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巴洛克

歌剧肇始于16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佛罗伦萨。 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有一群关注文艺创来自作的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组成文艺会社“卡梅拉塔”,讨论文学和音乐问题,其中的重要人物有作曲家佩里、卡奇尼、诗人里努切尼和理论家伽利略,他们崇尚伟大的古希腊悲剧,认为当时的育良吃光洋底来究女复调音乐不能将诗歌歌词的表情清晰表达出来,应抛弃繁复的对位手法,采用古希腊式的简朴360问答风格,用单旋律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戏剧。 15距抓铁合采的当冲八犯切97年,西方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诞生,是由诗人里努切尼撰写台本、作曲家佩里谱写音乐的田园歌剧《达芙妮节反物跑项帮零计古明促》,内容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描绘了阿波罗追求仙女达芙妮的故事,可惜这部歌剧的音乐已大部分遗失。 1600年,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世袭贵族梅第奇公爵的妹妹和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婚,在豪华的皮蒂宫演出了歌剧《犹丽太九乐名狄西》来庆祝这场盛世婚礼,歌剧的乐谱完整留存至今。《犹丽狄西》的演唱采用朗京句足散经移诵风格,强调歌词的清晰表达和抑扬顿挫,伴奏只有四件乐器,还是放在屏风后视因些面,目的是为了减弱音量,不超越人声的演唱。 同一年,罗马上演了作曲家卡瓦里埃利谱写的道德剧《灵魂与肉体制年害群诉几的表现》,这部剧是在教堂的祈祷室里演出的,由人扮演抽象的“灵魂”命离包式与“肉体”,寓言式地宣传宗教那研察磁地城全夫土基道德观。这部以歌剧方式演出的且回作品在音乐史常被作为第一部清唱剧。 歌剧于17世纪20年代在罗马扎根,得到过两任教皇的扶持。一位教皇是乌王浓黄身规按巴原营变尔班八世,他修建了可供3000人就座的大型歌剧院,开幕守应采核推朝敌明步级倒典礼上,成功上演了由由则景处更罗斯皮利奥西撰写台本、作曲家兰始京施迪谱曲的歌剧《圣阿莱西奥》,台本作家罗斯皮利奥西于1667年断队依陈侵那阿穿弱荣任教皇,世称克雷芒九世,他约提入比述散定期率脱学就是扶持罗马歌剧的第二位教皇。 得到教皇本人的支持,罗马歌剧在17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教会和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主宰了歌剧舞台,歌剧的内容主要来自神话和史诗,也有宗教道德说教式的,舞台设计豪华壮观,引人注目;演唱风格已有现代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宣叙调朗诵化倾向更强,咏叹调则注重旋律性和抒情性:为调济歌剧整体的严肃气氛,罗马歌剧常在幕间休息时演出短小的滑稽喜剧,被称为“幕间剧”,是后来喜歌剧的前身。 1637年,欧洲第一座购票入内的公开歌剧院在威尼斯建立,使得歌剧成为17世纪欧洲的大众艺术,威尼斯也由此成为17世纪中下叶欧洲歌剧的中心,威尼斯形成了最早的歌剧乐派,代表人物是天才作曲家蒙泰威尔第。 1607年,蒙泰威尔第创作了歌剧《奥菲欧》,剧中大量使用抒情咏唱形式,早期歌剧中的朗诵性宣叙调也被高度艺术化而减弱了呆板性,歌剧乐队创造性地运用了超过40件的乐器,作曲家通过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渲染戏剧气氛,表达人物情绪,为了表现他歌剧中的“激情风格”,他首创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手法,这些在现代管弦乐队中已是常用手法。 1608年写作的歌剧《阿里安娜》全剧遗失,仅存一首哀歌,但已具有咏叹调的雏形,极具感染力,被奉为同类单声歌曲的范例。 1642年上演的《波佩亚的加冕》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古罗马皇帝尼禄的情妇波佩亚如何费尽心机铲除皇后奥塔维亚,自己取而代之的故事,是西方音乐史中第一部历史题材的歌剧,也是蒙泰威尔第最后的杰作。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已被明确区分开,宣叙调的类型极为多样化,从最简单的说白式到精致旋律化的,应有尽有,重唱大量使用,被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戏剧冲突,“激情风格”在最广阔的范围里运用。