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别说明巴洛克美术和洛可可美术的艺术特点,并列出他们在建
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美术 Baroque art ←(贝尼尼:《圣塞勒萨的沉浮》) 欧洲17世纪的胡陆双武置仍过断另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宁断宗溶率差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需载更则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距为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攻钢市刑十护术流派,使欧洲的17项务河补绿负实岩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灯则顺字福你呀三同顶称。 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来源至今仍不甚明确。它可能来自以下三词: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义弱们李二通离据经低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正改绍异流观校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理怪奇之意,因此自18世纪以来,它们都可能被对巴洛克美术怀有偏见的人用作条她话权升根状社德属苗讥讽的称呼。这种倾向在古典主还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中尤为明显。这种贬意甚重的称谓不仅表示了古典主义学派的偏见,也说明当时对巴洛克美术研究甚少,了解不多。19世纪后期以格消岁来,巴洛克美术才得到积极评价,德国美术史家W.吕布克在其《建筑史》、瑞士史学家沙倒传印态养J.布尔克哈特在《意大利艺术指秋继氢富盟海且南》等书中,皆称颂巴洛克建筑之美,建筑界也出现一些仿效巴洛克风格的名作,如巴黎歌剧院。学术研究中确定其地位的是德国美术史家H.沃尔夫林1888年出版的《文艺复兴与巴为社这值洛克》一书,他指出巴落负执了严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在他之后,意大利学者本见E.南乔尼于1895年进而把17世纪文明的特点归纳为巴洛克主义,学术界逐渐形成了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概念,甚至有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哲学等提法,使有关问题的研究在艺术史和文化史中逐渐深化。 除了确认巴洛克美术的历史地位而外,西方学术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另一方面的发展,即把巴洛克相对于文艺复兴的风格特点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式发展模式,认为其他时代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也有这种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演进,甚至认为这是艺术形式或视觉形式的不依社会内容为转移的独立规律。首先提出这种主张的也是沃尔夫林(《美术史原理》,1915)。他把文艺复兴代表的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当作艺术表现形式的两极,各有一系列互为对照的特点,并形成由此及彼的规律性发展。以此类推,则各地、各时代美术皆有其古典和巴洛克阶段,例如希腊美术在公元前5~前4世纪为古典阶段,希腊化时期则为巴洛克阶段;哥特式美术在13世纪为古典阶段,14~15世纪为巴洛克阶段;甚至日本美术也可如此划分。沃尔夫林的学说开启了形式主义分析的流派,在西方影响甚大,不少学者认为巴洛克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建 筑 巴洛克建筑最早可追溯于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和大胆设计,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圆顶他的两位助手G.da维尼奥拉和G.della波尔塔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则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教堂的模式。17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的主要代表则是C.马代尔诺建造的罗马圣苏珊娜教堂(1597~1603),虽大体仿效耶稣教堂,比例却更为高峻雄伟,门面的细部安排层层曲突,愈近中央大门愈为明显(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3/4圆柱)。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马代尔诺还担任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门面建筑设计。这座著名建筑曾按米开朗琪罗和波尔塔的设计,建成了中央圆顶,但教会出于宗教仪式需要,决定修改原来的中心型的设计,由马代尔诺加长了主厅前半部,使它成为符合教会传统的长方形十字教堂。马代尔诺扩建的内部和门面仍充分吸取了米开朗琪罗巨形柱式的基本图案,保持了整体的雄伟感,门面的安排还采取了类似圣苏珊娜教堂的手法,使这种教堂具有了巴洛克的面貌。