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村道油画赏
近大远小的透视末本变化固然可以看的很明显,但这种角度既难于画的准确,又易于流于呆板。霍贝玛把林荫路的位置略移向左方,避免了绝对平衡的毛病,尤其是路两旁的高树,间隔疏密有致,姿态各异,给人以生动的感觉。画家采取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手法,把透视的焦点放在路的尽头,并将这两排树木在画面中略微倾斜了一些,然后把树木从高大依次逐渐缩小,而树木的枝叶却逐渐趋于繁茂和稠密,前后形成对比和衬托
蔡亮的《延安火炬》就是艺坛的火炬
“他的《延安火炬》就是我们艺坛的火炬”。当《延安火炬》《贫农的儿子》《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枣园来了秧歌队》《铜墙铁壁》等蔡亮的经典历史画作,经多方协调终于一同出现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时,很多美术家甚为激动,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的这番话,真切道出了蔡亮及其作品在他们心中的价值与艺术史上的地位。 展厅中,一件件红色经典作品光耀着时代,也引领着人们的回忆。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胜利至今还清晰记得蔡亮一些重要作品创作时的情景——1976年,作为学生的他陪靳尚谊到陕北体验生活,专程到群众艺术馆去看望蔡亮,那时候蔡亮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创作。“他把草图拿出来,核心就是画三军会师和战士的拥抱,这在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是构图和形式上的突破。”站在教科书一般的《延安火炬》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很多往事被一 一勾起:“蔡亮先生已离开我们15个年头了,但当油画系老师们一起怀旧溯往,或者老朋友远来相聚之时,我们都会想起他。”许江参加全国重大题材集体创作时,大片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中有一位老班长式的人物,成为全画的一个视点,而这种设计正是源于蔡亮,“他的绘画曾经给予我们某种人生与生命的理解”。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说,“看蔡亮的油画,不仅唤起我们对革命年代的回忆,而且使我们感觉到中国人的智慧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