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浪漫
1830年,戲劇《愛爾那尼》問世。這是雨果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作,雨果也成爲浪漫派袁踐持誤犯飯什入名副其實的領導人物。這段時期是雨果創作上的旺盛360問答時期,他先後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強烈反封建、反例系和教會思想的作品,以1831同準難年的曆史小說《巴黎聖母院》爲最著名,被譽爲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裏程碑式的作品。
雨果代表作《悲慘世界》的浪漫主義特色體現在哪些方面?
長篇巨著《悲慘世界》發表于1862年,小說從立意到寫成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雖然有現實主義成份,但就其藝術基調來看,仍是一部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理想”和“真實”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是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突出特征;
2、美醜對照法的運用,這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義創作原則;
3、人物的奇特經曆、故事情節發展變化莫測。
我将從這三點出發,結合具體的小說文本回答問題。
01 把“理想”和“真實”巧妙地結合起來
雨果在《<克倫威爾>序言》裏明确強調文藝必須是“真實”的。他指出:
“我們的時代首先是戲劇性的”、“戲劇的特點是真實。”
這裏雨果強調的藝術真實和現實主義的反映真實是不同的。現實主義作家要求對現實生活集中、概括、典型化。浪漫主義作家則要求既從現實生活出發,又要根據作家的浪漫主義激情創造理想的圖畫。
他在《悲慘世界》裏把“理想”和“真實”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這是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突出特征。
《悲慘世界》通過對下層人民悲慘生活的描繪指控了當時不公道的社會和腐朽的法律。他在作品的“自序”中寫道:
“隻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爲地把人間變成地獄并且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隻要本世紀的蔽冊察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堕落,黑暗使兒童赢弱——還得不到解決;……隻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麽,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用的。”
這段“自序”既說明了作家的創作意圖,也反映了他同情走投無路的窮苦人,要求改變黑暗的社會現實,積極尋求社會出路的思想。由于作品是針對嚴肅的社會問題而創作的,因而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悲慘世界》以拿破侖滑鐵盧戰役到反對七月王朝的街壘戰這一曆史階段爲背景,以主人公冉·阿讓異乎尋常的生活經曆爲主線,穿插了不同階層人物的典型故事,展示了一幅十九世紀前半期法國社會政治生活的廣闊畫面。小說以現實生活爲基礎反映了作家的理想和激情。
雨果對下層人民受壓迫、受歧視、受淩辱的悲慘處境深表同情,他從紛纭複雜的社會現象中觀察到:
“在社會成員中,分得财富最少的人,也正是需要照顧的人,而社會對于他們,恰又苛求最甚。”
他通過一幕幕一場場令人心酸的畫面真實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貧窮、痛苦;無情地揭露了整個社會的虛僞、無情。
誠實質樸的勞動者冉·阿讓爲了生存偷了一塊面包,被罰苦役十九年,他的後半生雖然一直幹着對社會對苦難者有益的事宜,但始終是司法機構追緝的對象,善良的勞動婦女芳汀爲了生存和撫養子女而被迫賣身,過着凄慘的生活,竟被警方以冒犯一個紳士的罪名判刑六個月,窮苦的失業工人商馬第因撿一個帶蘋果的樹枝也以莫須有的罪名要判終身苦役;而那些苦難的制造者——統治階級、浪蕩公子、紳士之流卻消遙法外。
雨果面對社會嚴酷的現實,在小說中常常站出來發表議論以表達他的思想,他對不平等的法律表示憤慨:
“法律的條文是死闆的。在我們的文明裏,有許多令人寒心的時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氣絕境的時刻。一個有思想的生物被迫遠離社會,遭到了無可挽救的遺棄,那是何等悲慘的日子!”
