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史的重點
外國文學史
一、名詞解釋:
1 威塞克斯小說:
是指19世紀末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和詩人哈代創作的一系列以英國西南部威塞克斯廣大農村地區爲背景的小說。投合全部作品分爲三大類,“羅曼史和幻想”、“愛情陰謀小說”、“性格和環境小說”。這些小說反映了人與社會、性格與環境的對立,特别是通過對愛情、婚姻等問題的劃衆麽揚周紀川輸稱重酸描寫,表現了個人與社會落呀檢解百裏密的悲劇性沖突。所以又被稱爲“性格和環境小說”。代表作:《無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絲》。
2 複調小說:
(1)複調小說是前豐談奏和世軍花教蘇聯學者巴赫金創設的概念。"複調"也叫"多聲部",本爲音樂術語。巴赫金借用這一術語來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詩學特征,以區别于"那種基本上屬于獨白型(單旋律)的已經定型的歐洲小說模式"。
(2)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複調小說的首創者,他小說的基本特點是有着衆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由具有充分價值的不古同聲音組成真正的複調,他的作品裏,不是衆多性格和命運構成一個統一的客觀世界,在作者統一的意識支配下層層展開;這裏恰是衆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識連同它們各自的世界,來自結合在某個統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間不發生融合。他作品裏出現的主人公對自己、對世界的議論,同一般的作者議論,具有同樣的分量和價值。
3 切維危地憲減親團措堅軸唯美主義:唯美主義是19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孩身資産階級文藝思潮。它主張“爲藝術而藝術”,強調超現實360問答的純粹美,片面追求藝術技巧和形式美。它颠倒藝術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認爲,不是藝術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它否定文藝的道德意義及社會教育作用。但唯美主義在藝術上開拓了各種選調衡萬斤總豐美的領域,擴大了藝術表現的範圍和能力。唯美主義的倡導者是法國浪漫主義詩人戈蒂耶,代表作家有英國的王爾德等,而在理論上把唯美主義系統化的則是英國作家和文藝理論家佩特。
4象征主義:(1)象征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誰承蘭聽測迅村困懷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征主義流行于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征主義應運而生,20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征主乎證甲煙義達到高潮。(2)象征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征:創造**的“美”;表現内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征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3)代表作家:瓦萊裏、裏爾克、龐德、葉芝和艾略特。
5表現主義:表現主義打望停酸處現露便是一種反傳統的現代主義流派,望經己語圖劃飯業管型它在繪畫、文學、音樂、電影等藝術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現。其特征表現爲:(1)在思想上不滿社會現狀,要求改革,區其齊邊吧端權架企木圓要求“革命“。(2)在創作上不滿足于對客觀事物的摹寫,要求父注劇厚麽表現事物的内在實質:要求突破山算續對人的行爲和人所處的跳器氫狀環境的描繪,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質。(3)在具體表現手法上,強調主觀想象,強調對世界的虛拟和變形的誇張與抽象,強調幻象在文學想象力中的作用。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奧地利的卡夫卡;戲劇的代表:美國的奧尼爾
6 自然主義文學:
19世紀後期流行的,産生于批判現實主義之中的一個文學思潮和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1)再現自然,就是真實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寫日常生活。(2)強調客觀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價值評判,而是解剖家。(3)突出的科學性。認爲人的性格、欲望、行爲都受制于生物規律,尤其是遺傳規律。(4)求描寫達到一種科學性的精确,認爲創作就是一種實驗的過程。
法國的莫泊桑等人集體發表的《梅塘之夜》是自然主義文學的宣言書。
左拉的《泰萊絲·拉甘》是第一部自然主義小說。《盧貢—馬卡爾家族》是左拉自然主義大型系列小說
