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位不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A.威

答些值且略息案:D

歌剧 《卡门》创作 背景

歌剧虽然可以说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最高形式,自1600年诞生以来倍受宠爱,但其发展历程却是相当的曲折。
在蒙特威尔第和塔利斯的时代,以复兴古希腊悲剧为主要目的的歌剧当中,音乐其实并不占绝对重要的位置。牧歌、船歌式的合唱或独唱远比咏叹调吸引人。当斯卡拉蒂致力于加强歌剧中咏叹调的表现力以后,音乐才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歌剧音乐的几种主要体裁也逐渐成熟。但他以后的作曲家过分地强调了咏叹调,致使歌剧进入了一个滥情的时代。这个现象直到格鲁克伟大的改革才有所改观。他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西》、《阿尔采斯特》无异于吹入已经沉闷了一百多年的虚饰浮华、夸张造作的歌剧世界的一股清新之风。他的歌剧使得宣叙调和合唱的地位重新得到确认,器乐也被大大加强。后来之人,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创作出了平易近人的《费加罗的婚礼》,“乐圣”贝多芬,则以其强有力的构思意图和结构组织能力,创作出不朽的《费德里奥》,加上韦伯的带有德国民族传奇剧色彩的《自由射手》,史称“3F”(Figaro、Fidelio und Freischutz)。
到19世纪中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至颠峰,歌剧也迎来了他的黄金时期。南欧有意大利歌剧五大家: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威尔第和普契尼;东欧有斯美塔纳和德沃夏克;北欧有格林卡、柴科夫斯基和穆索尔斯基;中欧则有瓦格纳坐镇。而西欧,则是比才和他的《卡门》。
19世纪后半叶,瓦格纳的“乐剧”影响甚广,德国歌剧几乎独步天下。西边的法国却沉浸在梅耶贝尔的大歌剧(《恶魔罗勃》、《胡格诺教徒》等)之中。芭蕾、大场景、爆炸和夸张的服饰让巴黎的中产阶级乐此不疲。曾经与德国民族歌剧、意大利正歌剧并驾齐驱的法国歌剧已经奄奄一息了。

比才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吗

这个时候,比才和他的《卡门》,横空出世了!谈到19世纪晚期的歌剧,西方人最乐此不疲的便是比较瓦格纳的《指环》和比才的《卡门》。当然,中间夹了一个尼采。 国外形容瓦格纳的歌剧,往往喜欢用“high”、“sex”等这类词眼,似乎用“性”来形容瓦格纳的歌剧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无终止的旋律和《黑客帝国》一样近乎哲学的对白。确实,瓦格纳的歌剧里面从来不缺性爱,从维纳斯堡妖冶的美女到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在喝了春药以后的幻境,而一些辉煌的动机则恰恰是“性高潮”……如果说瓦格纳的歌剧隐含着一种德意志式的含蓄、隐秘的“性”的话,那么同时出现的《卡门》则简直是一种动物性的、赤裸裸的挑逗。
在当时的巴黎人眼里,西班牙的吉普赛人只不过是一些粗鲁、野蛮的外族。他们的音乐自然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事实上,法国的许多作曲家一直对西班牙音乐有浓厚的兴趣,比才以及后来的拉威尔,在他们的作品中用到了很多西班牙的音乐元素)。《卡门》中的“哈巴涅拉”(Habanera)、突出响板节奏的“赛圭迪亚舞曲”稿裂(Seguidilla)和“吉普赛歌曲”(Gypsy song)、 “斗牛士”及与之相配的风格性舞曲(Toreador song)等等,这类来自异族厅州的音乐,再加上歌剧本身辛辣的题材,自然让习惯了浮夸作风的巴黎人难以接受,导致《卡门》首演的失败。但它终究是部伟大的《歌剧》,后来的法国作曲家在创作具有异域风情的音乐上扮敬蔽一直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象德彪西、拉威尔、福雷乃至“六人团”等等,不能不说是《卡门》开了个好头。甚至包括南边的意大利,在普契尼创作《蝴蝶夫人》和《图兰朵》时,显然受到了不少比才的启示。
所以说《卡门》一部歌剧抵得了十万枝毛瑟枪也未尝不可,它确实是歌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喜欢音乐却没听过整本《卡门》,绝对是一大遗憾!录音版本上,卡拉斯演唱的自然是首选,找不到的话,普莱斯和卡拉扬合作的版本也值得一听!

2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