雨果對社會的壓迫慨歎道:
“芳汀的故事說明了什麽呢姿擾?說明社會收買了一個奴隸”。“一般人認爲在歐洲文明裏,已經沒有奴隸制度。這是一種誤解。奴隸制度始終存在,不過隻壓迫婦女罷了,那便是娼妓制度。”
小說深刻地揭示出波旁王朝複辟時期社會與法律的種種弊端,并積極去尋求改造社會的途徑。
雨果幻想以“愛”和“道德完善”、“辦慈善事業”來改造社會,解決勞動人民的生活問題。
比如,卞福汝主教的仁慈、寬大胸懷改變了冉·阿讓的生活道路。冉·阿讓改名馬德蘭後成爲蒙特伊市長。在這裏,作者以奔放的激情描繪了蒙特伊這個理想的和諧美好的社會:人人豐衣足食,個個美滿幸福。大家都有了健康的勞動生活。人與人之間融融和和,相互諒解、互相憐憫和同情。
這個勞動人民的理想的樂園顯然是虛構的,是作者以浪漫主義激情爲平民描繪出來的一幅空想社會主義的藍圖。“善良”和“仁慈”萬能的思想任作品中占着主導地位。
但是,雨果已經看到改造社會的暴力革命正在開展起宏茄來,他也相信暴力革命能推動社會迸步,因此在《悲慘世界》後兩部中重點寫了群衆的革命舉動。
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和街壘戰的場面貓寫得驚心動魄,鼓舞人心。聖安東尼街英勇奮戰的畫面是以現實爲基礎的,在起義的前夜,聖安東尼區的勞動人民已嚴陣以待,街頭巷尾已經民怨沸騰,謠言紛起。作者在寫起義的情景時,表現了熾烈的戰鬥熱情。
他熱情地歌頌街壘戰中的英雄們,他把這些穿着破衣爛衫、遍體創傷的窮苦人寫成了英勇善戰、視死如歸的革命巨人。
馬白夫老爹,已經八十高齡,勇敢地去升起被密集的子彈打掉的紅旗,流浪兒加弗羅什面對敵人的槍口,一邊拾取子彈,一邊高唱戰歌,表現了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還有群衆革命的領導人安卓拉,他在街壘戰危機時發表演說。
那番莊嚴而具有号召力的演講充滿了革命的激情,預示着朦胧的未來,進射着理想的火花。
在雨果的筆下人民起義的英雄們都是些非凡的理想人物,雖然他們倒在了血泊裏,但他們的高大形象卻永遠活在讀者的心中。
這些充滿了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的描寫達到了“真實之中有偉大,偉大之中有真實”運的藝術效果。
02 美醜對照法的運用,這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義創作原則
雨果從觀察分析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中認識到,世界上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美好已有醜惡,他指出:
“滑稽醜怪作爲崇高優美的配角和對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給予藝術的最豐富的源泉。”
這就明确指出,對照的目的是爲了更加突出“美”和“善”。在《悲慘世界》中,雨果遵循着美醜對照的創作原則,塑造了兩種類型的人物形象。
一類是理想的、善的人物。他們是崇高優美的化身,如卞福汝主教、冉·阿讓、芳汀、街壘戰中的英雄馬貝夫老人、流浪兒加弗羅什等。另一類是否定的人物,是卑鄙和醜惡的代表,如沙威、德納第夫婦等。
這兩種典型人物,栩栩如生,互相映襯非常自然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了,使人物形象鮮明突出。
雨果按照他的文藝理論進行創作,透過集聚物象的鏡子,使人物形象的崇高優美與滑稽醜怪更加分明,造成強烈的浪漫主義藝術效果。
小說的主人公冉·阿讓生活道路坎坷不平,在他身後站着兩個影子:一個是警官沙威,一個是卞福汝主教。他們分别代表了法律偏見與宗教道德。
