主義時期分段

初期浪漫主義音樂與其它姊妹藝術一樣,發自歐洲“啓蒙時代”的思想與同法國大革命有關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學中的浪漫主義約晚數十年。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爲初期的浪漫主義的先驅,其後的作曲家們都可劃分爲浪漫派。從時代上來說,十九世紀中葉是其全盛時期。

三、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事實上,在古典派作曲家貝多芬、羅西尼和韋伯的後期作品中,就已經明顯地流露出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正是他們開創了浪漫派的先河。

1800年前後出生的作曲家們,形成了初期浪漫主義的中心。作爲代表初期的浪漫派作曲家,可舉出舒伯特和柏遼茲這兩人。他們都是從格魯克、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的傳統出發,而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經過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和威爾第等人的進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納的時代達到了高峰,這一系列作曲家、鋼琴家構成了中期浪漫主義的中心。至于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和拉赫瑪尼諾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則在音樂史上歸于晚期浪漫主義音樂。

四、浪漫主義音樂的曆史地位

浪漫樂派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但這一時期盛産偉大的音樂家,而且音樂體裁空前廣泛,出現了諸如無詞歌、夜曲、藝術歌曲、叙事曲、交響詩等新穎、别緻的形式,是人類纖毀藝術史上的一個“寶庫”。

浪漫主義音樂也是一毀前備座橋梁:韋伯接受了格魯克和莫紮特的傳統,傳至近代的瓦格納;舒柏特在器樂方面是貝多芬的繼承人,但是他的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經過舒曼和沃爾夫傳到現在;柏遼茲的标題音樂出自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後來又與近代法國的印象主義發生聯系。

對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還有浪

字數限制,分部分發。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爲大緻360問答是從1600年至1750年,即從蒙特威爾地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爲止“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于葡萄牙語,意思是形态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來才逐漸用于藝術和音樂雷于宗物鎮卷領域。
事實上巴洛克音樂兩宗得縣易豐軍燃積領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林歡激社學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力南鍵琴或管風琴(或撥弦樂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吸斯語出低音聲部,上面标出錯相集文己要拿揮穿數字指示他應演奏的填充和弦。式晶校法通奏低音經常由兩個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維奧爾琴或大管)一類可延長音響的樂器演奏低音聲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悠久的巴洛克音樂這季毫覺有苗志決示審明續種使用通奏低音的織體是:上面一個人聲或樂器的旋律聲部,底部是一個低音樂器,中間填以和聲,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樂的風貌。上面的聲部也常有用兩個的,有時是爲兩個歌手寫的,有時是兩把小提琴(此時即稱三重奏鳴曲),此種結構費生念苗在巴洛克音樂中也很典型,特别是補度缺精分烈采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說明由低音産生和聲的概念對于巴洛克音樂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這個概念的出現并不突然,在十六世紀中已有将低音聲部區别于複調音樂中上面其他幾個聲部線條的,但隻是到了巴洛克時期這種風格才清楚地确定下來嚴然。
與上述的變化一起,而且是有關的,是放棄複調(更精确地說,複調音樂成爲一種老式的方法,幾乎隻用于教會的某一類音樂中)。重視和聲必然導緻在一首樂曲中出現和聲進行的若幹終止點,這些終久幾場當偉至止點稱終止或收束,是由于某一種标準的一系列和聲進行穩而形成的。與此相濟利式黑關的是節奏的進行,在許環三強控讓服食聲樂中,旋律要表達歌詞的情感,必須按照(甚至誇張)語言的自然節奏;在器樂中(包括一些聲樂,特别是合唱曲)有用舞蹈節奏的升才川擊政葉。由于低音用了舞蹈音樂的節奏型,加速了調性感覺的發展以及向神帶尼某一個特定的音進行的趨向性。
與自示才此同時,新樂器種類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進程,其中最重要的樂器爲小提琴族系。當時維奧爾琴的發音适合複調音樂的清晰但卻缺乏節奏的動力感,而小提琴潔淨明快的運弓以及其演奏輝煌技巧樂曲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節奏的音樂,與單聲部歌曲相比更有發揮技巧的能力。聲樂風格與器樂風格的交替進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樂中有這樣兩種不同風格的交替進行是爲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樂形式是單聲部歌曲(相對于前一個時期複調音樂而言)以及與此相聯系的體載歌劇與清唱劇,強調語音與音樂的緊密結合,在歌劇中還有布景的效果。單旋律音樂中不使用對位,其形式是由旋律與低音相結合發展起來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結構,在反複出現的低音聲部上的變奏。在樂器方面也有相應的發展,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組合的樂器,以及替代維奧爾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樂器更靈活而且能演奏較高的類似人聲的音域。
通常來說,巴洛克音樂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節奏強烈、活躍,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跳躍且持續不斷;采用多旋律、複音音樂的複調法;作曲家普遍強調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音樂的速度、力度變化在當時相當被看重;曲目的調性也從文藝複興時期單一而保守的教會調式發展爲采用大小調形式。同時西洋管弦樂器也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小提琴的出現、撥弦古鋼琴的成形都爲巴洛克音樂提供了更豐富的表現力;其他樂器的發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風格的巴洛克音樂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規模的方向發展。不過諸如管風琴、羽管健琴、維奧爾琴這類頗具曆史的古樂器依然被廣泛使用。
在音樂表現形式方面,巴洛克時期要比文藝複興時期的體裁豐富的多。皇室以及貴族對音樂的需求,促使許多巴洛克音樂家開拓出很多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歌劇的興起(并不是起源,歌劇的起源要追述到更久之前)便是最爲突出的一點。雖然巴洛克時期的歌劇曾被一些專家批評爲“矯揉造作”,但卻是此後歌劇發展的一個基礎。聲樂領域的其他表現形式還有神劇、經文歌、清唱劇、受難曲和彌撒曲等,這些都是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由此可見在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在西洋音樂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分量。巴洛克時期的器樂曲發展很迅速,出現了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管弦樂組曲、各種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賦格和奏鳴曲等諸多表現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發展、演變,從而成爲了後來更爲成熟的形式。
最後談談巴洛克音樂的演奏。對當今的指揮與樂團而言,演繹巴洛克音樂有兩種主要的方法。其一是采用現代樂器演奏,但是縮小樂團規模,以符合巴洛克作品的特定需要。其二則是采用古樂器或者仿古樂器演奏,甚至成立專門的小編制巴洛克樂團或者古樂團。兩種方法相比,顯然後一種演繹更能貼近巴洛克音樂的本質,近年來這種本真的演奏方式也已經成爲演奏巴洛克音樂的首選。

44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