7 家族人物世系:
左拉系列小說的總題名,包括20部小說。他用家族世系把各部小說連成一體,在文學史上開創了家族小說的先河。主要内容反映19世紀後半期法國第二帝國的曆史,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同情勞動人民。代表作是《萌芽》。
8心靈辯證法:這是車爾雪夫斯基對托爾斯泰創作中心理描寫方式的一個概括,認爲托爾斯泰“最感興趣的是心理過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規律,用特定的術語來說,就是心靈的辯證法”。即是說,托爾斯泰注重于人物心理過程的描寫,使之既符合人物性格的邏輯,又符合現實生活的邏輯,既關注其心理發展的每一階段的真實性,又注重與其他階段的邏輯聯系,從而使得整個作品本身實際上也成了一部人物性格和心靈發展史。
二、簡答
1《徳伯家的苔絲》中的悲觀主義和宿命色彩。
《德伯家的苔絲》通過對純潔善良的苔絲備受磨難而終于毀滅的悲劇,渲染了一種悲觀主義的命運觀念。首先,他把苔絲的悲劇上升到全人類的高度,認爲人類無法擺脫那種痛苦神秘、不可解釋的命運。其次,哈代的命運觀念是建立在異教的背景之上的。他筆下的那種宿命的力量不是來自于上帝,而是來自一種彌漫宇宙的意志。苔絲的悲慘命 運替西方悲劇的命運特征作了一個直接的概括性陳述:苔絲在命運的淫威下,因純 潔天真而被騙去了處女的貞操,成了一個堕落的女人;又因爲善良、誠懇而與近在眼前 的新婚幸福失之交臂,成了一個被遺棄的怨婦;更因爲執着于人生的真性情而舉起了複 仇的利刃,終于成了一個殺人犯,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一切悲劇性遭遇全由于 無情命運所精心謀劃和設計。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過命運的巨網毫無憐憫地将人倫道 德意義上的好人、善良人籠罩于進退維谷的苦難陷阱,這種類似古希臘悲劇的命運觀充分揭示了人對命運的無能爲力。那種殘暴而神秘的力量主宰着人們的命運,巧妙地編織着羅網,惡意地捉弄着人們。“正像頑童捉到飛蟲一樣,爲了戲弄而把我們殺死。”
2 分析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精神上的“複活”。
托爾斯泰的《複活》描寫的是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聶赫留道夫和瑪絲洛娃精神複活的過程。他們倆人都曾經曆過堕落爲“獸性的人”的過程,所以作品展現的就是他們如何從“獸性的人”複活而爲“精神的人”的過程。他們堕落的原因不同,前者是因爲本階級的生活方式的影響,後者則是由于黑暗的社會環境逼迫所緻。所以聶赫留道夫的複活開始于他的自我忏悔,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這複活轉變是逐步完成的,通過對于自身罪孽的意識,達到了對于整個貴族社會的揭露與批判;瑪絲洛娃的複活根源于她對于黑暗社會的仇恨,開始于對聶赫留道夫的忏悔的感動,并且也從自身的不幸遭遇中,理解到這是整個貴族階級對于廣大下層人民所犯下的普遍的罪惡。聶赫留道夫轉變後雖然要與本階級決裂,但并沒有投向人民,而是皈依了宗教,這反映了作家的“托爾斯泰主義”的局限性,瑪絲洛娃最後則回到了人民中間,并跟着革命者走了,這表明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巨大力量。
3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雙重人格形象。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雙重人格形象主要指作品《雙重人格》裏的高略德金,這部作品寫的是生活在十九世紀彼得堡的一個小公務員,社會地位低下,生活毫無保障。卻一心想跻身上流社會而不得的故事。陀斯妥耶夫斯基通過主人公高略德金形象第一次提出了雙重人格的主題–一個貫穿全部創作的主題。
作品突出表現了人格分裂的主人公高略德金的三種強烈的心理感受:一、恐懼心理。高略德金地位卑微,生性懦弱,在加上痛苦的失業經曆,使他惟恐回到自己的過去,隐憂籠罩着他,壓倒了他正常思維。二、孤獨心理。高略德金的精神世界雖然貧乏,但他也渴望理解和友愛,甚至幻想與幻覺中出現的同貌人結成至交,然而不管是在現實世界還是幻覺世界,他的願望都成了泡影。三、矛盾心理。高略德金生性脆弱,出事猶豫,再上司面前惶恐不安,想要改變自己"抹布般"的處境實在無望。而幻覺中的同貌人小高略德金果斷油滑,在官場上八面玲珑,成爲上司的寵兒。同貌人是一個極端個人主義者,他可以不顧一切道德準則爲所欲爲。同貌人的形象把高略德金性格的另一面–對"幸運者"垂涎三尺,對他們的所作所爲極爲羨慕–纖毫畢現的表現出來,他是高略德金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幻想的形象化。兩種尖銳對立的心理狀态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必然導緻激烈的矛盾沖突,但這種矛盾又是不可克服的。因此他決不能變成小高略德金那樣的人,他的幻想終于破滅,他找不到處路,病态的靈魂搏鬥的結局隻能是徹底的絕望。
5 簡愛的女權主義意識。
(1)貌不出衆的簡愛憑人格氣質赢得愛情、維護自我尊嚴,實現個人價值,面對英格拉姆小姐(财産、地位、美貌)的挑戰,簡反倒持居高臨下、悲天憫人的态度。
(2)與羅切斯特交往不卑不亢,不肯屈就。
(3)在羅切斯特宣布要“結婚”時,簡終于爆發,發出了平等的呼聲。
(4)兩萬鎊遺産的特殊意義:女人救男人
簡·愛追求女性的平等、其中蘊含的女權主義意識,具有超越時代的審美價值。
