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中国绘画有那些重

20世纪的中国绘画表现出新旧交替、中线西混融、变化过渡的特色,表现出错综复杂的新格局。和中国古代绘画相比,20世纪绘画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其一,绘画门类360问答更加齐全,除原有的传统中国画、年画、壁画等品类外,产生了油画、版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等新画种;其二,中国画趣味高雅的写意、象征、表现和抽象手法,从世纪之初开始,逐渐向较为大众化的写实过渡;其三,强调吸收外国文化艺术。清末兴起改造中国画的思潮,从广东岭南画派开饭积顺抗势甲始到后来的徐悲鸿学派,都是明显的表现;其四,大量美术留学生去日本和法国等良混翻西方国家留学,学成归国后成为吸田假美术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和职业画家,这从整体上奠定致航钢了中国油画发展的根基。新中国成立后,油画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油画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五,新的艺术运动伴随约品突着社会革命浪潮而起伏,艺术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绘画强调为政治为人生服务。辛亥革命前后的漫画、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解放区的版画、建国后的连环画、宣传画等,都可做为这一倾向的突出代表。

从编年史的意义上,通常把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分为五个阶段:190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为第一阶段;从辛亥革命到30年代前期为第二阶段;30年代后期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为第四肥直立阶段;1989年以后为第五阶段。

中国绘画到了清末,以北京为中心的四王画派走向衰落。与此同时,上海的海派开始兴起。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的发展志牛继守压青弦官草际使上海形成了新的绘画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的画家,形成了“海派”画家群体。海派善于把诗、书思燃敌点千跳向、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又从古代金石艺术吸取养分,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的大写意水墨画技巧和强烈的色彩相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费超州范新格局。海派主要画家有前期的张熊、朱熊、任熊,人称“三熊”。任熊、任熏和任颐又合称“海上三任”。晚期以吴昌硕为主要代表。另外,未定居英火校创境没上海的画家赵之谦和虚谷也被视为海派名家。

什么叫象征主义绘画思想家

吴昌硕作为海派晚期的主要代表,活跃于20世纪初,他的绘画艺术深刻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吴昌英女袁协能千额易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苦铁等。浙江吉安人。吴昌硕一生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均很深。绘画上擅大写意花卉,其用墨浓淡干湿,各相其宜,色彩吸取民间绘试斯怕房成组费画用色的特点。善用强烈鲜艳的重望训调乐养含色,大胆使用西洋红,色调浓艳,对比强烈。他发展了青藤、雪个、石涛、扬州八怪以来的大写意画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雅俗共赏”品格。他的作品极多,《荔子》、《荷花》、《寿桃》、《墨竹》、《雁来红》等,都是其匠心独运的杰作。

清末上海“海派”是中国最有生命力的画派。和当时北京按四王一路画风发展的京派相比,海派适应商人和大众的需要,逐渐走向雅俗共赏一格。京派有一个正统的观念,按四王一路画风绘画,主张摹古,追求写意、象征的高雅趣味,否则就被称为“野狐禅”。它与北京的宫廷绘画关系密切。但不论京派和海派,实际上都是传统绘画,上海“海派”只是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

辛亥革命后,由于西方绘画的引入,传统绘画改名为中国画,主要是为了区别于西洋画。尽管中国画这一名字最早出现于明朝,但实际上真正流行并被接受是在20世纪。20世纪美术领潮人主要是去西方留过学的画家。伴随着一次次的革命运动,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由世纪之交开始兴起了改造中国画的革新运动。广东岭南画派率先打出改造中国画的旗帜,主张“调和古今,折中中西”。

广东地处五岭之南,清末有居巢、居廉兄弟二人在绘画上富有新意,成就突出,影响了曾以他们为师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二高一陈”都曾留学日本,研究东洋绘画,归国后,倡导改革中国绘画,力求在传统绘画上吸收西洋技法,效仿日本走过的道路。辛亥革命后,他们在绘画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画派,被称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领袖人物是高剑父。高剑父(1879-1951)名仑,号爵廷,广东番禺园冈乡人。少年时在居廉门下学习绘画、1905年,东渡日本,以卖画为生,后进“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研究东洋绘画,从而萌发改革中国画的思想。他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逝世后,高剑父不满于国民党军阀的黑暗统治,不问政治,在广州设“春睡画院”,致力于艺术教学,并担任中山大学艺术系国画教授。

