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的历史?
5、回溯"钢琴300年"
对于费迪南多.玛利亚.德.梅蒂奇宫廷的人们来说,这一新乐器的出现也许算不上是什么革命性的发明。其富于曲线的外形、成排的琴键,与佛罗伦萨皇家教堂及宫廷内拥有的普通的羽管键琴(harpsichord)没有两样。但在其内部却装置有一系列细小的琴锤及水平的琴弦。与羽管键琴以直接的力量瞧击琴弦不同,这种装置允许演奏者通过触键来控制琴捶。这一被梅蒂奇宫廷艺术工匠巴托梅森蔽斗欧.克里斯朵夫称为"有时轻柔,有时响亮的羽管键琴"的乐器,很快它就变成了轻重琴(pianoforte),并最终被定名为钢琴(Piano)。
从此,钢琴便成为了西方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无论是在古典交响协奏曲中、还是爵士乐团中,就连下等的小酒馆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在3月初于美国华盛顿西蒙索尼恩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钢琴300年"展览中,人们得以再次回顾它三个世纪来所走过的光辉的历史。此次展出的实物包括克里斯朵夫亲手制作的真品、利伯雷西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水晶外壳的大钢琴等。应该提到的是,这次展览得到了众多鉴赏家、乐器制作家、富有远见的商人的大力协助。
在2000年来纪念"钢琴300年",似乎与克里斯朵夫于1709年完成第一架钢琴的制作的史实有些出入。但最新的文献研究得出了新的结论。据"钢琴300年"展览的承办人之一,帕特里克.拉克尔介绍:"在佛罗伦萨保存的梅蒂奇家族的文献中,提到了关于一件新乐器被发明的事件,并称'该键盘乐器能够发出或轻或重的声音'。其日期标注为1700年。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早在1700年克里斯朵夫就已经制作出了至少一架这种新式的乐器。"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钢琴一直是皇宫贵族们的奢侈品,由少数音乐家专门为国王和公爵们表演。真正使这一乐器普及开来的关键人物是菲奇奥.克列门蒂,虽然他是一个大家公认的缺乏想象力的演奏者(莫扎特更称其为"机器")。克列门蒂同时也是一名头脑灵活的商人,并利用演出使其不断对这一乐器加以改进。其另一贡献当属1801年《名手之道》的出版,这一曲集在今天仍为学琴者广泛使用。
当人们提及19世纪的大演奏家时,首先会想起弗朗兹.李斯特。这位匈牙利人以其魔幻般的技巧和极具感染力的演奏,将钢琴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钢琴的作用》一书的作者、贝特斯学院的音乐教授,詹姆斯.帕拉基拉斯甚至称:"女人们从它那里得到一种性的满足。"当像斯坦威等大公司开始采用自动化生产技术,生产成本大大地降低,普通人终于也有机会去尝试演奏李斯特的那些技巧辉煌的乐曲了。钢琴便迅速地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产阶级家庭的必备品。正如拉克尔所说:"在电气化时代到来之前,它是家庭休闲、娱乐的中心。年轻女子在其母跟前,向其追求者显示自己的重要场所。"到了1910年,英、美、法、德等此磨国纷纷建立起钢琴的生产流水线,年产量达到了60万台。
虽然在20世纪,乐器家族中涌现出了吉他、萨克斯等后并颤起之秀,但钢琴–这一诞生于梅蒂奇时代巨大、笨重的乐器,仍然受到包括杰瑞.李.莱文斯、约翰.凯奇、赫伯特.汉考克在内的众多现代音乐家的青睐。威廉.玛丽学院的音乐学家马克.塔克尔说"我并不认为莫顿、艾灵顿、蒙克等爵士乐大师,在作为杰出的作曲家的同时又是卓越的钢琴大师,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能够象控制交响乐队那样,将音色、和弦和旋律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是钢琴演奏最奇妙的地方。"拥有从贝多芬奏鸣曲到《枫叶拉格泰姆》这样无数的音乐文献,克里斯朵夫三百年前发明的这个"能发出大声和小声的羽管键琴"永远也不必担心会被当作文物送进历史博物馆中。
钢琴的历史
钢琴外文名为“Piano”,它的全名应叫”Pianoforte“,意为”弱强“。由于这件乐器既能发出弱音,又能发出强音,才有了这样一个极为形象的名字。后来,也许是为了称呼上的方便,人们将表示强音的“forte”略去,只保留表示弱音的“piano”,并沿用至今。
钢琴的前身是拨弦古钢琴,也称作羽管琴键。它与钢琴的内部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在琴体内部装有音板和许多拉紧并列的琴弦。不同的是钢琴的弦槌击弦发音,拨弦古钢琴用羽管制的拨子拨弦发音。此外,还有一种与它们同一血统的键盘乐器—-击弦古钢琴,它同样是一种装有击弦装置的乐器,用铜制的 形槌击弦发音;它的应用范围不如拨弦古钢琴广泛,主要用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演奏。
17世纪到18世纪间,拨弦古钢琴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有着相当显赫的位置,可以说是它的全盛时代。至18世纪初,欧洲大陆音乐迅速发展,音量弱小的拨弦古钢琴已不能满足当时音乐家们的需要,因而逐渐被音量洪大的钢琴所取代。
