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的资料书上没有的资料

敦煌壁画是中国甘肃敦煌石窟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也句红最械振矿被剂校镇是世界上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按照壁画所描绘的内容可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供养人画像等。
佛像画这种宗教艺术作品是什绝力占密房壁画的主要部分,当中包括各种佛像及菩萨,如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还有天龙八部等等。术种评婷类洋销第这些都根据说法图而描绘的。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已经有933幅,佛像12208身。经变画则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手法称为“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则叫作“变文”。故事画是指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具语持命那过用硫马蛋沿超有道家思想神话题材的壁画。西魏时期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教补倍厚食洲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来自凤车出行。供养人画像描绘的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都在在360问答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程括孙略段高钢翻护奴婢等人的肖像。[1]2 主要类别编辑本段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父料长田佛、
普贤菩萨像 唐代(8世纪末—9世纪初)
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威编镇周思脱备便工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
西王母 莫高窟第249窟 窟顶北坡
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外联你开度空发叫“变文”。
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奏果呼精绝色垂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建板官音,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傻子王八王八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九色鹿本生故事画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
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华晶服属宁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示海调门使其威态侵铁矛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略云笑衣送顾六夫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3、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内容离奇兴唱执宪月值它微,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张骞出使西域图
4、佛教历史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华层甲促室切加供象场和角落处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味故富度引用娘黑款许供”等。
5、比喻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图”。
反弹琵琶 中唐

敦煌莫高窟:充满魔力的佛教艺术宝库

摄影:孙志军

莫高窟之最

本图摄影:张庆民

《五台山图》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教慧好史迹画,自古以来就是朝圣者梦寐以求的供奉圣品。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又称“ 文殊堂”,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也是佛教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莫高窟文殊堂开凿于五代时期,其中的《五台山图》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画。

最神秘的3只兔子

敦煌莫高窟有众多三兔联耳的藻井图案。燃缓第407窟的三兔联耳图,是莫高窟唯一的兔子逆时针方向奔跑的图像(上)。三兔联耳图中,画工利用兔耳借用与被借用的关系,三只耳朵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以三耳表六耳,使观赏者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一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感觉三兔于花环内相互奔跑追逐无始无终。

三兔图究竟代表什么至今成谜。 三只兔子,耳朵连在一起,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着。彼此接触着对方,却又永远追不到对方。最靠谱的猜测是,这三只兔子代表的分别是“前世”、“今生”与“来世”。

敦煌的狗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众多狗的形象,主要出现在佛教经变画、佛教故事画、十二生肖图中,有些狗的形象是作为背景装饰出现,衬托主题画面。敦煌莫高窟85窟《楞伽经变》,是为宣传佛教禁断食肉的思想而绘制。《楞伽经变》在古代印度、中亚以及我国新疆古龟兹地区石窟看不到,应是中原画师首创,其中绘制屠宰房,表现屠宰卖肉情景,目的是劝诫善男信女不要杀生食肉。虽然画面表现屠夫杀生卖肉的内容与佛教宣扬禁止杀生食肉大相径庭,却真实客观反映了晚唐敦煌肉市屠宰卖肉的景象,也能看到当时狗的形象。

八塔变

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变》(宋代)图像中佛塔塔龛两侧是童子骑狮羊立兽的形象,狮羊立兽出现于9世纪,羊下承象为“六拏具”(即佛教藏密中六种以动物象征组成的法相装饰)的早期样式,具有典型的印度波罗王朝(8-12世纪)艺术风格。

刷牙的僧侣

这幅“刷牙图”出现在莫高窟第159窟南壁的《弥勒经变》中,(经变,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又称变相、佛经变相)这幅图位于经变下部,表现的是儴佉王率王妃及王公大臣、宫娥彩女一同落发出家时,有人已经剃度完,先行清洁自身,其中就有刷牙的人。

净土祥瑞

敦煌榆林窟第25窟中唐时代的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一个法会场面小景,描绘了孔雀昂首回眸,挺胸鼓翅,仿佛在边舞边唱,目光专注于一旁的持琴的共命鸟,画面烘托了净土世界的祥瑞气氛。

