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不应该读外国名家的作品为什么?

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肯定会有不同,取长补短,多读一读外国名著,对我们都是有好处的。读好文章如饮好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走进大师们笔下的世界,和书中人物交流首普怀城认张放,从他们那里获取知识,汲取营养。
读外国名家的作品可以让人开阔视野,提升表达和修养。

拜占廷美术中的镶嵌壁画有什么代表作品?

拜占廷美术中的镶嵌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在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种起源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而繁荣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手段,以其灿烂的色彩吸引了拜占廷艺术家的兴趣,几乎在所有拜占廷时期的重要建筑内,都留下了它的杰作。而堪称“杰作中之杰作”者,当是拉文那圣·维塔里教堂的《查士丁尼及其随从》和《西奥多拉皇后与女官》。这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公元527年~565年在位),西征意大利时留下的纪念。这两幅7米长的壁画,占据了教堂正厅的东西两面。拜占廷艺术家舍弃了罗马绘画的古典手法,以平面的装饰手法处理画面。隐基者两画均有漂亮的外框,像两块美丽的挂毯,遵循着“等高律”的原则,两排人物,垂直站立,如同二方连续图案。这种构图灶薯,使画面产生静止的效果,人物缺乏个性描写,姿态僵直,表情呆滞,全靠色彩的巧妙配合以及材料的闪烁,形成优美的节奏和生动的感染力。

差不多同时兴建的新阿波里纳尔教堂,在两侧廊锋扮的上檐,有着长长的使徒行列,风格相同而规模更大。

公元8世纪的将近100年间,拜占廷帝国境内出现了偶像破坏运动。皇帝利奥三世(公元717年~741年在位)宣布不准用人的形象表现上帝和圣者。这种做法遭到罗马教皇的反对,因而在西欧影响甚微。利奥三世的儿子继续推行偶像破坏,禁止一切圣像。直到特奥罗斯(公元829年~842年在位)时代仍未开禁,特奥罗斯死后,他的妃子特奥娜为圣像复兴不懈斗争,终于在843年的宗教会议上通过废除偶像破坏令的决议,东正教徒至今将通过决议的这一天——3月1日,作为“正教会的祭日”来庆祝。

结束了圣像破坏运动之后的第一个基督教艺术的提倡者是巴塞尔一世,由他开始的马其顿王朝,一直继续到11世纪,被人称为“马其顿文艺复兴期”。不过这个时期的艺术,并非模仿希腊罗马的古典样式,而更多的是关心圣像破坏之前的风格和异教艺术。例如尼西亚的科伊米西斯教堂的众使徒镶嵌画,不过是把圣像破坏前的画面重新作出而已。著名的《约瑟画卷》和《巴黎诗篇》等细密画,比以前更显得生气盎然。此外还有达芙尼修道院的镶嵌壁画,也比较自然生动。与此不同的是一种严峻简练的装饰风格,主要是希腊赫西奥斯·路加斯修道院和巧斯岛的尼亚·莫尼修道院中的图案式镶嵌壁画。

到巴列奥洛王朝(公元1261年~1453年),艺术中的叙事性逐渐压倒了装饰性,像在伊斯坦布尔的卡里·伊卡密教堂和特萨尼奇的圣尼古拉教堂的镶嵌画,已经进入一种与拜占廷精神不相一致的新的审美领域了,在后来的西欧艺术中,这种精神得到了充分地发扬。即晚期哥特式和文艺复兴艺术中的叙事性基调。

正如公元787年尼西亚宗教会议所指出的那样:“宗教对于艺术有至高的裁判权”。“画家的责任只限于技艺方面,至于内容,应当由神学家来决定。”这是贯彻整个中世纪艺术的一贯原则。

与镶嵌壁画同时存在于教堂的,有不少湿壁画,它的内容与风格同镶嵌画十分近似,但色泽远逊于镶嵌画,它不可能使用大面积的光泽色,但却可以用晕染的方法,烘托出较强的立体感和浓淡变化。

2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