钢琴的发明者是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一位乐器制作师。1709年,他以拨弦古钢琴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称为具有“强弱音变化的古钢琴”他在钢琴上采用了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代替了过去拨弦古钢琴用动物羽管波动琴弦发音的机械装置。从而使琴声更富有表现力,音响层次更丰富,并能通过手指触键来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在克里斯福里的第一架钢琴出现后的一百年里,拨弦古钢琴仍为人们所应用,但更多地是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拨弦发音就成为当时键盘乐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钢琴的标志与象征。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进一步改革了原来击弦机的结构,他在这部机械中安装了一种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动杠杆,使击弦速度比原来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连续弹奏;音域也增加为4组;可以说这就是现代钢琴的雏形。他的这一发明为以后的钢琴制作事们打开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但遗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并没有得到他的意大利同行们及当时演奏家们的注意,却在异乡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跪求各位大佬告诉我:中外钢琴音乐发展的阶段(4个阶
钢祖代统毫琴乐器在中国的传播
据《元史・列传》中记载,错银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360问答窦在北京拜见明朝皇帝时,进献了一台击弦古钢琴,据清头伯目旧罪众府东笔批乾隆12年(公元17穿景派挥烟剧47年)官修、纪昀校订的《续文献通考》(第110卷)中记载:“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西洋人利玛窦来献其音乐。其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链铁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这台古钢琴一进宫就引起了皇帝的兴趣,便命四名太监向与利创从度连非热富领玛窦同来的西班牙传教士庞迪俄学习弹奏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四名太监学会了一首中文名叫《西琴曲意》的乐曲,并配上赞美之词,令皇帝大悦。这四名太监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古钢琴学生,而旁迪俄则是中国最早的外籍古钢琴教师。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少数的对西方科技文岩上率制往神化感兴趣的皇帝之一,他还聘请了精通音乐的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来宫内为其教授或演奏拨弦古钢琴,还造喜温部造亲身学习过西方音乐理论和古钢琴。据传,他能在古钢琴上弹奏中国古琴曲《普庵咒》,可见具有相当的弹奏技巧甚,至有人还将康熙皇帝学习拨弦古钢琴的情景绘成图画在宫内传阅。清朝中叶,在外国传教士的推广和传播下,使西方钢琴艺术在中国的上层社会中开始流行起来。早期动入婷单三律映屋十益的传教士试图借助钢琴为载体,按粉水开团结断灯积抓希望打开中国音乐艺术之门,然而钢琴这件以采用多声音乐思维为原则的键盘乐器与中国传统以线性思维单音体系的音乐审美观念之间存在着难以契合的矛盾,因此,这种传播在当时只能是没有结果的“单相思”。正是这种初始的传播才缘起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实践活动,并在小范围内启蒙了中国钢琴教育的思维理念。随着清朝末年的孔却深鸦片战争和维新变法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使中国封建思想观念受到了强制改变,振话笑城亲种汽始能推动了当时的教育体制改革,也促使中国钢琴教育真正有了发展契机。钢琴真正在中国取得社会性地位,是在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运动中实现的。“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市前所未有的音乐潮流,以学校为中心,影响扩大到整个社会。钢琴作为理想的伴奏乐器,乘着“学堂乐歌”的翅膀,在古老中国的大地上深深的扎下了根。此后,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许多音乐社团,其中大多有钢琴教学。在这基础上,一些高等院校也开设了更系统、更规范的钢琴课教学。烈流达维笔过执训如“天津中西女中”、“北京西什库音乐专科学校”、“北京艺专音乐科”等等在这些新式教育机构中都设置了钢琴课程。这些成初甲岩述革持问表保教会学校和新式学校都积等首振请甚察取带迅粒酒极开展了钢琴教学活动,它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完全是西方的移植,由此构成了中国钢琴教学的最早经验。这个时期的钢琴教学活动作为一门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获得了重视,并在“学堂乐歌”的音乐教育实践中发挥了作用。这个阶段的钢琴教师主要是由外国传教士担任,而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人和外籍教缩元劳调升文民神另氧师也积极参与了早期的钢琴教学活动,他们把一系列欧美的钢琴基础教程引进了中国,为钢琴乐器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春舞郎朗-DragonSongs
