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哪几位?详细介绍下!
2008年诺贝尔奖各奖项获奖名单 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德国学者HaraldzurHausen(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以及法国学者Francoise Barre-Sinoussi(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LucMontagnier(吕克·蒙塔尼) 德国科学家HaraldzurHausen(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豪森的获奖成就是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女性第二常见癌症——宫颈癌的罪魁祸首。两名法国科学家Francoise Barre-Sinoussi(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LucMontagnier(吕克·蒙塔尼)的获奖成就是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艾滋病病毒。 楚尔郝森将获得一半的奖金,巴雷-西诺希和路克-蒙塔尼埃将共享另一半奖金 物理学奖获得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10月7日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籍银扒科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以及日本科学家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和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他们都在基本粒子夸克的研究上有突出成就。 南部阳一郎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1921年生于日本,后加入美国籍,他在自发对称破缺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其结果被称为南部-戈德斯通定理。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分别出生于1944年和1940年,他们提出了解释“CP对称性破缺”现象的有关理论。小林诚、益川敏英目前分别任职于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和京都大学。 南部阳一郎将获得一半的奖金,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将共享另一半奖金。 化学奖获得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8日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Osamu Shimomura(小泉修)和Martin Chalfie(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化学家Roger Y. Tsien(钱永健)。据悉,三人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钱永健 华裔化学家,1952年出生于纽约,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文学奖获得者:扮盯 10月9日当地时间13时左右(北京时间19时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厅搏和作家让·马瑞尔·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Jean Marie Gustave Le Clezio是法国人,1940年出生,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金鱼》(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流浪的星星》(花城出版社,1998)、《少年心事》(漓江出版社,1992)、《战争》(译林出版社,1994)、《乌拉尼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和平奖获得者: 10月10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左右(北京时间17时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Martti Ahtisaari ,他将获得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Martti Ahtisaari)1937年6月23日生于芬兰维堡,社民党人。1994年3月任芬兰总统。2000年3月1日去职。阿赫蒂萨里1965年进入芬兰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出任过芬兰驻坦桑尼亚、赞比亚、索马里和莫桑比克的大使。1977年进入了联合国,担任联合国纳米比亚问题特别代表、芬兰外交部国务秘书、前南斯拉夫问题特别代表和联合国负责行政管理事务的副秘书长。在卸去总统职务后,担任联合国负责处理非洲之角人道主义问题的特使等职务。其中以调停印尼亚齐省的内战,最享有盛名,之后,又于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为联合国科索沃问题谈判特使。也因为他的卓越贡献,时常被视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终于在2008年夺得诺贝尔和平奖。 经济学奖获得者: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13日晚19时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PaulKrugman(保罗·克鲁格曼)。他因“国际经济的贸易格局及地域分布”研究成果获得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 。 打击问问作弊 回答采纳率:48.1% 2008-11-03 21:05 法国作家克莱齐奥获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多以边缘人为主角 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 克莱齐奥的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采纳哦
求教诺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1们众年10月10日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萨金特和西姆斯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对影响宏观经360问答济的因素和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展开研究。
评选委员会认为,两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解答了许多有关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例如提高利率或减税将对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产生何种影响,中央银行调整通货膨胀目标将产生何种后果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萨金特研究出如何利用“结构性宏观经济计量学”( s t r uc t ur a lm a离甚龙选指慢句坚厂希零croeconom etrics)分析经济政策的持久影响,这种方法可应用于政府或企业随经济走势变化调整自身预期和政策。
西姆斯则以“向量自回归”(vectorautoregression)模型为依据,研究出分析经济状况如何受短期经济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的方法。例如,西姆斯等着秋化错军让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检验中央银行加息所产生影响。他们发现,加息后,通既蒸几胀率通常需1年至2年才下降,但经济增长率会在较短时间内降低,并需大约2年才能恢复到先前增长水平。
