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象征派、表现派、未来派、意识流
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5-1973)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简歼埋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表现主义
一、概念
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继而扩展到音乐、文学等领域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境、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恰佩克、斯特林堡、布莱希特等。
二、历程
1、首先出现于绘画领域:
表现主义一词是从法文“表现”(expression)引申而来的。最早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画展上,当时米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被题为“表现主义”。马蒂斯于1908年12月25日发表论文《画家日记》,公开宣布自己“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1911年,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尔就马蒂斯等人的绘画作品下了“表现主义”的定义。从此,表现主义正式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流派的名称而广被采用,并于1914年开始引入德国文学界。
本来,表现主义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动而出现于绘画界的。表现主义认为:“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们不满于印象主义者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的描绘,主张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摆脱外界印象,直接表现作者的“主观真实”。他们的拦蚂口号是:艺术不是真实、而是精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以塞尚、凡高、高更为首的后期印象派已经开创了表现主义的先河。同属表现主义先驱的还有劳德累克、蒙克等。
表现主义画派主要包括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桥社”(德累斯顿,1905-1913)、“青骑士”(慕尼黑,1911-1914)。
马蒂斯。
蒙克。
克利。
康定斯基。
2、德国的表现主义文学:
1910年创办的《狂飙》和1911年创办的《行动》,是德国表现主义的阵地。1911年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尔在《狂飙》上发表的文章宣告表现主义文学的产生。此后迅速波及诗歌、戏改仿剧、电影和小说领域。
最主要的成就在戏剧领域,如凯泽(1878-1945)等。
3、20年代在奥地利等国家的兴盛:
当德国的表现主义渐渐衰落的时候,与德国有传统联系的奥地利等国家又兴起了以卡夫卡为代表的第二个表现主义高潮。卡夫卡、恰佩克是主要代表,他们不象德国的表现派那么过激,也不一味地强调表现自我。
同时,在美国也兴起了表现主义文学,主要以奥尼尔等剧作家为代表。
4、对后来文学的显著影响。
三、代表作家与作品
1、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小说家兼戏剧家。一生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最初走现实主义道路,后来转向自然主义,继而又转向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女仆的儿子,精神上极端内向、孤傲,数度精神崩溃。与女人关系不好,三度婚姻,均以离婚告终,憎恨妇女。悲观主义,神秘主义。生前身后,名声显赫,“人民诺贝尔奖”。
《到大马士革去》,戏剧,1898年。男人与女人,邮局,钱。--人类生活中充满着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人生充满荒诞。
《鬼魂奏鸣曲》,室内剧,1907年。80岁的残疾老翁亨梅尔,“现代个人主义的危机”。
2、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
捷克剧作家、科幻作家。
《万能机器人》,科幻戏剧,异化主题。
3、尤金·奥尼尔(O' Neill,1888-1953):
4、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
四、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1强调表现主观感受,不再现客观现实。内心体验-激情-幻象-真实。合理与荒诞的融合。
2、大量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人物的象征性。
环境的象征性。
思想的象征性。
3、强调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内心独白。对比。同时性。狂热的激情-叫喊。
意识流
一、定义
名词“意识流”借用自心理学,后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总称。虽然一批运用意识流方法创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但随着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广为流传,意识流被后人视为本世纪20-40年代的又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影响深远。
意识流文学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来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主体结构。
二、理论
1、威廉·詹姆斯: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这一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识流”这个术语。随后,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多次提到“意识流”。他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2、亨利·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提出“心理时间”理论。在他看来,常人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观念,而他所提出的“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的概念。人们越是深入意识领域,这个“心理时间”的概念便越适用。他特别强调,“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并劝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着人的意识的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刻画人物。
3、弗洛依德:
奥地利心理学家,创造了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意识受下意识支配,下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
--三人的理论互相支持、交织融合,构成了一套指导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基础。
三、历程
1、文学渊源:
意识流的祖先应该是“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可以说,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从古希腊的悲剧到托尔斯泰的小说,一直有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优良传统。同时,运用“内心独白”的作家也大有人在。比如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写了巴斯妇的独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王子的独白和麦克白夫人的梦呓,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精湛的“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的结合。等等。千百位作家的创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2、尝试期:
A1887年,法国作家爱德华.杜夏丹(1861-1949)在《月桂树被砍掉了》一书中运用“内 心独白”来叙述主人公在几个小时内的主观情绪变化,把读者置于书中人物的意识活动面前。当时此小说并没有引起评论界的注意。乔伊斯后来发现了这部作品,给它很高评价,认为它“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脑中”。同时,乔伊斯也吸收了这种创作方法。