02
中国钢琴人物
早期乐坛上的中国钢琴人物除了在钢琴教育和钢琴文化方面有卓越贡献的萧友梅和杨仲子两位海外留学归来人士外,主要是一些国内艺术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早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或其他院校音乐科、系,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并对后来的钢琴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萧友梅(1884~1940),原藉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1901年留学于日本,先后就学于东京高等待怀胶胶巴济叫找识氢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东京科沉波草五音乐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攻读教育学并学习钢琴、声乐。1910年回国负散香,1912年又去德国留学,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和莱比锡音乐学院,1916年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与杨仲子等人为北京女高师创立音乐体育专修科,任科主任;后音乐体育分科,任音乐科主任。翌年,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讲师,并担任北大音研会导师;1922年经他建议,北大音研会改为音传所,他任教务主任。1923年兼任北京国立艺专音乐系主任。1927年,北大音传所、北京女师大音乐系、北京国立艺专停办,他去京来沪,在蔡元培支持下筹建、创办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先后任教授兼教务主任、代院长;1929年,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专,他任校长直至病逝。萧友梅毕生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从北大音传所、北京女师大、北京国立艺专音乐系直至上海国立音专,倾注了其毕生的精力。除办学外,他还直接参与教学和演出活动(任乐队指挥等),编写教材,发表论文,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其中与钢琴教育有关的理论著作有《风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等。杨仲子(1885~1962),江苏南京人。1901年考入南京江南格致书院,三年后毕业,留学法国,入法国贡德省大学理学院,同时自学音乐理论和钢琴。1910年毕业,获士鲁斯大学理学院化学工程师证书。同年,考入日内瓦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音乐理论。1918年回国,入北京大学,从事艺术教育事业;1920年与萧友梅一起主持北京女高师音乐体育专修科,并先后任北大文理学院、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教授。1932年,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1938年起,在重庆历任国立女师院教授、国立音乐院院长、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杨仲子的钢琴学生很多,并且他在钢琴教育之外还经常自己参加演出。早期中国钢琴乐坛上的活跃人物中还有北京女高师的谢惠如、王世瑜、李耀辉、徐淑琛、吴惠文等;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储振华、汤树人、欧阳爱、李光华、吴伯超、刘怡顺;北京国立艺专的李惠年肖妙珍、岳德秀等;上海国立音专的钢琴专业学生,除前面提到的李翠贞李献敏、丁善德、江定仙之外,还有裘复生、过拉、易开基、萨哈罗华(俄)、邵家光、向隅、杨体烈、何端荣、胡投、巫一舟、何汉心、李惠芳、张隽伟、潘美波、伍芙蓉、吴乐懿、张绿漪等。有些中国早期钢琴家毕业后出国深造,如李翠贞、李献敏、丁善德、萨哈罗华,后来的吴乐懿等;有些毕业后则在国内继续深造;有些后来成为了钢琴演奏家或钢琴教育家,如张隽伟、范继森、杨体烈等;有些则改学理论或作曲,如江定仙、吴伯超等。但在当时,他们的演奏活动都对钢琴教育起了极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No.17渔光曲改编1郎朗-归来电影原声带
03
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
钢琴音乐在欧洲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尽管我国长期存在着钢琴艺术现象,但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钢琴艺术只不过八十几年。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最近几年才有所重视,我们回顾中国当代钢琴音乐,会惊喜地发现,钢琴音乐在中国音乐创作中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甚至突破了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的创作形式,吸纳了民族音乐的创作技法,采用了民间传统的音乐素材,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形态。