蒙泰威尔第在歌剧领域显示出的高度创造 力令同时代作曲家黯然失色。 18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中心转移到那不勒斯。在那不勒斯歌剧称雄欧洲的一百多年里,意大利歌剧基本定型为正歌剧。正歌剧剧情严肃,内容来自于神话,或是取材于历史,剧中人物的戏剧表演和演唱都力求端庄文雅。主要的声乐演唱形式是宣叙调和咏叹调,宣叙调往往用来叙述剧情或人物自我表白,咏叹调抒情优美,用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合唱等形式很少出现在正歌剧中。那不勒斯歌剧乐派最伟大的作曲家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斯卡拉蒂)。 A.斯卡拉蒂是当时正歌剧领域最杰出的作曲家,现存歌剧50多部。他为正歌剧形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歌剧中,重唱、合唱用得很少,咏叹调占主导地位,他创用ABAl结构的返始咏叹调,返始咏叹调成为正歌剧标志性的形式之一;A.斯卡拉蒂还进一步将宣叙调细分为“清宣叙调”和“带伴奏宣叙调”,用于不同的场景和段落中;他还创用了快一慢一快三段落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古典交响曲最重要的前身。 紧随着歌剧的发祥地——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也发展了各自的歌剧事业。法国是除意大利外,歌剧发展最为成功的17世纪欧洲国家。在不可避免地受到意大利风格影响的同时,法国也有本国独具特色的东西,一是极受欢迎的宫廷芭蕾,二是在17世纪的欧洲首屈一指的法国古典戏剧,以悲剧大师高乃依、拉辛和喜剧大师莫里哀为代表。要想创造出法国人喜爱的歌剧形式,必须成功调和各种需求,创建法国歌剧的任务最终在一个意裔法籍人的手中完成。 吕利,原籍意大利,18岁时人法国籍,逐渐成长为17世纪法国歌剧最重要的人物。1664年开始与伟大的喜剧大师莫里哀合作,创作一系列“芭蕾喜剧”,《贵人迷》是其代表作,70年代以后与台本作家基诺合作,开始创作“抒情悲剧”,这是一种融合了法国古典戏剧、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以及舞蹈的严肃歌剧,吕利努力按照法国人的喜好来创作音乐,他改变意式宣叙调使之适应法语语音的特点,突出法语唱词的抑扬顿挫,咏叹调的作用大大减弱,而合唱和舞蹈的地位则举足轻重,歌剧中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豪华壮观的布景和富丽奢华的人物服装,很有皇家气派,这种样式的法国歌剧获得极大成功,受到法皇路易十四的喜爱。 吕利创立了法国歌剧序曲,结构正与意大利序曲相反,由“慢一快一慢”三段落构成;他还尝试在歌剧、舞剧中加入各种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布雷、帕斯比叶、卢尔等。 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是拉莫。他生于第戎,是纯粹的法国人,他的歌剧风格与意大利人吕利有所不同,具有轻松典雅的田园气息,咏叹调富于表现力,配器丰富多彩,然而最具特色的仍是舞蹈音乐。他写有严肃歌剧、歌剧一芭蕾体裁,后者更受欢迎,但他所有的戏剧作品都未超越《希波吕托斯和阿里奇埃》的成就,这部以古典神话为基础,又吸取了拉辛戏剧成分的作品,属于“音乐悲剧”类型,法国人喜爱的内容,如游艺表演和舞蹈,都被巧妙地融人情节。拉莫是延续了吕利开创的法国歌剧传统的重要人物。 英国在17世纪初盛行假面剧,它融诗歌、舞蹈、声乐和器乐于一身,包括绚丽的布景,舞台装置和服装,是流行于宫廷的娱乐形式。最初它是戏剧加上配乐,当配乐增多,尤其是越来越多地以朗诵调来代替对白时,它便越来越接近歌剧,有时叫“半歌剧”。《围攻罗德岛》被视作第一部英国歌剧,它自始至终都是由人声演唱的,主要是宣叙调,五位作曲家参与了作曲,但音乐已遗失。 完整保存至今的17世纪英国歌剧只有两部,一是约翰·布洛创作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二是亨利·普赛尔创作的《迪多与埃涅亚斯》。 亨利·普赛尔是英国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写过大量话剧配乐,少量“半歌剧”,如至今仍在上演的《亚瑟王》、《仙后》和《印度女王》,真正属于歌剧的只有一部《迪多与埃涅亚斯》,但却是巴洛克欧洲最杰出的音乐戏剧之一。 《迪多与埃涅亚斯》叙述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悲剧:迦太基女王迪多与特洛伊王子埃涅亚斯相爱,但埃涅亚斯很快被诸神召回去建立新特洛伊,被抛弃并蒙羞的迪多在绝望中期待死亡。