B英国女作家多萝西.理查森(1873-1957)创作了小说《旅程》,在《序言》中,她讲到了开始创作“意识流”小说的意图。
C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受其兄长威廉的影响,在小说中也运用了一些意识流的手法。虽然西方评论家称他为心理分析小说家,但他并不是地道的意识流小说家。
3、确立与兴盛期:
A1913年,普鲁斯特推出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开山之作。
B1915年,多萝西.理查森出版了她的12卷本小说《朝圣》的第一部《尖尖的屋顶》。
C1918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开始联载。
D1919年英国女小说家伍尔芙发表自己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E1925年,伍尔芙的《达罗卫夫人》出版。
F1927年,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出版。
G1929年,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出版。
H1930年,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出版。
I1939年,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出版。
四、艺术特征
1、主张作家退出小说,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意识流小说家所忠于的“现实”、“真实”和“客观”,是指在人物意识上留下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务是“记录”、“翻译”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所以在意识流作品中,一切都得从属于各种各样的意识、潜意识。他们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反映的对象,对人物感觉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于是,他们所描写的人是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本我”。
2、不注重刻画典型的人物性格,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
伍尔芙提出“人物中心论”,她指出,现实主义作家们“无比重视事物的外部结构。他们给我们看一幢房子,希望我们有可能借此演绎推断出居住在房子里的人物的情况。”然而,“如果你确信小说首先是描写人物,其次才是描绘他们所居住的房屋的话,那么,从描绘房屋着手是一种错误的方法。”
所以,在意识流小说中,有的人物没有名字、性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淡化,即使要表现人物一生的经历、遭遇、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一般也只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跳跃地、断续地反映出来。
3、以“心理时间”为作品的“精神结构”,不以情节为结构。
与传统小说的结构大不相同。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把时序颠倒,表现为时空交错、互相渗透、彼此叠合。形成一种以意识节奏起支配作用的多层结构。
英国二流意识流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阐明了意识流小说家特殊的计算时间的方法,她提出了“戏剧性现在”概念。“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所谓时间计算,或者指某些场面的延伸--把几分钟的时间扩展为好几页,或者把一段较长的时间加以压缩,尽管作者并未着意交代,我们也会感到这段时间确已过去。从某个角度来看,小说家在写书时可以象一把扇子似地把时间打开或者折拢。”
4、采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摈弃以叙事、描写、评价为主的手法。
五、代表作品与作家:(分别见专节)
1、普鲁斯特。
2、乔伊斯。
3、伍尔芙。
4、福克纳。
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未来主义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来主义认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交通和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观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速度这个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现代大都市、机器文明、速度和竞争,构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
外界社会的变化,势必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彻底改观。传统的文学只囿于描摹外在的、死气沉沉的现实,已经僵化。唯独未来主义文学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以探索“未知”为己任,他们声称面向未来、属于未来,因此号称未来派。
按照未来主义的观点,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于是他们把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都当成是绊脚石、扫荡的对象,声称要催毁一切图书馆和科学院。
在理论上,未来主义极其杂乱。它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之大成。既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高唱赞歌,又发出一片反理性主义、盲动主义的鼓噪。
在队伍上,同样鱼龙混杂,其政治倾向、世界观、艺术观皆不同,他们从未来主义的纲领中各取所需。因此分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右派、以法国为代表的中派、以俄国为代表的左派.
西方象征主义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1917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带来了动力与契机。而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的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标志。“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来自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①
“‘象征主义导’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流派,它的出现,是欧美传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分界线。”②它首先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后来波及欧美诸国,兴为一代诗风。象征主义运动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19世纪中叶到世纪360问答末,主要代表诗人有魏尔伦、马拉美和韩波。1886年,法国青年诗人让·莫雷阿斯正式提出了“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并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前期象征主义主要兴盛于法国,体裁则主要是诗歌。后期象征主义始于20世纪初,到20年代繁盛一时,乡宗首并由法国传播到欧美各主要国家,这一时期的象征主义同意象派合流,且吸收星收了同期其他一些现代主义流派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新的特点。此时的象征主义也由诗歌扩展到了戏剧等其他领域。主要代表诗人有:瓦雷里;艾略特、庞德;叶芝;里尔克等。爱伦·坡·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梅特林克是最有名的象征主义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青鸟》等。
象征主义的基本主张是诗歌应当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反对再现现实,并强调露策参利参要努力捕捉一瞬间的感受和幻觉。在表现方法上,他们反对直陈其事和直抒胸臆。他们善于运用象征、暗示和自由联想,以构成一种朦胧、银灰、谜语般的艺术风格。
