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联系与区别
洛可可为法语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 caille(贝壳工艺)。 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巴罗克艺术尽管有呆板的礼仪,有形式上的骄矜和夸张,但它毕竟是一个阳刚的时期。而紧随其后的时期,即洛可可艺术,是大约自路易十四 1715年逝世时开始的,则显得更为讲究,更为矫饰,更为呆板,因而也更为柔弱。可以认为,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是18世纪初欧洲瓷器使用的普及。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被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它日益排挤了巴罗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图202)。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做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请推荐中西方艺术设计史方面的书籍
《艺术设计史》
《艺术设计史》以科学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艺术设计史发展的规律。
《艺术设计史》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使读者在艺术设计史的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
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设计审美能力。
《艺术设计史》主要面向大专院校学生和广大青年读者。
作为大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教材或参考书籍,同时也可供研究生从事艺术设计研究之用。
从《艺术设计史》大量的文献和图片资料中,我们能够体会世界各国艺术设计的伟大创造和光辉成就,感受到世界各国各历史时期艺术设计的特色和民族风格,从世界设计文化中借鉴其卓越的设计意匠和方法。
编者在编写《艺术设计史》时,既注重工业大革命后产生的近现代设计史内容,同时又融合一部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史的内容,全方位介绍世界艺术设计发展的历程。
编辑推荐《艺术设计史》以科学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艺术设计史发展的规律。
《艺术设计史》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使读者在艺术设计史的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
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设计审美能力。
《艺术设计史》主要面向大专院校学生和广大青年读者。
作为大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教材或参考书籍,同时也可供研究生从事艺术设计研究之用。
目录第一章 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艺术设计第三章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设计第四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各国的设计运动第五章 意大利艺术设计发展第六章 英国艺术设计第七章 法国艺术设计第八章 德国艺术设计第九章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艺术设计第十章 美国的艺术设计第十一章 日本的艺术设计第十二章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
本书通过大量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展现16世纪、尤其是19世纪至今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培帆圆史轨迹。
其中,挫折与失败发人深省,成功与辉煌催人奋进。
本书为中国设计家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对关注中国现代艺术的读者也是一部资料丰富、具有教益和启迪作用的著作。
绪论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 16—19世纪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工艺
第二章 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
第三章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艺术设配塌计
第四章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艺术设计
第五章 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艺术设计
第六章 20世纪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第七章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
中外艺术设计史
本书可作为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史学研究者参考,还可供艺术设计爱好者使用。
目录
第一章轿喊 艺术设计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作为人类基本活动的造物
第二节 生产力的发展与设计的进化
第三节 产业革命前夕的艺术设计
第二章 现代艺术设计的起源
第一节 近代产业社会的到来和现代艺术设计的萌芽
第二节 伦敦博览会
第三节 产业主义和工艺的理想
第三章 20世纪艺术设计原理的确立
第一节 包豪斯的精神
第二节 包豪斯的功能主义
第三节 包豪斯的造型艺术教育
第四节 包豪斯的影响
第五节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早期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四章 工业化社会的艺术设计
第一节 20世纪美国艺术设计的确立
第二节 战后艺术设计在各国的展开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设计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背景及形成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工业设计
第三节 现代主义之后的其他设计风格
第四节 其他领域的后现代主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