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半坡博物馆是哪位时尚建筑设计师的作品?
时尚建筑设计师庞嵚,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系,西安的半坡博物馆就是他设计的。
在英国工作期间,获伦敦金丝雀码头高层住宅设计一等奖; 获诺丁汉360问答基督教中心设计一等奖,项目在建;获比利时布鲁赛尔UPLACE 购物中心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 项目在建; 在中国工作期间,获宜昌保险大厦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 获宝鸡国税大厦竞赛沙团高算浓一等奖(建成),西安群国苗座群落倍管小防划建筑科技大学工程实验弱楼(建成), 西部机场集团总部办公楼(建成),获陕西省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获奖项目: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的馆藏陈列
以“古都西安”为题,以西安作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为主线,以历代文物的展示为基础,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都城社会生活状况。展厅面积约2485㎡,陈列文物660余件组。
在“古都西安”的总标题下,又分为“千年古都”和“帝都万象野州”两部分。
“千年古都”部分,以“西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隋、唐长安”、“明、清西安”为章节,集中反映历代都城规模、格局以及唐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模型、图板等形式,突出了城市规模及重要的宫殿建筑。在模型制作方面,特别突出了隋唐长安城,同时还制作了汉长安城、宋元城、明清西安城的模型等,突出了对城市发展史的展示。
“帝都万象”部分,以“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分为三个章节,以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基本用途为组合,从不同的侧面再现出帝都生活的万千气象。 汉代文物。砖体长方形,中空。正面纹饰构图采用“喜相逢”格式,以璧为中心,双龙回首顾盼,前爪拱璧。璧的上方和龙的足下各有一对叶形云纹;璧的下方和龙背上方各有一灵芝草。整个画面,满而不乱,多而不散。流动的云纹,充满生机的灵芝草,祥瑞的玉璧和游龙,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的“二龙拱璧图”。璧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在战国以后的礼仪活动中,玉璧是用于祭天的礼器。两侧以爪托璧的双龙是通天神兽,其形态是典型的汉代走龙。
画面将璧与龙巧妙结合,寓意吉祥。推测这很有可能反映的是汉代天子祭天时的供玉情景,即以双龙做架,龙爪之间供玉璧。 战国、秦代文物。2006年出土于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约500米处的战国秦上林苑五号建筑遗址中。目前所陈列的是从其中一组排水管道中采集的。当时发掘出两组排水管道,每一组皆由三条圆筒形陶水管套接而成,水管道横剖面呈“品”字形,即下层铺设两条,上层铺设一条。陶水管道单节长0.57— 0.58米,一端粗、一端细,粗端直径0.32米、细端直径0.23米,壁厚0.08—0.1米,外表饰绳纹、内壁为麻点纹、泥条盘筑。
类似的陶质排水管道在秦阿房宫前殿遗周边的战国秦上林苑多处遗址中皆有出土,目前所见有单管、双管、三管等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阿房宫建于战国秦上林苑中,发现的排水管道遗址正是上林苑中皇家宫殿建筑的遗迹。多处排水管道的发现说明在战国秦汉时期,皇室宫殿、园林甚至城市的建设就已经有了成熟的地下排水设施。这些排水管道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以及城市建设的地下排水系统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唐代文物。1994年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出土。为长方形两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门、四角亭、前堂、后寝和假山、水池,两侧是进深较浅的廊房。除假山、水池为浑然一体的三彩制品外,其余出土时只有三彩制作的顶盖,顶盖分别施蓝、褐色釉。三彩住宅模型由九座房屋模型组成,有院门、堂没脊铅、后室,两侧东西厢房。院门的顶部为悬山式,两侧有山墙,中间有门,下有长方形底板;堂(后室)的顶部为悬山式,前面设四根明柱,中有一门,下有长方形底板;大厢房二座,顶部为悬山式,设有山墙与后墙,前有二根明柱,下有长方形底板;其余的为后室(堂)与厢房共五间,顶部均为悬山式,有山墙与后墙,下有长方形底板,房顶有简单的瓦与脊装饰。屋顶均施绿釉,其余部位施白色护胎釉。胎白色,质坚硬。院内有站立的侍从,还有鸡、鸭、狗、猪、骆驼等。侍从俑三件,头戴幞头帽,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恭手站立,两件施绿白相间釉,还有1件通体施淡黄釉。鸭子四件,造型相仿,动作各一,或站或卧,或前视或回首,施枯好黄绿釉的各两件。狗三件,均为蹲卧状,侧首远视,分别施绿釉、黄釉、褐釉。鸡一件,伸颈站立,为打鸣状,通体施黄釉点彩。猪三件,施黄釉的一站一卧,施绿釉的呈卧状。骆驼一件,通体施黄釉,正在院内首吃草。
这种成套组的唐三彩院落模型出土量较少,唐长安及周边是出土集中地区。反映了盛唐时期经济繁荣,上层社会追求安逸舒适的庭院生活。这类庭院以围墙相连,是唐代贵族住宅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