象征主义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因其手法与中国传统诗歌有着明显的一致之处,所以更易被中国作家接受。如周作人就认为“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在中国也‘古免无在老已有之’”。③兴、隐喻与象征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除了大城市节奏、工业性比喻和心理学上的新奇理论之外,西方现代诗里几乎没有任何真正能叫有修养的中国诗人感到吃惊的东西。他们一回顾中国传道革慢优春践的统诗歌,总觉得许多西方新东陆西是似曾相识。这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诗人能够那样亮盐湖或村指缩吃械章既快那样容易地接受现代主义的风格技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们能够有所取舍,能够驾驭和改造外来成分,而最终则是他们的中国品质占了上风。”④
按象征主义对中国诗歌条规端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具体而好武尔民滑座带凯笔革尔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早期象征水较运岩诗派
早期象征诗派以李金茶故发出版于1925年的诗集《微雨》为起点,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主要代表诗人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
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部诗集都可视为象征主义力作。李金发将诗视为“个人灵感的记录”,主张写诗“不怕人家难懂”,“不希望人人能了解。沉布血满磁体具输英”“只求发泄尽胸中的诗意就是。”正因其诗歌语言的晦涩难懂,读他的诗如同“猜谜”。
他的诗歌比喻奇特,斯皇易均球影导苏管教鲜“记忆”有着粉红色的颜色,甚至会发出奇臭。“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我的灵魂是旷野的钟声”…怎晚放称接收旧笑倒探…他还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并致力于这些意象的奇特组合和其暗示师刚左的力量。如;能溅出血来的死叶,夕阳之火等等。
总之,李金发的诗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形式新奇、怪异、六突兀。
王独清的《圣母像前》以“漂泊、颓伤、死亡、坟墓”这些象征主义的母题作剧施为其诗歌的基本主题,更多地渲染了病态感情,抒写了异国情调。
穆木天、冯乃超则注重追求声音与颜色的朦胧美,讲究音乐与形式的美感,视其为情绪和心灵的形式。蓬子的《银铃》、胡也频的《也频诗选》等诗集都带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
(二)“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施哲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诗歌在这一杂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刊发了戴望舒、施哲存、李金发、何其芳、徐迟等人的大量诗作。这些诗在题材选择、审美趣味、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了一支以戴望舒为领袖的较稳定的诗人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诗派”。现代派诗人主要受到了前、后期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相结合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注重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诗歌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有“意象抒情诗”之称。
戴望舒的诗作吸取了象征派的某些表现手法,与李金发的过分晦涩与难解不同,他的诗虽也同样注重暗示,但并不难理解,反而具有一种朦胧的美,委婉地展现了诗人的主观心境。《印象》与《古神祠前》都将不确定的复杂的主题隐含在各式意象里,读起来回味无穷。《我的记忆》中的意象都取自日常生活,如烟卷、笔杆、酒瓶等,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从《我的记忆》后,戴望舒着重于描写感觉的复杂性,并赋予感觉以丰富的心理内涵,写出了自己的微妙感受。即如他曾评价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果尔蒙的诗“有着绝端的微妙——心灵的微妙与感觉的微妙、他的诗情完全是呈给读者的神经,给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⑤
此外,何其芳的《汉园集》、《预言》往往通过一个客观的象征体来抒写主人公的内在情感,且还有法国象征派追求音乐美的特质。后期的《古城》、《夜景(二)》以后,则具有了艾略特诗歌的某些相似特点。从卞之琳的《鱼目集》、《汉园集》中我们也可看出他同样也受艾略特的影响较深。
(三)“九叶”诗派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诗潮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衰落,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⑥“九叶”派的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重地。他们的诗歌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反对一味地主观抒情,倾向诗歌转向内心。如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等,都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
在艺术上,他们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努力使诗成为现实、象征、玄学的融汇体。在语言上,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技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韧性和弹性,丰富了中国新诗语言的表现力。“九叶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中现代主义诗歌进入了一个总体成熟的阶段,大胆地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同时大胆消化和创新,则是他们成功的内在机制。”⑦
“九叶”诗人有共同的思想艺术倾向也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穆旦是其中风格最浓烈,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诗人。他先后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诗集问世。“穆旦对生命意识的自觉感悟与理性沉思中,又交织着他对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的沉思,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⑧郑敏偏爱描写静态,从中体会生命情趣,如《金黄的稻束》。陈敬容则长于动态描写。杜运燮在《滇缅公路》中赞美了坚忍的民族精神。
总之,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我们一再研究,从中汲取营养。不管是对过往创作成果的研究、经验的总结,还是对今后的创作、理论方面的指导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23.
②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41.
③周作人.《扬鞭集》序.周作人散文第2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63.
④王佐良.风格和风格的背后.人民日报出版.1987. 83.
⑤戴望舒.西莱纳集·译后记.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1989. 236.
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5. 304.
⑦⑧陈维松.论九叶诗派与现代派诗歌.文学评论.1989.第5期.
参考文献:
⑴吕周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化的内在规律探寻.文学评论.2001.第4期
⑵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⑶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⑷吴中杰.吴立昌.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学林出版社.1995
⑸肖同庆.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⑹唐正序.陈厚诚.尹鸿.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⑺赵乐甡.车安成.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1986
张红,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