经过近几十年和几代人的思索和探讨,中国钢琴音乐的断代划分已达成一致的共识,按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成熟程度、创作技法、风格气质特点划分,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时期、成熟时期、繁荣时期。当然,这样划分目的是为了便于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并不排斥起止时间分歧的争论。(一)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赵元任,他于1913年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这首乐曲是一首风格全面西化的钢琴小品,音乐形象鲜明,富有活力,结构严谨,这种带有模仿欧洲传统技法的痕迹,在早期音乐创作中是很有价值的,同时可以看出,中西文化融合在20世纪初就已经很明显了。随后,萧友梅1923年创作的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是篇幅较大、较专业化的钢琴作品,青主的《大江东去》、黄自的《玫瑰三愿》、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等作品以欧洲作曲技术为指导,创作带有民族音调的旋律,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探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教学、教材等重要问题,他们在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方面迈出了最初的步伐,为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成熟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在30年代取得了重要的发展。1934年,贺绿汀创作了带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首标题性的再现三步曲式结构,采用欧洲对比复调技术与我国民间支声复调因素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描写了中国30年代的农村风光,音调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被公认为是中国钢琴音乐成熟时期的起点,对其后中国钢琴音乐和其他多声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这段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得到空前发展,作曲家的创作技法也从单纯模仿新古典主义、印象派等技法中去寻求一种适合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新技法,代表作品还可见瞿维的《花鼓》、赵志诚的《牧童之乐》、丁善德的《春之旅》、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江定仙的《摇篮曲》、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陆华柏的《浔阳古调》、《农作舞变奏曲》、旅居日本的江文也创作了《十六首断章小品》和《五首素描》等。其中《花鼓》是40年代描写人民新生活的钢琴音乐代表作,乐曲结构严谨,曲调流畅,生活气息浓厚,民间音乐风格鲜明;《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迄今为止见诸资料中我国最早的无调性现代钢琴曲;《十六首断章小品》和《五首素描》曾在威尼斯第四届国际作曲家比赛中获奖,这是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三)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也使得钢琴音乐创作有了根植的土地,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音乐方针指导下,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特点成为广大作曲家和钢琴家探索的方向,一批青年作曲家、演奏家迅速成长起来,老一辈作曲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作热情,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几年里,创作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作品:如马思聪的《三首舞曲》、江文也的《渔夫舷歌》、陈培勋创作了《卖杂货》和《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杜鸣心的《练习曲》、汪立三的《蓝花花》、《小奏鸣曲》,王建中的《云南民歌五首》、《变奏曲》,朱工一的《序曲三首》,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黎英海的《民歌小曲五十首》,蒋祖馨的《庙会》,石夫创作的《塔吉克舞曲》等等,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大都引用现成的民间曲调,配以简易的织体、多变的节奏型,用对位法、对比法和模仿式复调二声部写作手法改变而成,赋予传统民歌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基本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