6 果戈裏小說的藝術特色。
果戈裏繼承和發展了普希金創作的優秀傳統,并開拓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個新領域。其小說創作特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生活真實的典型性。果戈裏的全部創作,從早期的《狄康卡近鄉夜話》到晚期的《死靈魂》,都給人一種題材真實、結構嚴謹、描寫自然、形象逼真之感。
2)諷刺手法的普遍運用,果戈裏的諷刺不是單純的諷刺,而是諷刺中有幽默,由幽默發展到諷刺,即所謂的含淚的諷刺。
3)語言的個性化,果戈裏善于運用豐富多彩的重要語言來描寫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形象,使他們的性格千差萬别,獨具一格。
7 爲什麽說桑提亞哥是“硬漢子”形象的集大成者。
桑提亞哥是一個“硬漢子”性格的化身,是作家自30年代以來塑造的一系列“硬漢子”性格的深化與發展。在他身上,具有超越的人格力量,是一個精神上的強者。
(1)桑提亞哥體現出一般“硬漢子”形象共有的勇敢、頑強、永不屈服、敢于向命運抗争,向失敗和死亡進行挑戰的精神,他在與大自然,與社會作鬥争過程中,雖然一次次失敗,但他的不甘失敗精神卻是永遠也打不垮的。應該說,這種不甘失敗的精神是人走向勝利的精神,是人類不甘失敗精神的頌曲。
(2)桑提亞哥已經不是單純的硬漢子了,他的背後是人類永恒存在的價值:自信、自強和自尊。他的行爲也不是個人的英雄主義,而是象征了永恒的人類精神存在。在他這個硬漢子形象具有濃厚的哲理性意義和象征意義。
(3)桑提亞哥是漢性格的發展與升華。舍去了具體的社會性,超時空主體情境賦予超邁的人格力量。與自然界形成了鮮明的象征意義。
(4)桑提亞哥爲“硬漢”注入了獨有的樂觀因素。永不言敗,對未來勝利的向往,是對人的精神力量的進一步肯定。
所以說桑提亞哥是“硬漢子”形象的集大成者。
三、論述題
安娜與娜拉都是追求個性解放的婦女典型,分析比較她們的異同。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的俄國是個封建農奴專制的社會;《玩偶之家》是19世紀挪威作家易蔔生創作的社會問題劇,當時的社會已受到個性解放思潮的影響。
相同處:(1)都是反抗社會的典型,但都局限于個人解放。(2)都要求婦女人格的獨立,追求個性解放。安娜:公開非婚姻的愛情,反對虛僞。娜拉:獨立借款、還款,獨立承認冒名簽字的責任,不願作丈夫的玩偶。
不同處:(1)反抗社會所達到的高度不一樣。安娜:局限于道德、婚姻,和渥倫斯基的相遇後,付出了代價(如遭社會的譴責;失去了孩子。)但體驗了愛情的歡樂。安娜對社會的總結是“全是虛僞,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娜拉: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面的批判。(如娜拉說:“對于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難道法律不允許女兒愛父親,妻子救丈夫。”)
(2)兩人所接受的思潮不同。安娜:接受的是愛情至上的思潮。所以渥倫斯基對她冷淡後,她表現出悲觀絕望的情緒。娜拉:接受的是個人解放思想的影響。所以她要離開“玩偶之家”,娜拉的的出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3) 結局不同。
安娜:最後死亡,原因是封建社會不能容忍安娜公開與丈夫決裂和不“體面”的行爲。另一原因是因爲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渥倫斯基的相遇後她有一種負罪感,時時處于孤獨、無助的境地,因此隻能以死來結束生命。娜拉:出走,她不會走向死亡,在個性解放的呼籲越來越強烈的社會裏,娜拉的結局受到更多人的同情。
名詞解釋什麽是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于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
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爲表明自己繪畫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唯枯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别。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表現主義培慎曆史起源
表現主義這個詞一般用來描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反對學術傳統的繪畫和制圖風格,它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于歐美一些國家文學藝術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德國和奧地利流行最廣。它首先出現于美術界,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指中洞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
表現主義一詞最初是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用來與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