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给我写个 《高楼望秋》作文 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懵?贰保??悖?匆庖?龅苹鹄簧捍Φ囊寥恕?/p>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秋天到了。广袤无垠的大地,仿佛在一夜之间,被人用浓重的画笔涂抹上了一层灿烂的金色。鸿雁成行,艳阳朗照,旷野平畴和远山近树已在悄悄传递着秋的讯息。
走进表哥的庄稼小院,最先撞入眼帘的,便是院心、墙头和房顶晾晒着的小山似的花生了。偌大的院落几乎成了落花生的世界。还没容我打招呼,表哥一家人已经笑着,相互推挤着从屋里迎出来。寒喧过后,刚一落坐,屋里屋外张罗着做饭的表嫂,便端了满满一小笸箩花生进来,“来,吃吧,大兄弟,这是今年刚收的花生,成色好,尝尝鲜吧……”。说着,抓了一大把塞进我的怀里。捧着沉甸甸、白白胖胖、颗颗籽粒饱满的花生,不知为什么,我竟有几分激动起来。剥开一颗放进嘴里,脆生生的,一股带着泥土清香、甜丝丝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表哥笑了,他那张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犹如一朵盛开的菊花。我知道他笑的含义了,从他爽朗的笑声里,我分明已经感受到秋天的味道了。
我对花生的确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说起缘由,既不是因为它的美味,也不是因为它曾经是城里人的稀罕之物,唯一割舍不下的,却是我生中的一段经历。
二十多年前,我随许多城里新毕业的中学生来到表哥所在的乡下插队当农民。第一次劳动,便是为农田里的花生苗锄草。也许是第一次参加农业劳动,为了给乡亲留下一个好印象吧,天一放亮,我就一个人早早来到田地里干起活来。不知过了多久,地头上忽然喧闹起来,还不时有笑声传来。我抬起头,擦擦汗,见地头上许多人向我指指点点,不知在说什么。正当我莫名其妙,不知所措的时候,表哥走过来,只见他强忍住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傻兄弟,你站错方向了,你怎么骑在垄上倒着铲地呢?……”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他让我背转过身去,“瞧,是这样,”说着,他站在田垄边,伸出锄头,“刷——刷——”两下,花生苗旁的杂草应声而倒。“喂,小青年儿,你这是铲地呀,还是刨地呀……”几个老乡围拢来,七嘴八舌地说笑着。我涨红了脸,回头看看自己铲过的田垄,脸更红了。花生苗被铲掉许多不说,原本平整光滑的田垄也被我弄得坑坑洼洼高低不齐,垄上垄下一片狼籍。当时,我真恨不能有条地缝钻进去。然而,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学会了铲地。
铲地,薅草,施肥,起垄。花生苗渐渐长大了,开花了。
夏天很快过去了。秋天来了,田野里的花生丰收了。那天,当我赤裸着晒得油黑黑的臂膊,将一捆捆收获的花生装上马车,扬起鞭子,高声吆喝着,踏着夕阳的余辉,向炊烟袅袅的村落走去的时候,我平生第一次从心里真切地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与真实。
二十多年过去了,初到乡下的我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小青年。如今,却早已过了不惑之年,鬓角也染上了点点霜花。是的,人到中年,不也就到了人生的秋天么?我细细品味这二十余年间的人生滋味,苦的,甜的,酸的,咸的,辣的,这五种味道似乎都有。我平素喜欢饮茶,朋友小聚,沏上一壶酽酽的新茶,慢慢地、轻轻地啜上一口,最初的感觉,总是淡淡的,有些苦涩。再细细品味,淡淡中却有些醇厚,苦涩中却也透着一丝丝清香。这也许就是我对人生的一点感悟吧。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和曾经走过的路,尽管也有些许遗憾,但我毕竟努力过。有人说,人生犹如一支歌,一支自己谱曲,自己弹唱的歌,它也许充满了欢乐,也许充满了悲伤……也有人说,人生犹如一樽酒,一樽自己酿造,自己品味的酒,味道如何,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自己结合!!!
有谁能为我介绍下印象派画家及作品?
