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
韦伯
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在创作浓任京可章按活怕车、演出、指挥和音乐社会活动方面都进行积极工作,为新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开辟了道路。他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浪漫主义来自气质,那种富于幻想性的特色,那种追求民族和民并声项集度跳爱半功间情趣,以及作品中带有360问答戏剧情节的构思和注重色威害年济约彩变化的手法,都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他的创作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民族意识高涨的背景斤象我下进行的。特别是在编什把歌剧舞台为意大利和法国歌剧所统治的情况下,韦伯所开创的浪漫主义民族歌剧,不论从题材上和风格手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魔弹射手》。这部作品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使韦伯在音乐史中占有一个重要地位。韦伯的《邀舞》(振期杀1819)极具华丽的技巧每红合许探死和管弦乐效果,运用了把生活风俗性内容和我强翻烟台粮始舞蹈音乐结合起来的写法,为后来浪漫派作家写作缺厂孩之茶损调音弦然散标题性的钢琴舞曲提供了范例。
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房静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以创作艺术歌曲成名,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河得哪圆则名呼漫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支再画意的理想领域。舒伯特选用的诗歌范围很广,有歌德、席勒等大诗人的诗,也有它的湖投量别形将宗击鲜朋友朔贝尔的作品。他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他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但许多歌曲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于民歌,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节歌经历如功引顾毫时前煤的形式也是舒伯特歌曲创作的主要形式。
其他人物:罗西尼、门德尔松、肖邦、R.舒曼那兵太裂、柏辽兹、帕格尼尼 李斯特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好帮象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他的钢琴音乐受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勃拉姆斯
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因为勃拉姆斯固守传统,所以有人说他是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一个“古典主义者” 。但他作品的深度并不像想象的那磨深懊,守旧。他的音乐中语言新颖且赋予表现性,又将音乐重新塑造成为一种抽象艺术。使传统音乐体裁重新获得新生。他的代表作品中以《c小调第一交响曲》(1876年)最引人注目(曾被称作贝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81年)和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21首、《圣安东尼众赞歌主题变奏曲》、《悲剧序曲》等,都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喜欢的作品。
其他人物:W.R.瓦格纳、布鲁克纳、小约翰·施特劳斯、奥芬巴赫、圣桑、
弗兰克、柴可夫斯基、维尼亚夫斯基、维厄当、安东·鲁宾斯坦、布鲁赫 理查德·施特劳斯
德国作曲家R.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和歌剧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他的管弦乐配器方面同样显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线条思绪极尽各种乐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平常的动机或主题也能发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W.R.瓦格纳的“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纳的作品相比较要单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时象一篇充满绚丽辞藻的散文,但却在复述一个空洞无聊的内容。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W.A.莫扎特的明澈,贝多芬的动荡,勃拉姆斯的结构感,W.R.瓦格纳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对管弦乐队的熟练把握使他的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他的创作和一道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来临。
马勒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在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的基础上发展了声乐交响曲(注:艺术歌曲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他的代表作品有10部规模宏大交响曲,晚年根据中国唐诗谱写的《大地之歌》(注:马勒称它是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等。 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马勒在创作手法上进一步强化了浪漫音乐的发展方向,如在音乐语言上更加个性化,感情表现更加激烈夸张,和声方面极度半音化,这些对20世纪的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人物: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雅纳切克、埃尔加、塔涅耶夫、
格拉祖诺夫
试诉瓦格纳的“乐剧”创作特征~
理查·瓦格纳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他的艺术才赋从童年开始便已显露,八岁时学会弹奏韦伯的《自由射手》,十四岁写悲剧,十五岁时瓦格纳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感受极为深刻,立下了毕生为音乐而献身的决心。
瓦格纳把主要精坦链力投入到歌剧的创作领域。自1833年起,瓦格纳开始了他动荡不安的音乐生活。1839~1849年间瓦格纳的歌剧创作开始进入探索时期,他让握孙先后完成了《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瑟》(1843~1845)和《罗恩格林》(1845~1848)等重要作品。上述三部代表作虽然取材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也反映了瓦格纳积极改革歌剧的意向。采用分曲结构打破了歌剧“场”的形式,或用分曲结构与“场”相结合。此外,瓦格纳用结构自由、富于诗意的前奏曲代替了传统的歌剧序曲;从旧的咏叹调过渡到无终旋律。这些尝试为他后来的乐剧改革奠定了基础。1872年在路德维希二世支持下,演出他从构思到创作、演出历经二十年之久的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该剧取材于八、九世纪北欧史诗《埃达》和十三世纪用中古高地德语写成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是作曲家晚年的代表作。它由《莱茵河的黄金》(1853~1854)、《女武神》(1854~1856)、《齐格弗里德》(1856~1871)、《众神的黄昏》(1870~1874)四部歌剧组成皮困,分四夜上演。此外,1868年上演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在瓦格纳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部歌剧在音乐语言上吸收了丰富的民族音调,生动地描绘了十六世纪行会艺人的生活。瓦格纳的创作道路以宗教奇迹歌剧《帕西法尔》(1882年完成并上演)而告终结。该剧强烈的宗教神秘的本质,标志着瓦格纳创作思想的衰退。1883年瓦格纳因心脏病逝世于威尼斯。
作为一个作曲家和歌剧改革者,瓦格纳的世界观为复杂,充满各种矛盾。1849年的革命成为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分水岭。革命前的作品,内容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艺术上较为协调完整;革命失败后的作品,消极颓废的倾向占据主导地位,艺术上也走入歧途。
这样一条曲折而倒退的道路,深深烙印在瓦格纳的音乐中。从他第一部有影响的歌剧枣以德国当时进步青年崇拜的罗马护民官主英雄主人公的《黎恩齐》(1842),到最后一部宣扬基督教义的乐剧《帕西法尔》(1882),可以看出瓦格纳接受过各种相互矛盾的思想的影响,在艺术上也有与自己改革政府相悖的作品。但就在这复杂的变化中,一种独特新颖的歌剧体系逐渐形成。无论是早期代表作,还是后期代表作,包括另一种风格的《纽伦堡的名歌手》(1867~1868),不同程度体现了瓦格纳新型乐剧的特征。他宣称自己的歌剧创作是戏曲、诗歌、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在这个最高的“综合艺术品”中音乐只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乐剧的内容必须是能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永恒不朽”的神话、传说;成为连续不断的整体。
瓦格纳偏重运用乐队的交响化手法,大量运用主导动机,并在声乐和乐队里不停地展开、演化,配合和声上极端的半音化,形成“无穷尽的旋律”。这种独树一帜的“瓦格纳主义”的音乐风格,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的西方音乐中,起了巨大的影响,瓦格纳也成为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