评选委员会声明说,尽管萨金特和西姆斯各自展开研究,但其成果形成互补。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如今已成为宏观经达查门计根用大夜战济分析的必要工具。这应讨随激京无响更种基础分析工具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被广泛应用,将对解决眼下欧洲债务危机等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诺贝尔奖获得者简介
托马斯·萨金特于1943帮半在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现为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萨金特于1964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文学学古学位。1968年获哈佛临害交诗年提席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改护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目前任教于纽约大学。 自70年长防培都粮知代初以来,萨金特一绝建洋完必直是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难结联杆导参轴比乙界人物,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萨金特对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责黑做始齐有氢些八名很大部分领域都有深入了解.其学术专长是动态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萨金特在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与卢卡斯、巴罗和华莱士(Neil 调劳弦职Wallace)一起开创理性预期学派,研究利率的期限结构、古典失业、经济大萧条等重大问题。代表作品为:《理性预期与经济察雷扬天二甚它计量实践》(1979)销用乱凯西、《理性预期与通货膨胀》(1985年)、《动态宏观经济理论》(1989年)等。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重峦复嶂便出现了,其中以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最为强劲。他们三个合起来被称之为新古典主义的复兴,学术对手是以政府干预为政策核心的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复兴的共同点就是反对或者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倡导经济的自我运行。这样,能不能分析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或者说经济的内部传导和影响机制是如何,自我调节或者自我影响有多强、多长、多深远,就成为经济能否自我调节的关键所在,因而也就成为三十年来宏观经济学各个流派争夺的阵地。从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情况看,经济自由的思想仍然非常强大,并凸显了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代表的学术力量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一种解读——自然放任、政府廋身、经济自我调节是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的主要力量或者决定力量。这是一种决心,也是一个迷信。
用动态数理结构预期宏观政策变异——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思想述评(史晨星)
在宏观经济领域,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是公认的学术大师,引领着前行方向。他与罗伯特·卢卡斯是长期合作者,并为理性预期学派领袖,但未能与后者分享1995年的诺贝尔奖,为学术界的一大憾事。而今实至名归,不管是金融危机使然,还是全球经济滞胀重现,他让我们重新听到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回声。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A. Sims) 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奠定了新颖实用的计量基础,并指引我们从海量宏观数据提取有效信息,这也是诺贝尔奖偏爱计量经济学家的原因。
从整体着眼,从个体着手
个体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方法论原则。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均通过一系列的假定,把个人从社会中抽象出来,得到一个“理想类型”(ideal type)的“经济人”。这个不与外界发生关系、严格遵循各种戒律、会计算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理性傻瓜”,经过不断完善和丰富,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扮演着基石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分析大厦。马歇尔的厂商理论、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都从此出发。
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为代表的整体主义方法论逐渐受到重视。其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总供给、总需求、总就业等一系列总量,从数量上说明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打破了过去那种以个量分析为基础的线性方程的局限。不过,“凯恩斯革命”不彻底,随着后凯恩斯时代的来临,其总量分析方法也逐渐遭到了冷落。
1960年代后,两种方法论逐渐利弊互现,“综合”在所难免形成趋势,主要表现为1970年代由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掀起的“理性预期革命”,他们试图把凯恩斯的总量分析同马歇尔的个量分析综合起来,即用公众的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来考虑产量、就业量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及变动。
理性预期革命的突破点在于深度挖掘了理性预期概念。作为货币主义的延续与发展,该学派采用并发展了西方学者穆思于1961年提出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卢卡斯、萨金特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理性预期学派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
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理性预期学派兴起之后,预期因素在通货膨胀理论中的地位得以确立并日渐提高,并成为区分传统与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的重要标志。理性预期理论对通货膨胀理论以及就业理论的革命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菲利普斯曲线修正方面。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一种替代关系,即若要获得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承受较高的通胀压力,而若降低通胀率则要以牺牲就业为代价,这一理论导致政府决策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200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者费尔普斯经过深入研究,将适应性预期引入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著名的“预期修正菲利普斯曲线”理论。他强调,通胀率与失业率在短期内有交替关系。长期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上的直线。因为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意料之外的通胀率来实现对失业率等实际经济指标的调控,而长期内政策制定者不可能长期“愚弄”人们。