克劳特-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派画家
莫奈(1840-1926)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领导者和坚定不移的鼓吹者。
1874年莫奈展出《印象:日出》之后,批评家以“印象主义者的展览会”为题在 报上评论这一运动,因而得名。 1888年批评家费-费涅翁写道:“印象主义这个词是 为他而创造的,这个术语对他来说比对任何人都更合适。”
莫奈5岁时全家迁居到勒阿弗尔附近的圣阿德雷斯。15岁时从当地一艺术家学 画。其艺术生涯是从与E-布丹结识 开始的,从那时起开始在室外作画。1859-1860 年初次访帆游问巴黎,巴比松画家杜比尼和特瓦容给他很深影响。187 2年前后对日本版 画产生兴趣,它的装饰性和平面性对现代法国绘画影响极大。
1865-1870年是野蔽莫奈创作的早期。在这之前他己开始用印象主义特有的碎笔触作 画,如《野餐》(1865 -1866)和《圣阿德列斯的阳台》。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 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 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 西。他把对象当作平面的色彩图案来画,而不注意其重量和体积。1868年与雷诺阿、 布日瓦尔一起 创作了头一批印象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是用强烈的碎笔触描绘的室 外光、运动和瞬间感觉。
19世纪70年代初去伦敦,并在荷兰画运河、船舶、风车,又在勒阿弗尔画了《印 象:日出》,回国后居住在阿让 特伊,这段时间也是印象主义运动的顶峰时期。 1872-1875年间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和毕沙罗所创作的作品是印象 主义最吸引人的 作品。1883年莫奈定居吉维尼,直到逝世。90年代以后集中精力完成一系列连作绘 画,如:《白杨》( 1890-1891)、《干草垛》(1889-1893)、《鲁昂大教堂,日落》 (1894)、《塞纳河之晨》(18 96-1897)等。
1890年莫奈把吉维尼改造成睡莲花园,他在这里画了20年《睡莲》连作,后来发 展为1925年的圆形大壁画 ,安置在巴黎士伊勒里奥兰治宫的两个80英尺长的椭圆形 大厅中,1971年向公众展出。晚年不顾眼疾继续探索大自然, 直到1926年逝世。
主要作品有:《圣阿德列斯的阳台》(1866,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花园 里的女人们》(1866-1 867,罗浮宫博物馆藏)、《河流》(1868,芝加哥艺术学院 藏)、《印象:日出》(1872,巴黎马莫坦博物馆藏 )、《巴黎圣拉查尔火车站》 (1877,哈佛大学佛格艺术博物馆藏)、《干草垛》(1891,芝加哥艺大学院藏)和 ?睡莲》连作(1906-1926,巴黎网球场)等。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
保罗-塞尚,1839年生。父亲是银行家。他执拗暴戾、喜怒无常、常常沉缅于幻觉之中。他违背了父母意愿去学习绘画,他要“使印象派具有美术博物馆里的作品那样永恒、持久的性质”。这表明了他对大自颂轿州然、永恒结构的兴趣,而能抓住这永恒结构的就是色彩。塞尚毕生奋斗,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观念而斗争。他是画家中的画家,是绘画自身的革命者,他用色彩来认识这个世界并且对世界充满梦幻。
在1870年作的《田园诗》中他描绘的不是客观自然,而是沉浸于情歌之中的梦幻景象。早期的塞尚就以其热情洋溢的幻想摆脱着“现实主义”。
他1875年所作的《狂饮作乐》更直截了当地以放纵的画笔描绘了肉体的挣扎。
塞尚不是一般意义的画家,他用色彩创造了自然。他的意义和功绩在于他是20世纪绘画的导师。
1906年10月22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中最卓越的大师保罗- 塞尚逝世。
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印象派画家作品。他拥有毕沙罗(Pissarro)、马内(Manet)、雷诺瓦(Renoir)、莫内(Monet)、希斯里(Sisley)及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
求解这两幅画的作者和名字,多谢
1、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作品名称《Bathers at La Grenouillère》
2、法国印象派大师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Pissarro)
《村落,冬天的印象》中,毕沙罗尝试运用塞尚式的较为阔大、稳重、坚实的笔触代替他原有细碎的笔触,其色彩也有类似塞尚式的单纯冷暖过渡,色块铺工杆停市脚丝介持甲临垫得厚实,富有平面感,画面很有力度和分量。但整个画面比塞尚活泼且含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