但由于主厅加长,圆顶被置于后部,从门面上已看不到圆顶的雄姿,实为美中不足。 17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的两位最杰出的大师,是G.L.贝尼尼和F.博罗米尼。贝尼尼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他在1624~1633年间完成的、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29米的巨型幕棚,以4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贝尼尼长期担任圣彼得大教堂内部装修,使建筑与雕刻融为一体。最为著名的是他为教堂祭坛设计的圣彼得法座,卫护的圣徒、飞腾的天使和云间透射的圣灵之光与建筑结合巧妙,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美术热烈奔放的特色。贝尼尼还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使它成为西方最美的广场建筑之一。博罗米尼的建筑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洛教堂、圣伊沃教堂等,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在他俩影响下,罗马出现了一大批巴洛克建筑大师,著名的如彼得罗·达科尔托纳、C.拉伊纳尔迪、小M.伦吉、C.丰塔纳等。他们在罗马建造了许多华美的教堂、宫殿、广场与喷泉,遂使巴洛克风格流行全欧。 除罗马外,意大利北部也出现了两位著名大师:威尼斯的B.隆盖纳和主要工作于都灵的G.瓜里尼。前者的代表作是威尼斯的健康圣玛丽亚教堂,后者则为都灵的圣洛伦佐教堂和圣辛多内礼拜堂,皆以灵巧秀逸取胜。传播于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特点而各有所长,如法、英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西班牙最倾心于繁富与瑰丽,而在拉丁美洲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第安人固有的装饰传统,形成世界美术中的奇葩。 绘画与雕刻 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和科雷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A.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比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健康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光暗、色彩、透视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发展。意大利巴洛克绘画的名家有G.雷尼、圭尔奇诺、B.斯特罗齐、S.罗萨等,尤以兼工建筑的彼得罗?达科尔托纳为杰出。他的主要作品是罗马巴尔贝里尼宫大厅壁画和佛罗伦萨皮蒂宫壁画与装饰,前者继承了卡拉奇和圭尔奇诺以来的屋顶壁画传统,在建筑透视背景上让空中翱翔的神话人物穿插其间,气势磅礴,动感极其强烈;后者则将华丽的壁画、雕塑与建筑结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的特色,在室内装修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7世纪后期的典型巴洛克绘画作品都是这类天顶壁画和装饰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A.波佐创作的圣伊尼亚齐奥教堂天顶壁画,把巴洛克透视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兰德斯的P.P.鲁本斯,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艺术对西方画坛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从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角度看,另几位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D.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若干巴洛克的风格特色。 巴洛克雕刻的最大代表贝尼尼,作品技艺极精,强调激情动感,与巴洛克建筑巧妙结合,其影响不仅主宰意大利雕刻界,也及于西欧各国。法国的巴洛克雕刻大师有P.皮热、A.柯塞沃克,西班牙有J.蒙塔涅斯和A.卡诺。18世纪的德奥则随巴洛克建筑的勃兴而产生了一大批雕刻装饰家,著名的有E.Q.阿萨姆等。 洛可可美术 「洛可可」( rococo)的涵义是「具壳形」,源于(法语 rocaille)。 亦为「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所崇尚的艺术。 其特征是:具有微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运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 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影响及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各国,为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服务。 它在形成过程中,曾受中国清代工艺美术的影响,在庭园布置、室内装饰 、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表现尤为显著。 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 Hotel de Soubise) 和德国波茨但无愁官为代表。 绘画方面法国代表人物有 华铎(Antoine Watteau,1684-1721)、 布雪(Francois Boucher,1703-1770)、 法兰哥那(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为代表。