多元的敦煌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中唐壁画中的两尊供养 菩萨 手持的器皿上,可明显看到多个圆圈有序排列,由此断定其为萨珊玻璃。而由器皿造型可知,它们依据的实物或为罗马式、或属波斯萨珊式、或是伊斯兰式,虽然图像绘制时间与出土实物并非完全一致,但体现了敦煌壁画上玻璃器皿形制来源的多元化。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东向面上部平顶的演奏排箫琵琶横笛的天宫伎乐形象,可见希腊化图像元素。敦煌石窟有诸多伎乐形象,其中伎乐天代表佛国的乐舞场景,伎乐人则描绘世俗的乐舞生活,主要为供养伎乐,规模相对伎乐天较小,却直接反映各时代的世俗乐舞。敦煌壁画中伎乐人形象,主要绘制于佛龛外或龛脚、龛下壶门处及室内壁脚处等不显眼位置。

反弹琵琶

画中乐队出自中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112窟,是为表现《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乐舞场景。平台上六身伎乐呈八字形分坐左右,右侧伎乐持琵琶前段铅、阮咸、箜篌,左侧的持鸡娄鼓、横笛和拍板。平台下方另有四身 菩萨 两两相背,也手持乐器演奏。在乐队的中间,一伎乐合着音乐翩翩起舞。舞者屈身抬足,将琵琶举至身后,左手上举、右手弯曲作弹拨状,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反弹琵琶”。

在敦煌壁画上留存着大量关于古代乐器的图像,其中大小型乐队五百余组,乐伎三千余人,各种乐器四百余件,共有乐器44种。这些图像分布在200多个洞窟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代,延续近千年,集中反映出各个时期,各种乐器的形制和演变、演奏方法、组合形式,以及古代的 社会 音乐风尚图景。

乘象入胎

图为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初唐壁画中的《乘象入胎》图,描述了在释迦牟尼出生之前,净饭王后梦见一位 菩萨 乘着一头白色的大象,从空中而来,又从她的右肋进入了腹部的故事。大象在敦煌壁画的尊像画中以三种形式出现,一种是普贤 菩萨 的坐骑;一种是象头人身的毗那夜迦神造型,莫高窟第254窟(北魏)“降魔变”还出现了象头人身的魔军形象;另一种是帝释天骑乘的六牙白象。白象是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六牙则是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的象征。

沙漠之舟

从古到今,骆驼一直在丝绸之路上穿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9世纪纸本《马与骆驼图》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千年间,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无疑是丝绸之路上重要运输者,所以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多个文化带,乃至于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符号。

耕作图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南披绘制于北周时的《耕作图》,其中所描绘的直辕犁,在中国各地出图的画像石、壁画上多有体现,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

那时的人穿条纹背带裤?

丝路沿线至今仍保留有大量古代儿童服饰图像,也出土了不少实物,既有襁褓、虎头帽、肚兜、围嘴等,还有通过丝绸之路远来的波斯儿童装。

半臂又称半袖,在唐代极为盛行,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绘制于初唐的阿弥陀经变画中,三童子翩然起舞,其中两童子上穿红色半臂小衫,下穿绿色小袴。

杂技

图为莫高窟第61窟南壁五代时的壁画上描绘的是《楞伽经变·橦伎》。杂技出现在佛教壁画中,或为满足佛传故事的情景需要、或为表现佛国世界的美好场景、或为表现以杂技 娱乐 供养佛。莫高窟壁画中有角抵、马术表演、胡人倒立、百戏载竿等图像。其中既有华夏本土的传统因素,又有域外引进的新样态,两者因丝绸之路相互启发、借鉴、吸收与融合,并最终作为大众喜欢的民间综合艺术,一直保留至今。