近代以来形成的岭南画派,是第一个提出中国画改革的画派,他们培养了大批的学生,第一代学生有黄少强、方人定、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等。第二代学生杨之光等人已与徐悲鸿所倡导的绘画合流,但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岭南画派的传统。

沿着近代海派画家和岭南画派指示的两条道路,20世纪中国画逐渐形成两大类型:传统型和融合型。

传统型是指活跃在北京地区的京派画家和上海江浙等地的画家。其中造就了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这样的大师级画家。他们反对摹古泥古,力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艺术个性,将传统绘画推向高峰。

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从民间雕花艺匠成为中国画大师,历经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他熔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画、印的修养于一炉,“雅俗共赏”是其绘画的突出标志。黄宾虹是浙江金华人,现代山水画的巨匠,他将深厚的传统修养、学识与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化作浑厚华滋的笔墨风彩,浓重的积墨创造了这个时代的最高艺术美之一。潘天寿是浙江宁海县人,他在花鸟画方面作出了杰出的成就。他融南北宗于一体,突破明清以来花鸟画清丽柔美的风范,创造了雄劲奇险的风格。傅抱石、溥心畲、于非阉、贺天健、吴湖帆、李苦禅、黄君璧,也都以各自不同的风貌丰富了传统型绘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融合型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除岭南画派“二高一陈”外,刘奎龄、刘海粟、徐悲鸿、蒋兆和、朱屺瞻、丁衍庸、李可染等,也是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的代表。影响最大的当推徐悲鸿学派。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县人,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而步入中国画坛。1919年3月起留学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精于古典画风的达仰,1927年回国。回国后致力于美术教育,倡导写实主义美术,积极参加革新中国画的运动。他将欧洲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结合在一起,将维妙维肖的造型和忧国忧民、密切关注现代生活的艺术思想引入中国画创作,融形似与墨趣于一体。以徐悲鸿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主张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画家群体,成为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写实绘画的主干。

值得注目的融合型画家还有林风眠、陈之佛、张大千等。其中以林风眠最为突出。林风眠1900年11月生于广东省梅县,自幼学习绘画。1919年去法国留学,先后入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25年回国。他以调和中西、创造新的绘画艺术为毕生奋斗目标。他继承传统绘画重视意境的特色,汲取民间美术刚健有力的素质,又引入西方近现代绘画强调感性直觉与形式创造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伴随着改革中国画的思潮,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民主革命运动和启蒙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20世纪的中国画家们提出了“民众的艺术”的口号。中国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与此相应,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20年代开始,不时有一些画家走向街头,借鉴西方造型方法,描绘城乡劳动者的生活,其中突出的有赵望云、黄少强、蒋兆和等。赵望云的《贫与病》、《拓荒者》,蒋兆和的《流民图》等,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 的定义是什么?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厅配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是19世纪末在扮销指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印象主义
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然是有势力的官方学院派。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成规,由于自己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19世纪后后半期形成于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绘画运动,包括1867~1886年期间一批持有相近的观点和采用相近技巧的画家的活动。这些画家个性十分鲜明,非常讲究实际,没有确定的共同遵守的具体原则。但印象主义最明显的特点则是,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主要是表现纯粹光的关系。
在广义上,印象主义一词有时也用于19世纪后期的其他艺术(通常指音乐,但有时也指文学),它们所采用的技巧和达到的效果同印象主义绘画相似。主要的印象主义画家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瓦、西斯莱(Alfred Sisley)、窦加(Edgar Degas)、摩里索(Berthe Morisot)、吉约曼(Armand Guillaumin)和巴齐耶(Frederic Bazille),他们一起斗埋工作,相互影响,并一起独立展出作品,只有继续谋求官方赞许的马奈例外。这些画家在其早期的创作生涯中,就对统治欧洲艺术达200年之久的种种清规戒律表示不满。

1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