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任意一種現代藝術流派作品的賞析論文、1200字左右

《紅、黃、藍的構成》,蒙德裏安作,1930年,布上油畫,45×45厘米,蘇黎世私人收藏。

在《海堤系與海》組畫中,所有曲線的痕迹都消逝殆盡,直線統帥了畫面。雖然,形式因素越來越顯示出其自身的生命力,然而當安罪刑帝簡蒙德裏安并未感到滿足。他後來曾這樣寫道,“看着大副李魚内免海、天空和星星,我通過大量的十字形來表現它們。自然的偉大深深打動我,我試圖表達那種浩瀚遼闊、甯靜和諧、協調統一……但是,我感到我仍然象一個印象派畫家那樣,表現的是某種特殊的感受,而不是真正的現實。”

他的所謂“真正的現實”,就是隐藏在自然表象之下的“純粹實在”。對于熱衷通神360問答論的蒙德裏安來說,自然界的一切物象,無論是山水、樹木,還令上技衣紙沿綠洋嚴是房屋建築,都有其潛在的“純粹實在”。雖然自然物外觀各有差異,然而其實質卻是相通的。畫家的任務就是在畫中把那隐秘的純粹實在和普遍的相通性揭示出來。

的這種思想,随着他與荷蘭數學家、哲學家蘇恩梅克爾的交往而日益成熟起來。

1916年,蒙德裏安在拉倫偶然遇上蘇恩梅克爾。此後,二穿人便經常會晤,并熱烈交排寫錯擴界仍特分什揚廣流思想。蘇恩梅克爾是一位曾做過換波怎天主教牧師的通神論者,他提出了一種新柏拉圖體系的哲學思想,稱作“實證神秘主義”(Pos團至法服數慶itiveMys始福跑否策室燒應跟ticism,亦譯鋼呢怕福爲“積極神秘主義”)或範很“造型數學”(PlasticMathematics)。對于這兩個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幹的名詞,他這樣解釋道齊也稱逐次處:“造型數學以創造者的觀點看,意味着真正的有條不紊的思想。”律缺棉也象溶畫顧而實證神秘主義則指出一種創作法則:“我們現在研究着把我們想象中的現實轉變成可以爲理性所控制的結構,以便随後在’一定的然改章企’自然現實之中重新發現這些相同的結構,從而憑借造型視覺去洞察自然。”蘇恩梅克爾稱,他的新哲學體系能夠使人們”通過冥想深入自然,透察現實隐秘的内在結構。”他說,“大心趙把自然雖然在變化中顯得活潑任性,基本上總是以絕對規律九據問練的難審映創性來經常執行任務的,意即以造型的規律性來起作傷用。”關于造型的規律從洋九,他指出,自然中相互對立的一對對要素,如積極與消極、男性與女性、空間與時間、黑暗與光明,等等,都可以通過簡化而壓縮爲水平線和垂線。在他看來,這兩種線與宇宙的力量是相通的——垂線與太陽的照射有聯系,水平線則與地球繞太陽的不變運行相關聯。蘇恩梅克爾對色彩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爲僅有三種原色存在,而三原色均具有象征的意義——黃色象征陽光的四射運動,藍色象征着天空的無限延展,紅色則是中性和搭配色,是“黃和藍晨曦時的細語交談”。

蘇恩梅克爾的思想,對于蒙德裏安來說是一種重要的啓示。它提供了所有其他抽象藝術的先驅者都未能發現的東西,即一種途徑,一種使一幅畫被賦予精神意義,而與外在世界毫無瓜葛的途徑。抽象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性,使它與裝飾圖案迥然不同,這也是作品自身所固有的特質。根據蘇恩梅克爾的思想,這是因爲精神可以“通過純造型的因素,諸如原色,以及黑暗與光明、水平線與垂線的對比,而得到最佳的表達。”

蒙德裏安用了一兩年時間,把這些思想運用于他自己的繪畫實驗,創造了獨特的幾何抽象的繪畫語言。他排除了所有的曲線而起用直線。他把有色的長方形置于白底上,并以一種覆蓋整個畫面的直線網格把它們框起來。到1921年,他最終發展出那種簡化和提煉到極緻的幾何抽象圖式:三種原色、三種非色(黑、白、灰),以及“水平線——垂線”的網格結構。通過這種圖式,蒙德裏安尋求諸視覺要素之間的絕對平衡。其作品的每一構成要素都經過精心推敲,被謹慎安排在适當位置,顯得恰到好處。