歌剧简短,只有三四个角色,乐队主要使用弦乐和通奏低音,音乐由宣叙调、合唱及各类歌曲组成,还有很多舞蹈场面,一些咏叹调式的歌曲受到意大利悲歌咏叹调的影响,极富感染力,其中例证之一——迪多的《当我长眠于地下》将整个歌剧的悲剧气氛推向高峰。 德奥歌剧起步很晚,并且长期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大量涌人德奥地区的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台本作家等,基本控制了德奥的歌剧舞台,使得德国本土歌剧的发展举步维艰。根据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达芙妮》重新填词和配曲的同名歌剧是德国最早的歌剧作品。巴洛克时期德国的歌剧中心是汉堡,1678年建立的公众歌剧院是许多德国作曲家一试身手的园地。当时活跃于此的德国歌剧作曲家有库塞尔、凯泽尔,他们二人都曾任汉堡歌剧院的首席作曲家,亨德尔曾在青年时代投奔凯泽尔门下,开始他的歌剧创作生涯。

巴洛克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洛克艺术风格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7世纪的欧洲在历史上是一个变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加强,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抗衡,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欧洲带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由于始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影响,传统宗教的地位逐渐动摇,各地反宗教浪潮的此起彼伏,使得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都有了动摇和改变。正是在闭空这样的告握社会背景下, 16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巴洛克形式的艺术。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艺术形式其最基轿友瞎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更普遍的则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思是“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不规则有瑕疵的珍珠,也就是“不圆的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原本是十八世纪的学者指责这一时代的艺术中衰颓、浮夸和过分雕饰。最初意大利人用它来表示建筑中奇特不寻常的样式,特点是装饰性强、辉煌华丽,注重光的效果,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在结构上富于动势,因此整个风格显得高贵豪华、很有生气。这个艺术风格后来由建筑影响到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染织、服装等艺术的各个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原来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动摇,教堂建筑冷冰冰的外表也不再具有吸引力,为了和新教争夺教徒,艺术宣德教化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教会企图通过在教堂加入更多人性和世俗气息来重新吸引人们,鼓励宗教艺术新的发展,教堂建筑的发展成了巴洛克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建筑大量使用各种贵重材料,细部采用华贵繁复的装饰,强调运动和变化,追求起伏的节奏和波浪式的转折,营造令人眼花缭乱的空间效果,用绚丽繁复的装饰效果代替了简洁明快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雕塑和壁画,造成统一的空间效果。绘画不那么重视线条,不刻意追求明晰的轮廓线而偏好运用明暗块面造型。巴洛克艺术家们的作品充满激情,富有人情味,多用曲线代替直线,色彩鲜艳,更多地强调紧张、亢奋、激扬的情绪,富有动势,充满力量。同时华丽的艺术风格也迎合了当时宫廷和贵族追求奢华和感官刺激的需要,造就了一幅富丽堂皇的艺术场景。

3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