与货币主义不同的是,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人们是理性的,因此,短期内通胀率和失业率也不存在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也是一条垂直线。
萨金特(1975)进一步引申,如果中央银行宣布增加货币供给,具有理性预期的人们会预见到价格水平将会上升,价格的增加等于货币的扩大。货币政策不仅是长期中性的,也是短期中性的,除非它没有被公众预期到。特别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最终经济政策将不会影响产量、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而只能对价格等名义变量起作用,这一结论被称为政策无效性命题。
因此,萨金特认为,政府应该放弃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治理的头等目标,利用人们的理性预期,公开宣布并长期坚持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让人们在经济运行之中信赖这项政策,在经济运行之中相应地做出物价的调整,达到稳定物价、维持就业水平的目的。一般认为理性预期学派是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理性预期革命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研究,提出了均衡的或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因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如货币供给变化、战争、粮食歉收)而产生。理性预期理论承认外部冲击可以引起产出额和就业数量的波动,但更重要的是货币供给变化的作用。由于货币当局随机的、不可预见的行动,导致单个经济主体对相对价格的变化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引起实际产出额和就业量的波动。
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一系列说法大体与凯恩斯出现之前的传统经济学相一致,从而将西方经济学恢复到传统的被认为是“古典学派”的状态,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这一称法由萨金特率先提出。
与卢卡斯相比,萨金特技术性更强,他为理性预期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作出了更大贡献。此次另一位诺奖得主西姆斯的折冠之作——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最早的理念由萨金特于1978年提出。
对于中国的经济学人,萨金特更大的影响是他用动态的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经验研究的几本教科书,比如《宏观经济理论》和《动态宏观经济理论》,都早已成为国内知名大学经济学院的经典教科书。
从动态突破,以结构衡量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政策的变化会改变经济关系中的某些结构参数,用经济学模型去评价可选择的政策就毫无价值,这使得传统经济计量建模法受到质疑。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计量模型之所以大多失败,是因为这些模型的参数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得出来的,没有考虑到经济当事人会根据政策环境的变化调整他们的预期以及相应的行为。
上述被称为“卢卡斯批判”的理论虽然给它的提出者带来了声望,却极大挫伤了模型构造者的锐气。正如西姆斯指出的,那些在实时的政策建议中引入数量模型的经济学家因此声名狼藉,这使得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完全停止。
在对传统经济计量建模法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种新的建模学派,其中西姆斯的向量自回归建模法,因其新颖巧妙的数理模型为经济思想的阐述和表达重新提供了舞台。
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描述变量之间关系,但内生变量既可以出现在方程左边,也可以出现在方程右边,而且这种解释关系是同期的,而不是动态的。实际中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如此简单,会存在动态滞后效应,并且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影响是逐渐变化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避免了主观判断设定模型的缺点,成为处理多个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与预测的最容易操作的模型之一。
VAR模型从本质上讲,只刻画了数据的动态表现,而没有涉及任何消费者偏好、生产技术和最优化行为等经济结构方面的信息,单纯由数字驱动的参数估计难以得到经济理论的合意解释。为弥补VAR模型缺乏经济理论基础而不能进行结构分析的缺陷,西姆斯(1980、1986)进一步提出了结构向量自回归(Structure VAR)模型,SVAR及其扩展模型赢得了宏观结构计量经济学的美誉。
西姆斯既是VAR的理论设计师,更是工具的积极运用者。最早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经验研究是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极具影响力的《美国货币史》。他们以美国近百年的数据为基础,得出了在货币快速增长之后产出一般会增加并超过趋势水平,而在货币增长放慢以后产出一般会下降的结论。由此他们推断,货币增长率的波动导致了实际经济活动的波动。
在一篇重要的文献里,西姆斯使用了美国名义GNP和货币(M1和货币基础)水平数值的对数,得出了货币变动是GNP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即货币的以往变动有助于预测未来的GNP。但西姆斯发现,如果用工业生产指数衡量实际产出并在方程中加入名义利率,那么产出波动中可以由货币解释的部分大为减少了。西姆斯接着总结了法、德、日、英、美等国货币和产出的VAR证据,他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指标,实际产出对利率扰动的反应很相似,货币冲击引起的产出反应全部遵循一种驼峰形态,即紧缩性冲击对产出的负面影响在几个月之后达到顶点,然后逐渐消退。
对于通胀的研究,西姆斯(1994)等在货币主义基础上发展成为较成熟的价格决定财政理论。他们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政府的财政政策在决定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财政论强调财政波动对价格水平的影响,认为价格由政府债券的数量决定,是财政冲击而不是货币冲击引起价格水平的波动。
经济学界公认的最牛投稿论文标准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西姆斯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西姆斯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得懂,于是投给了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能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