清代工艺美术与罗可可工艺美术的异同
所谓"罗可可"是一个派生词,原意是指描写那种贝壳似的装饰图案。这种偏 好艳丽色彩与优雅装饰的风气取代了巴罗克时代雄健奔放的趣味,表现出一种轻松活泼的特点。它由法国路易十五宫廷形成后流行开来,波及到德、奥和其他国家, 以至形成了18世纪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罗可可"风格的艺术形式。
当时的造型艺术领域,存在着纯美化的罗可可宫廷艺术与反映平民阶层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之间的流派斗争。这一矛盾也反映在华托、布歇和弗拉贡纳尔的作品 中,他们的创作除去居主导地位的罗可可风格外,也有现实主义的因素。然而华托远不止是他那个时代流行风尚的体现者,恰恰是他的梦幻与理想开创了罗可可之风的先河,他的作品极为精致的装饰性和幻想的抽象性,对罗可可艺术的形成起到了 奠基的作用。当然,罗可可风格在布歇和弗拉贡纳尔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强烈些。他们对感官之美真实大胆、富于情调的效果追求,成为那个无忧无虑的奢华时代的诠释者。
在"罗可可"风格与宫廷艺术统治的世界里,也出现了夏尔丹、格勒兹为代表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生活的艺术家。夏尔丹是静物画和风俗画的大师,他的作品色彩强烈而坚实,画风朴素而自然,具有一种典雅、朴实的美。而格勒兹受狄德罗的影响,作品更偏重道德的宣传和说教,风格上却多少沾染了罗可可画家的贵 族趣味和情调。
英国绘画从18世纪起开始了它的繁荣期,从荷加斯的第一批作品问世,到康斯太布尔逝世的百年间里,英国绘画出现了一批成就显著的风俗画、肖早虚像画和风景画。作为英国风俗画的创始人,荷加斯的作品在借鉴17世纪荷兰风俗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并赋予作品更加尖锐的讽刺意味,而达到创造性的境地。他的油画肖像,往往具有速写式的粗犷笔触,充满生命的活力。而18世纪下半叶英国" 肖像时代"最著名的画家当属雷诺兹和庚斯博罗。雷诺兹是英国学院派的代表,他 的肖像画具有历史画似的崇高境界,确立了英国肖像画的特色。他特别喜欢画天真 无邪的孩子,用笔结实浑厚,格调颇为不俗。庚斯博罗的艺术特色则更注重秀美自然,他长于画女性,擅于用色,喜欢将人物置于大自然之中。他晚年的风景作品, 像流云一样轻盈,闪光一样敏捷,并带有一种伤感和惆怅。
————————————————
个人理解 :
巴洛克,豪华大气;罗可可,精致小巧
所谓罗可可(Rococo),最初指的是始于路易十五世时代的室内装饰。用贝壳、石子等作假山(Ro-caille),用以装饰室内;虽有点混杂的感觉,不过当时认为潇洒风雅,颇为人们所好尚。后来,按石子或贝壳作的装饰稍加以变形,作成涡形纹样或花饰之类的东西用于装饰。而按照Rocaille 风的意思,将这种装饰称之为罗可可。罗可可室内装饰的别致感立刻也为雕刻建筑所采用。十七世纪的雕刻过于装模作样,姿态威严;与此相对,这个时代的雕刻却是一种矫饰的生动纤亮,就是衣服的褶襞,据说深雕不风雅,要风雅就应浅雕。至于建筑,巴罗克建筑有粗大的柱子和大楼梯,而罗可可建筑柱子细小,楼梯也小;这方面的详细情况应由建筑史、雕刻史研究。总之,十八世纪的艺术,已经成为风雅别致有生气的东西。巨大的使人感到压抑的、威严的、尊大的东西遭到排斥,代之而起的是喜欢小巧、珍奇、雅致、轻快、富有生气的东西。不仅艺术上是这样,日常生活、服装、言语、礼仪作法都是如此,也就是变成所谓罗可可式的。十八世纪的法国 法国的文化艺术成为罗可可风,当然有上述那些理由。不过,如前所述,在路易十四晚年,法国虽然已居于欧洲霸主的地位,然而财政疲敝,人民缴纳极高的税金,借给王室的债款也不归还,因此到十八世纪幼弱的路易十五世时代,人民对王室和贵族怨声载道,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认为宗教和历史学只不过是使国王的特权合法化,已经不值一顾,代之而起的是自然科学兴盛起来。自然毁睁宽科学毫无例外地无论贵族和市民们都同样适用,国王和贵族也受到重力法则支配,血液循环现象并不止是市民们才有。在文学家中,这种自由思想的代表人物是伏尔泰和卢梭。由于这些情况,路易十五世,甚至出入宫廷的贵族,都不能象从前那样过于妄自尊大。他们不知不觉地为市民的势力、市民的思想所包围,生活和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当然完全舍弃贵族的骄傲也不甘心,因此,就喜好那种一半贵族的一半市民的生活、趣味和艺术。建筑从巴罗克式富丽堂皇的宫殿转变为小巧别致优雅的别墅;装饰由金碧辉煌变为轻快潇洒的风味。这就是罗可可时代。那末这个时代的绘画,是什么样子呢?
罗可可绘画从它的主题来说,和巴罗克一样,都是贵族的,都是国王和贵族的肖像画,也有关于宫廷生活的作品;但这些肖像都是豪华纤细的,即使是男人的肖像,也似乎有些女性化,看着有些纤弱。在巴罗克时代恰好相反,就是画女人也男性化,描绘得强壮有力。特别是在宫廷生活的画中,这时,舞会、野游这种玩乐的场面很多,是引人注目的。至于绘画技术方面,和巴罗克断然不同,例如,没有巴罗克特点之一的显著的明暗对比,而给人一种轻快平面的感觉;色彩也不喜浓重壮丽的,而是用银色、不鲜明的金黄色、白色等,总之是轻淡的稳静的色彩;线条也是那样,不用巴罗克曲折夸张的线条,而只使用柔和的曲线,两者完全不一样。罗可可绘画在法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