這幅作于1930年的(紅、黃、藍的構成)是蒙德裏安幾何抽象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我們看見,粗重的黑色線條控制着七個大小不同的矩形,形成非常簡潔的結構。畫面主導是右上方那塊鮮亮的紅色,不僅面積巨大,且色度極爲飽和。左下方的一小塊藍色、右下方的一點點黃色與四塊灰白色有效配合,牢牢控制住紅色正方形在畫面上的平衡。在這裏,除了三原色之外,再無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線和水平線之外,再無其他線條;除了直角與方塊,再無其他形狀。巧妙的分割與組合,使平面抽象成爲一個有節奏、有動感的畫面,從而實現了他的幾何抽象原則,“借由繪畫的基本元素:直線和直角(水平與垂直)、三原色(紅黃藍)和三個非色素(白、灰、黑),這些有限的圖案意義與抽象相互結合,象征構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蒙德裏安将他的新型繪畫稱作“新造型主義”,并專門寫了一系列文章來诠釋這個名詞。他是從蘇恩梅克爾那兒借用的這一術語。在他看來,新造型主義比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優越,因爲它使藝術超越個人,而蒙德裏安的主要宗旨便是在藝術中消除自我。藝術所表達的東西,應是藝術家對其所處世界的不自覺的反應,是那存在于我們所有人心靈深處的宇宙之力。新造型主義藝術的宗旨,便是獲得和諧與平衡;失去和諧與平衡便會産生悲劇,而這是“對人類的詛咒”。從而,蒙德裏安的藝術必然顯示出一種烏托邦的色彩,正如他所說:“新的觀看方式……猶如其導向新的藝術那樣,必須導向一種新的社會;一種兼具兩類等值因素(即物質與精神)的社會,一種和諧而平衡的社會。”他的繪畫,提供了這—宇宙和諧的完美範例。它們平衡、有序,樂觀,展示了非躁動的、甯靜而清澈的人類本性。“在充滿生機的抽象的現實中”,蒙德裏安稱,“新的人類發展已超出了懷舊、欣悅、狂喜、悲傷、恐懼等感情的作用範圍:美使感情永恒,在這感情中,這些情感被表現得純淨而清澈。”

關于巴赫的作品藝術風格鑒賞的論文,1200字左右

巴洛克(Baroque),本義是指結構複雜、形式怪樣的。其起源有如下兩種。一是意大利B.克羅齊等人認爲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邏輯學中三段論式的一個專門術語;另一說認爲源出于葡萄牙語baroco或西班牙語barrueco,意爲各種外形不規則的珍珠,引申爲“不合常規”。巴洛克運用于藝術評論,最早出現在16世紀下半期。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也就是離經叛道的事物。18世紀用作貶義,指違背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标準。一直到19世紀中葉都是用于貶義而非藝術風格的名稱。1888年H.韋爾夫林發表亂談《文藝複興運動與巴洛克》一書,對巴洛克風格作了系統論述,從此确定了巴洛克作爲一種藝術風格的概念。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爲是從1600年至1750年,從蒙特威爾地到巴赫和亨德爾。典型的巴洛克表現手法是聲樂風格與器樂風格的交替進行。16世紀在反宗教改革的意大利,巴洛克音樂憑借着教會強有力的支持,逐漸興起。這種色彩強烈始于宗教之外,最終被宗教所利用而爲其服務的音樂風格,随着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出現而推向頂峰。巴洛克藝術也因意大利的強盛而不斷向外傳播,對整個歐洲音樂的發展産生了鏈陪指深遠的影響。一直到1750巴赫的與世長辭,标志着巴洛克時代的終結。期間典型的代表作有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亨德爾德《彌賽亞神曲》、維瓦爾蒂的《四季》等。據現代學者研究巴洛克音樂每分鍾60~70拍的節奏與α腦電波一緻,因此在閱讀的時候配上棚配巴洛克音樂會讓你大腦活躍,靈感不斷,也能增強記憶力。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态,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複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18世紀20年代産生于法國的洛可可風格,就是在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ZHAI)

不管是音樂還是建築,巴洛克風格有如下的一些特點:一、豪華,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甯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三、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裏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占有主導的地位;七、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

37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