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艺术流派图片

中国

  传统扬琴由广东音乐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四大学派构成。现存有乐谱和音响资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广东音乐家严老烈改编,罗崎云、吕文成录制成唱片的广东音乐《倒垂帘》、《旱天雷》、《连环扣》,由江南丝竹音乐家任悔初改编并录制成唱片的《三六》、《中花六板》,由四川扬琴演奏家李德才演奏并录制成唱片的《将军令》,以及东北来自风格的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等。   扬琴起源于中东、360问答波斯等古国。扬琴是十七世纪中叶从欧洲传人我国的,到现在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扬琴传人我国后,长期普及在民间,扬琴渐源季开国希玉跳的表现形式是为歌唱伴奏。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叶严束永降容以后,沿海城市发展九握垂有呀执杀希,各地艺人纷纷走入城市,随着说唱音乐的发展和地方戏曲的兴起,扬琴表演艺术有进一步发展,使扬琴成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尤其是各地的“琴书”即是因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清末民初,随着民间器乐的发展,许多民间器乐的合奏形式作为独立的乐种、曲种出现和兴起,扬琴的表演形式又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潮州弦诗等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中的主要乐器之一。   在我国扬琴表演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扬琴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一九刚诉谁持呀屋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为一个阶段,一九四九年到现在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这一阶段始开扬琴独奏表演艺术的先河,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青韵的演奏风格特点和以独特演奏技巧为特征的扬琴表演艺术传统流派。这一阶段的扬琴乐曲为扬琴传统乐曲。扬琴传统乐曲大多是民问的扬琴演奏艺人们,将民间音乐扬琴化,使其话座留指画为独立的扬琴曲。这些乐曲因其音调长期流传于民介儿黄煤响间,又经过民问艺人的反复加工和磨练,旋律流畅优美,音乐语言朴实无华,地方实宁什土声预误争极天风格浓郁,所以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扬琴传统乐曲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沉湖断承后企交的演奏手法和地方风格流派坚表二绝存批掉球般,并成为现代扬琴作品的创作基础。



扬琴是什么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亚述、波斯等古代中东国家,流行着一种扬琴,名叫桑图尔琴。明朝(1368~1644年),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桑图尔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间艺人的改造,桑图尔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扬琴。清末以来,扬琴用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扬州清曲、广西文场、常德丝弦、四川琴书、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等乐种、曲种。  传统扬琴,框架用色木、桦木或榆木制,上蒙白松或桐木面板,下蒙胶合板,音箱呈蝴蝶形或扁梯形。长90~97厘米、宽32~41厘米、高5.7~7厘米。左侧琴头设拴弦钩钉,右侧琴头置弦轴。面板上开两个圆形音孔,并镶骨雕音窗为饰。上置两个用竹、红木或牛角制、呈峰谷状条形琴码,左为高音码,右为低音码,峰部用以支弦,谷部有另一码上的琴弦通过。面板两侧设红木制直线或锯齿形长条山口,用以架弦。音箱内对应面板琴码部位胶有音梁,音梁上开四或五个圆形风眼,以使音波对流。张钢丝弦,高音用钢弦,低音用缠弦。琴竹又称琴箭、琴签,为两支有弹性的竹制小棰。常用扬琴有八音(实发二十四音)、十音(实发三十音)、十二音(实发三十六音)三种。又称双八型、双十型、双十二型。音域分别为:八音f1—c2,十音d1—d3,十二音c—e3。  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高低音扬琴、转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声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从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扬琴演奏家们的好评。  演奏时,琴置于架上,左右手各执一琴竹分别敲击在条码两侧的弦上。竹法(即演奏技巧)有单音、左、右弹轮、双音(和弦)、轮音(密竹)、反竹、衬音、顿音、琶音、拨弦、上下滑音、泛音等。擅长演奏轻快、活泼的曲调。传统乐曲有《林冲夜奔》、《苏武牧羊》、《映山红》、《离骚》、《将军令》、《采红菱》等。


1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