沙威和卞福汝主教在對待冉·阿讓的态度上形成鮮明的對比。
沙威在監獄出世的,他是個惡人、鷹犬。作者用寥寥幾筆勾勒出他的面部肖象:“有一個塌鼻子,兩個深鼻孔,兩大片兜腮胡子一直生到鼻孔邊。”
雨果進一步通過議論抒發愛僧、褒貶的思想感情,小說中寫道:
“初次看到他都會感到不愉快”,沙威不常笑,“鄭重時的沙威是獵犬”,而“哭時的沙威是老虎”。
他“尊敬官府”“仇視反叛”。在上流人物和上司面前他奴性十足,能屈能伸,猶如盲從的信徒,是條忠實的走狗,對于悲慘的下層人民則非常堅決、嚴肅、殘忍、狠毒、冷酷無情,是條張開血盆大口的老虎。正是他像一條毒蛇一直盯逐、追捕冉·阿讓。他的形象集中體現了法律的兇狠和殘暴。
品貌不凡的卞福汝主教是“仁慈”、“博愛”的化身。他年輕時風流倜傥是享受榮華富貴的貴族。大革命的暴風雨使他看破紅塵變成了大名鼎鼎的主教。他自願調換住宅,施舍窮人,過着簡樸的生話;他救人于苦難,一向寬厚待人,從不以惡意度人,他的大量的善行義舉處處閃耀着人道主義的光輝。
冉·阿讓這個失業勞動者,爲了嗷嗷待哺的外甥偷了一塊面包而被判五年苦役,由于企圖越獄加判重刑。這期間他的“心靈一面上升,一面也堕落了。”他認識到自己有過失,更痛恨社會法律的不公平。
出獄後爲了報複社會繼續行竊。冉阿讓從收留他過夜的主教住宅偷走了一套銀餐具,被警察扭送回來,主教不但不責怪反而爲他掩飾,并将那對價值二百法朗的銀燭台也一并送給他,并鼓勵他去做一個誠實的人。
卞福汝主教的崇高的心靈,慈悲的心腸,聖潔的行爲,使冉·阿讓受到感化,從此,他皈依宗教,一心向善,轉變成一個“人道的、寬宏大量的”人。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
作品通過沙威與卞福汝主教對冉阿讓生活道路影響的對比,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世俗的資産階級法律使人繼續堕落,“仁愛”才恢複了人的良心,宣揚了宗教道德優于法律偏見,“愛”優于“恨”,“仁慈”優于“邪惡”的人道主義思想。
冉阿讓樸實、真誠、善良,是作者極力美化的理想人物。他的經曆、地位和生活方式都帶有奇異浪漫的色彩。苦役犯冉阿讓改名馬德蘭後出現在蒙特伊小城,靠了一項技術革新,降低成本,發家緻富,成了一位工業資本家。
這個有錢而不驕傲,幸福而不自滿的人,出于他的善行義舉被擁戴爲市長。在他的努力下,改變了全市貧窮落後的面貌。他扶弱濟貧,同情失業女工芳汀,答應幫助他們母女團聚。他認爲:
“最高的聖德就是爲别人着想。”
爲了救一位無辜的工人毅然到法院去自首。他以德報怨,釋放被革命青年抓住并處死刑的沙威。冷酷無情的沙威發現了冉阿讓背着馬呂斯穿過下水道的迷宮逃命時,突然良心發現,投河自殺。冉阿讓的“仁慈”、“博愛”達到了至美至善的程度。
在冉阿讓身上非凡的能力與崇高的品德是一緻的。他由苦役犯到成爲市長的慈善家,這段不尋常的經曆形成鮮明的對照。說明罪惡的社會使他的人性異化,在“善”和“愛”的感化下,一旦人性複歸,便産生了無窮的力量。一個曾被社會遺棄,陷入絕境的人,一旦有機會服務于社會,他是可以造福于人類的。
與冉阿讓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德納第夫婦。他們是屬于那種爬上去了的粗鄙人和失敗了的聰明人所組成的混雜階級,下層階級的某些弱點和中等階級的絕大部分惡習它都兼而有之。
這對夫婦,在外貌上一個瘦小,一個胖大,形成對對比,在道德品質上,都是一樣的自私和狠毒。他們爲了追逐金錢,敲詐勒索、行兇搶劫、謀财害命、無聽不爲,殘存到拿破侖戰争年代的德納第夫婦行動詭秘,無惡不作的可憎形象更突出地起了反面對比的作用,襯托出冉·阿讓形象的高大。