以棋度人

莫高窟第454窟(宋)东壁门北上部壁画,图中两人在一棋桌两侧凝神对弈,右方是维摩诘居士在旁边观棋。这幅图像虽然是为展现《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中的“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维摩诘涉足下棋场所,总是借观赏、衡量他人下棋以说法度人),却真实反映了千年前古人下围棋的场景。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09窟藻井内四个石榴构成十字,四片葡萄叶与缠枝又构成十字,两个十字相联,呈米字框架,八串葡萄环绕石榴,组成方圆相套的形式,充满异域风韵。以葡萄作装饰纹样最早是西亚细亚人。佛教视葡萄纹样为吉祥,佛经《四分律》中就提到,以葡萄藤蔓装点僧舍佛塔,可增庄严。

神兽“翼马”

中原地区原发的翼马,属于神兽系列,其渊源是原始宗教信仰及图腾崇拜的象征。在莫高窟发现最早的翼马是第249窟(西魏)北披顶,这匹马肩生双翼,在虚空中与仙人、羽人一起飞行,姿态洒脱。翼马形象从地中海边到中亚粟特再到中国的西北地区,都曾发现过实物,说明它在丝绸之路上广泛传播。

莫高窟第45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中描绘的鹦鹉红嘴、红爪而绿身,张扬双翅,似乎刚刚从天空降落下来,踏在一朵莲花上。这一身唐代绘制的鹦鹉,应是先起底稿,染以绿色;再勾以淡墨线,身上羽毛勾勒工而不滞,染色也浓淡得宜。

你在哪个“宫”?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两壁上的黄道十二宫形象,与十二 星座 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组图像的绘制年代有西夏说,也有元代说,距今至少650多年。虽然是作为《炽盛光佛图》的背景映衬,且因时间久远,南壁缺少狮子宫、宝瓶宫、人马宫,北壁缺少双鱼宫、巨蟹宫、双子宫,不过十二个形象非常完整。

并非“四海龙王”

敦煌石窟中有40多壁《龙王礼佛图》,其中第35窟五代时作品保存最好,此图为前室西壁所描绘赴会龙王及眷属。敦煌壁画中龙的形象,或以神兽形象出现;或作为佛教神祀。相对于其它龙的形象,《龙王礼佛图》可以说是莫高窟空前绝后的新颖题材。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与印度古法典《摩奴法典》记载,印度古代传说中的“龙”住在地狱里,其形象是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地位低于摩奴、大神等,并没被特殊尊崇。佛教将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天”、“龙”等都吸收进来,成为佛教的重要护法。《龙王礼佛图》中以“大力龙王”“难陀龙王”等榜题

供养人像

这幅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是莫高窟中超过9000身的供养人画像之一,也是在莫高窟发现的最大君王肖像画。画面右侧是李圣天的夫人曹氏。于阗国(公元前232—1006年)神秘而又极具魅力。国内有和阗河,南部是昆仑山,北边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是当时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南道中最大绿洲。

步摇曾经是古代女性钟爱的一种装饰。“步摇”之名最早见于中国文献是战国宋玉所著《风赋》,其云:“主人之女,垂珠步摇”,可见这种装饰品上有“垂珠”,随着佩戴者的步履而颤动摇曳,因而称为步摇。后来,工匠们将步摇与花钗的形式 结合 ,新创制出来一种步摇花钗:在花钗上吊坠步摇装饰。这种步摇花钗的别簪方式有四种,以插在发髻的前面、侧面、后面、顶端为区分标准。其中从侧面叉簪的代表图像,当属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供养人像。

莫高窟第12窟主室东壁甬道门上的这组图像,画的是晚唐时代的供养人索奉珍夫妇,女供养人身后侍婢所执扇是体现礼仪的仪仗扇。仪仗扇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原本是以扇为屏障,出行时起遮挡作用,后来则发展成为体现帝王威严与礼仪的仪仗。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殿。据当地的 旅游 专家说:石窟内空间狭小,每天游客众多,拍照停留可能会造成秩序混乱的状况。同时,游客长时间停留在洞窟内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湿度和温度变化会加剧石窟“衰退”,颜料颗粒溶解致使壁画画面脱落,这才是不允许游客在敦煌莫高窟拍照的真正原因。

是的,

不允许拍照。

但你有没有想过,

为了把神圣的地方永远留在远方,

除了不拍照,

我们干脆就不去了?

《华夏地理》最正宗的官方微店!

2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