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8讲 新古典学派与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新古典学派的出现 1.新古典学派的思想渊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17C后期—19C初期) 斯密、李嘉图、马尔萨360问答斯等 主要思想 反对普遍的国家干预主义,主张自由经济 国家在与社会福利相关的经济事务方面进行有 限的干预,称为“政治经济” 第一节 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 2.新古典学派产出的标志 “剑桥学派”(19C末20C初期) 马歇尔、庇古等 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 发展 以效用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推崇个人自由为经济福利观 第一节 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块候盾城风良为持伤想 二、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的要点 1.反对国家福利 对自由的信仰 福利制度设计应保护人们获得机会的最大自由 反对家长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对社会道德的侵害:个人 行为自主与责任心受到负面影响 二、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的要点 1.反对国家福利 主张建立和发展私人保险制度 反对“制度性”的国家福利,提倡社会保险 私有化。 建立公私并存的社会保障体制,促使两者竞争, 使民众获得更牛失心好的福利保障。 二、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的要点 群止风误肉操凯京卷虽消2.社会福利的基本理念 从个人效用来界定社会福利 国家最低限度地干预社会福利 福利的提供形式应满足个人福利支配的自由。 福利应该以现金的形式给付,而非通过直接的 实物或服务来分配,福利的形式应允许四血简今态频封准限满停领取人 将其用于他们所希望的任何用途上。 二、新古典学派社会福利思想的光此威的要点 2.社会福利的基本理念 区分了社会福利原则和社会保险原则:人道 属段比烧克钱帝性和市场属性 3.社会保障与道德危机 社会保障导致社会依赖,鼓励懒惰等坏风气 社会保障分配的正义危机 二、新古典学派航统工研社会福利思想的要点 3.社会保障与道德危机 解决社会保障弊端的方法 惩罚性、丑化性的社会救济 资历审查式的社会保障 鼓励民间和私人保障形式的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含义
第一,它扬弃了新古典规模经济的概念,而用专业化经济来表征生产条件。
第二,它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则是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绝然两分。
第三,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初次接触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恐怕难以理解这种新的分析框架之于经济学的含义,从而也就难以切身感受其魅力。让我们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新的分析框架?答案很简单,新古典分析框架的一些缺陷限制了经济学的发展。如果我们空泛地讨论新古典分析框架的缺陷,恐怕难以令人信服。现在,我们以新古典框架下的迪克特-斯蒂格利茨(Dixitand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rugman,1979)以及福济塔-克鲁格曼(FujitaandKrugman,1995)等人的模型为例,看看新古典分析框架究竟缺陷何在,以及新兴古典分析框架又如何克服这些缺陷。
特征
新兴古典经济学有一个非常大气的分析框架,此框架能将现代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尽收囊中,从而整合成一个新的经济学主流学派。同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兴古典分析框架有如下特征。
作用
大家公认,迪克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人的理论对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他们的模型改变了过去增长模型中关于规模报酬递减或总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使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大大提高。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规模经济在1970年代以后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困境
尽管如此,他们的理论却面临如下困境。 第一,他们关于经济增长等现象“当且仅当”厂商平均规模扩大时才能发生的预见与现实不符。 在他们看来,厂商规模之所以扩大,是因为存在无止境的规模经济,而厂商规模决不可能变小,因为这意味着规模不经济。但是,OECD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以及中国的经验证据(参见张永生,2000:《厂商规模无关论:理论与经验证据》)却显示,厂商平均规模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总体呈倒U型变化趋势。无疑,递增报酬现象是经济增长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情节,但正如阿伦·杨格在他著名论文(1928)中指出,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是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是对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一个错误描述。 第二,在他们的模型中,企业只是一个“黑箱”,企业为什么出现以及企业制度本身的经济含义则不能被解释,对现代商业社会中种种有趣的“新发展现象”,如企业规模变小、生产外包、合约出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特许连锁经营、贴牌(OEM)生产、电子商务等等,则更是无从解释。他们的框架无法将企业制度内生,如果要内生企业制度,则他们所有的结论都会随之改变;而如果没有先天就存在的企业,他们模型中所有的故事又都不会发生。 第三,交易费用在他们模型中没有实质性的含义,企业规模扩大等现象皆不存在交易成本。而经济学之所以在1970年代后解释力有了质的提高,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将交易费用引入经济分析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修正问题