芳汀和女兒珂賽特是悲慘世界苦難人民惡典型。冉阿讓和德納第夫婦在對待芳汀、珂賽特的态度上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展示出他們不同的道德規範和性格特征。
冉阿讓出自對芳汀的同情,救出珂賽特,并把她撫育成人,幫助她成家立業。這裏通過逼人于絕路和救人于危難的鮮明對照,有力地抨擊了利己主義,歌頌了仁慈,博愛的崇高的社會風尚。
03 人物的奇特經曆、故事情節發展變化莫測
《悲慘世界》中出現的大部分是經曆奇特、能力非凡的人物。
卞福汝主教,是一個司法貴族家庭出身,年輕時混迹于上流社會的交際場所,法國資産階級大革命時,他爲了躲避風險,逃到意大利,後來回到法國成爲主教。從此過着清苦的生活,把自己的薪水大部分給了窮人和病人,他說:
“活在世界上不是爲了自己的生命的,而是來保護世人的心靈的。”
正是卞福汝主教的燦爛的光輝照亮了冉阿讓的心靈,使他與卞福汝主教一起成了救世主。
主人公冉·阿讓經曆更加奇特,他從一個修樹枝的窮工人、苦役犯一躍而成爲工廠主和市長,從此一心向善、扶弱濟貧。他有着超人的智慧、非凡的能力,外号叫“千斤頂”。
由于他的出現,改變了一個工廠的面貌;由于他被擁戴爲市長,使小城繁榮昌盛;由于他的出現拯救了受淩辱的芳汀,救出了受奴役的珂賽特。此後他帶着珂賽特在巴黎小心翼翼、神出鬼沒地度日。這些不尋常的經曆表現了冉阿讓不同凡俗。
他的生活環境也很奇特。冉·阿讓一生除了監獄的苦役生活,大部分時間是在警察的追緝下度過的,他活動的時間主要是夜晚,活動的環境主要是監獄、法庭、修道院、下水道、墳場等等,這些都表現出奇異浪漫的特色。
非凡的人物不都是至善至美的形象,作者塑造的極醜的形象也是非凡的。德納第夫婦從外貌到心靈都是醜陋的,德納第在滑鐵盧戰役中是盜屍者,後來在蒙費郡開小酒店,欺詐成性。破産後,跑到巴黎繼續行竊,無惡不作,是社會惡勢力的代表,作者用了誇張的藝術手法,寫出了一個非凡的醜惡的靈魂。
小說的情節發展起伏跌宕,曲折有緻,富有戲劇性。冉·阿讓不尋常的經曆是小說的主線。當上市長後了解到芳汀的不幸身世并準備幫助她們母女團圓時,出現了商馬第案件,冉·阿讓自首第二次被關進監獄。這時作者安排了一個救海員的場面,冉·阿讓果斷地砸斷了腳上的鐵鏈,飛上戰艦的索梯,救下了繞着橫杠打轉懸在空中十分危機的海員。
大家焦急地等待他安全返回,突然帆杠一搖晃落人海中。這個故意失足落水的鏡頭新穎、驚險、扣人心弦。突出了冉阿讓過人的膽量和高超的技能,表現出他的舉動是非凡的。
冉阿讓帶着珂賽特出現在巴黎,扮成乞丐模樣兒的密探發現了他,盡管他機智、謹慎,仍然逃不出警察的追緝。一次他帶着珂賽特被逼人一個死胡同,冉阿讓渾身寒毛直豎,像是一頭重入羅網的野獸。十分危機,警察距他隻差幾十步,槍刀铮铮作響,他急中生智,憑着“囚犯的技巧”,利用燈繩以迅捷、穩健、準确的動作越出高牆,溜進修道院,這時巧遇被他救過性命的老人,把他們保護起來。
一波未平,驚險的波瀾又起,爲了長期隐居修道院,必須先逃出修道院。在老人的幫助下躲進棺材出修道院的場面描寫得驚心動魄,别具一格,使讀者拍案叫絕。計劃是到了墳場,老人将埋葬工人灌醉,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順利逃出。
但是,一進墳場,出現在面前的是一個陌生的埋葬工人,老人驚呆了,但他乘其不備智取卡片,迫使工人離開墳場,冉阿讓才得脫險。
這些驚險動人的情節發展曲折有緻,又有偶然巧合,富有戲劇性。通過誇張離奇的情節把冉阿讓描寫成一個神通廣大、智慧、膽量都過人的超凡人物。
總之,在這部小說中,雨果把善與惡、美與醜進行了強烈的對比,爲了渲染氣氛用了極度誇張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揭示了尖銳複雜的社會沖突,表達了他具有宗教意味的人道主義思想。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