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介绍

毕加索(1881一1973)出生在西班牙,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青年时期受过学院的写实训练,受到各种思潮如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影响。他还在巴塞罗那广泛接触社会下层,在一群失意潦倒而又极富于思考的人们中,得到生活和艺术的启迪。1900年他第一次来到巴黎,受到革新艺术浪潮的感染。在他内心世界处于苦闷和忧郁的时期,曾先后用蓝色和粉红色色调描绘贫困的残疾人、病患者、老人、孤独者、演员、江湖艺人、丑角等,被称为“蓝色时期”(1900—1903)和“粉红色时期”(1如3一1905)。1904年,毕加索在巴黎定居,住在杂居着三教九流的蒙马特尔区,和巴黎新艺术思潮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07年,他在非洲黑人雕刻和古代伊比利亚人艺术的启发下,尝试把塞尚已经开始的对几何形结构美的追求推向极致,创作了颇有争议的、被认为是立体主义开端的<亚威农少女>。在此之后一两年,他的立体主义方法更趋成熟。<弹曼陀铃的少女>(1910)、<卡恩弗勒像>(1910)被认为是他分析立体主义的代表作。1912—1914年,毕加索从事综合立体主义的创作。1915年,毕加索的画风转向新古典主义,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磅的气氛。毕加索20年代受超现实主义思潮影响的作品有<三个舞蹈的人>(1925)等。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法西斯的斗争。他创作连续性的版画<佛朗哥的梦幻与宣言>,表示对独裁政权的痛恨与谴责。他以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为题材绘制了大型壁画<格尔尼卡>(349.3×776.6厘米),抗议反动势力洗劫无辜平民的罪行,表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这幅用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的画面,给人以深沉的艺术震撼力。50年代初,毕加索积极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他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他还以朝鲜战争为题材创作了<朝鲜的屠杀>、<战争>与<和平>等作品。50年代,他根据普桑、大卫、德拉克洛瓦等人作品的构图,重新加以发挥进行创作,在在版画、书籍插图和陶艺方面,有出色的创造。

1940年,德国法西斯攻占了巴黎。毕加索的邻居米什老人的孙子�被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扔到了楼下,惨死街头,匪徒还用刺刀把他养的鸽子挑死。

《和平鸽》

象征主义毕加索

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

这幅《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红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也注意了几何学的基本形,画中的手是写实的,而脸却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1902年来巴黎定居的美国女作家。她以实验式表现手法,曾给年轻的先锋派文学家们以巨大影响。她和现代派的艺术家们交往频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现代美术史著作中出现。她不但与比自己小七岁的毕加索相处得很好,而且与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创造新型艺术的画家十分亲密,经常在这些画家最困难得时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奥不断收藏他们那些富有争议得作品,以示在经济上支持穷画家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新艺术的创造。斯坦因曾为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儿,最后还是在没有模特儿地情况下,毕加索独自润色此画。朋友们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惊,都指责所画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毕加索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这幅画。数十年过后,评论界一致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

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他在这一时期,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加上好友卡萨赫马斯因失恋而自杀的影响,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画面中,右侧的妇女停下沉重的脚步,默默无言,双眼直盯着对面的两个依偎着的年轻人。在这位妇女的视线里究竟隐藏了什么?这眼光也许在说,怀中的婴儿即使在绝望中也得继续那无法逃避的人生。画面左侧,男女两人依偎在一起。那位男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毕加索自己,但到作品完成时却变成了好友卡萨赫马斯的形象了。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投生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自杀身亡。因此,这幅画里,还包含了毕加索对青年好友的痛苦回忆。

《阿维尼翁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这幅画对艺术界的冲击相当大,展出时,蒙马特的艺术家们都以为他发疯了。马蒂斯说那是一种“煽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杀”。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这位受到塞尚影响的画家也甚为惊讶,然而他知道另一种艺术的形式已经诞生了。 这种新创造的造型原理,成为立体派及以后的现代绘画所追求的对象。《阿维尼翁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 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急急急!!!为什么说毕加索一生都在创新?

因为毕加索不甘于墨守成规,一生分很多时期
1900年至1903年蓝色时期
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来自巴黎之间。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唱先真取掉钟式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房东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360问答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原持蒸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红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其殖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前愉快,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妇女。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黑人时期)
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然而,整个构背容旧乱输民修非风红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
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黄色;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综合立思眼开损体主义
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蛋煤浓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展县站关府五久攻越语演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时期
毕加索居于意大利,刚为迪亚希列夫执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剧《丝花渐动操头游行》设计背景与服装,其时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与科赫洛娃结婚,婚后诞下一子。这段较安逸生活正值毕加索创作生涯的新古典时期,1921年与输硫又望续确盟里标1926年他继续制作立体主义作品,1923年的作品却走现实主义路线。
1925年至1932年,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间,牛首人对应称径米条顺犯迫读身怪作品出现。1927年他邂逅属硫果缩注百走基死哥了极年轻的玛丽·泰蕾兹·瓦尔特,她成为他的模特儿,且为他诞下女儿马姬。此时,毕加索并没有与妻子离婚,却又与一名热情女画家兼摄影师多娜·马尔同居,他为马尔绘过几张画感赵作代语使重四百让打。他们的关系维持秋林为去了差不多十年。在倒氢第般云细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毕加索创作了大型制作《格尔尼卡》,其间做了许多筹备制作工作。
1943年,他结识了法兰丝娃·季洛,与她在昂蒂布的米迪同居。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绘画了一系列的静物画,并创作陶瓷。他的儿子克洛德于1947年出生,1949年再诞下女儿帕洛玛。他的作品中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1944年绘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为了法国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继续绘画静物、风景、肖像……1950年,库尔贝的《塞纳河边的女人》启动了他的围绕名家大师作品的变奏创作。
1954年,法兰丝娃·季洛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在瓦洛里斯结识了贾桂琳·罗克,之后便与这女人共度余年。1959年之前他们居于康城,他在康城为德拉克群音识构一受鲁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与贝拉斯克斯的《宫女》埋头作画,同时继续《画调坚练积持阻跳批何送室》的后续工作。他先搬到乐检片促穿沃韦纳盖斯,然后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绍今激转包·米城堡定居,继续他的变奏系列创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仅在这13年内,在目录中记载的作品已超过千件,种类分别有版画、素描和油画等。毕加索于1973年逝世,终年92岁。
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作到了。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结果是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皆能。”

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