那么,能不能在不改变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这些理论进行修正,从而走出上述困境?琼斯、达斯格普特等人和国家研究委员会(参见C。Jones,1995a,b,1996;Dasgupta,1995;NationalResearchCouncil,1986)的做法或许对我们有一些启发。他们在发现否定R&D等新内生增长模型的经验证据后,提出了在原有框架内进行改进的方案。琼斯(C。Jones,1995),杨(AlwynYoung,1998)和西格斯托姆(Segerstrom,1998)建议了几种方法来避免R&D模型中的第V类(研究与开发投入)规模效应。但是,琼斯自己也承认,“这种改进后的模型也是不完善的,因为它又产生了人口(第I类)规模效应”。而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中如果缺少了规模效应,则内生增长就不会再出现。这些经验研究表明,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背后的驱动机制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Jones,1995a,pp。508-509)。新古典增长理论将递增报酬归于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的来源对它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如果仔细读过斯密的《国富论》、杨格1928年发表在TheEconomicJournal上的“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以及斯蒂格勒1951年发表的“市场容量限制分工”等经典文献,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斯密-杨格定理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定理。经济增长中的递增报酬并非来源于规模经济,而是来自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专业化经济是一个比规模经济恰当得多的概念。迪克特和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人模型的缺陷在于分析框架,只有在分析框架上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其局限。不幸地是,规模经济的概念由于更接近人们的直观,而且符合人们力图改造世界的决心,以致于误导了很多经济学家。如果用专业化经济替代规模经济,我们就不需再求助漏洞百出的规模经济概念来产生递增报酬。
理论实践结合
可见,以斯密分工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思想更能解释我们周围的经济现实。但是,仅有分工理论还不够,斯密的分工理论中没有企业理论。如果我们不幸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之中,那如何才能演进到一个以企业制度为特征的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呢?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科斯就出现了。他说,分工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市场的功能就是组织分工;对风险的厌恶也不足以产生企业,因为保险市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省交易费用。张五常(1983)则进一步指出,企业的出现是因为劳动力交易费用低于产品交易费用的结果。但是,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中却没有直接的经济增长含义。而贯通斯密、杨格、科斯和张五常等人理论的,则正是杨小凯等人。他们将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个人自利决策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在模型中引入交易费用,同时内生出企业制度、经济增长、递增报酬、厂商规模等现象,从而彻底克服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上述缺陷。他们的模型将企业制度在分工中内生,在企业理论中直接注入了经济增长的含义。这样,一个新的理论通途就开辟出来了。
在宏观经济学中新古典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以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价格机制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从而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总之,它们十分强调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认为经济发展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实现均衡发展。
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有三个基郑拆本观点:
一是主张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
二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
三是主张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喊宏枣自由化。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集中于对经济周期问题的分析。在这方面,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又分为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如果政府改变总需求的政策是被公众预期到的,那么总供给曲线就随总需求曲线的提高而提高,从而抵消总需求对产出的影响。因此,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只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实际产出。如果货币供给冲击是没有预测到的,在人们对价格预期既定的条件下,来自于货币增加导致的总需求增加可以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之所以人们对价格总水平的预期不能随时调整,原因是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完备。因此,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根据这一分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政府的政策一般来说是无效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实际因素的变动解释经济波动。该理论认为,货币数量是适应产量的变化而调整的,产量的变化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从而引起经济波动。导致实际产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生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开发、气候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变动等。关于经济政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政府的支持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尽管该理论也承认政府政策对产出和就业会产生影响,但由于经济当事人理性预期的作用,这种影响的效果也难以界定。因此绝蠢,该理论主张借鉴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