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这个题材有什么特点?对于内容的影响?
圆舞曲(德文:Walzer,又音译为“华尔兹(滋)”)有别于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维也纳作曲家的严肃作品,它和“轻歌剧”(Operette)可说是19世纪民主化社会中,为适应一般群众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轻音乐”;它们在维也纳的诞生、兴盛与衰竭,正好与整个19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荣枯息息相关,了解了这个社会背景之后,将有助于我们对维也纳轻音乐的认知。
当法国大革命于18、19世纪之交震撼着整个欧洲时,源于德国南部与奥国乡间的一些三拍子民俗舞曲,诸如“连德勒舞” (Ländler)、“德国舞”(Deutsche)、“旋转舞”(Dreher),逐渐地被引进城市,转变成文明社会中的“圆舞”或“华尔滋”。圆舞虽被适度地“文明化”了,然而它仍然保有着源自乡间的愉悦奔放的本质,以及刚兴起时尚被视为“有伤风化”的男女相拥的舞姿。无论如何,它终能逐渐取代了属于 “旧时代”优雅高贵却显得矫揉造作的宫廷舞蹈“小舞步”(Menuett),而以它那平民化的格调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当时可供跳舞的咖啡馆、小酒馆或稍后兴起的大规模舞厅,王公贵族或一般平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此而消除了阶级间的界限。
当拿破仑征服欧洲的行动失败之后,欧洲各地的贵族为了重建新秩序而召开“维也纳和会”(1814-1815年)。据说开会的代皮亩表们与其说是在开会,不如说是天天在跳舞作乐。从和会期间一直到1848年革命事件爆发为止,这段所谓的“毕德迈雅时期”(Biedermeier),尽管处于梅特涅首相(Metternich)专制政体与严厉的警察制度箝制之下,艺术(尤其是音乐)却由于得到中产阶级的支持而得以稳健地发展;而维也纳人的喜欢跳舞,使整个首都永远处于歌舞升平中。根据统计,当拆老时维也纳的人口总数约二十万人,而全城可供跳舞的场地可容纳五万人,也就旅握升是说,该市四分之一的人染上了所谓的“华尔滋病毒”!此“毕德迈雅时期”正是圆舞曲音乐的先锋约瑟夫·兰纳(Josef Lanner, 1801-1843)、老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 1804-1849)活跃的时期,而“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 1825-1899)才刚开创他的事业,也就是说,维也纳轻音乐的黄金时期才刚要展开而已。
在浪漫时期,受圆舞曲的流行风潮影响,作曲家也尝试将圆舞曲放入他们的大型作品中,例如白辽士的“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便是用圆舞曲所写成,另外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尤金·奥涅金”、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以及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中,都有精彩的圆舞曲音乐。除此之外,萧邦和布拉姆斯也都创作了多首用钢琴独奏的圆舞曲,这又是圆舞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了。
至于做为社交舞,起源于1780年代维也纳的华尔滋,很快就传到其它欧美国家。俗称慢三步,用3/4拍的音乐,抱握姿势以闭合位置为主。特点是在第一拍的时候,身体要低下来,而在第二、三拍的时候,身体要升高,形成波浪式的移动。基本舞步是左转(Reverse Turn)和右转(Natural Turn)。“维也纳华尔滋”(Viennese Waltz)是从华尔滋演变出来的速度很快的舞,俗称快三步。国际华尔滋只限于闭合位置(closed position),而美国式华尔滋(American Style Waltz)却允许闭合位置以外的所有位置。
论浪漫主
19世纪初至中叶,在欧洲发生了一种新的音乐潮流,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这就是“浪漫还叶处因色良主义”。“浪漫”(Romantic)一词源于Romance(罗曼语)。在文学中指一种中世纪罗曼语写的讲述英雄人物事迹的传奇故事或诗歌,语表脚历菜代挥此处则指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一种文艺360问答思潮。浪漫主义时期的束钢琴作品是对传统、古典模式和束缚力权威的种种命的势往神甲虽改见反叛,它重视个性、主观、情感的自由表现和抒发,从而使质冷接说宣这个世纪成为钢琴音乐发展穿混啊卷法带单才反杆的巅峰时代。
一、在音乐开延朝杨米际苗皇内容方面
1、注重个人主观情感体验
18清齐策客候和杂到鲜的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理念、社会文化结构、艺术欣赏观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作曲家们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抛弃了传统的洋神么脚形式,创作了大量适应社会变革所需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借用中世纪的传奇故事、神话为内容,来隐喻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歌颂爱情的伟大与崇高、人类的自由平等,他们力图在钢琴音乐中表现自己的感情世界,把个人洋体画养的情感寄托于作品之中。
在某一程度上说,浪漫主义的本质就是表达、传递、流露、强化个人情感子主连座题仅屋连掉。浪漫主义音乐在客观上夸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能力,丰富了对心里刻画的表现弱秋作南屋言战减灯着夜手法和技巧。作曲家们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自对大自然的微妙观感,来自诗歌、戏剧、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启迪,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引发的想象。其中,作曲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爱情、传记和各种体验在音乐创作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2、增强了民族性内容和情趣
浪漫主义的另一显著特征是烟接民族性因素的增加。肖邦对波兰,李斯特对马札加、舒曼对德国、格里格对征挪威、格林卡对俄罗斯等等,都是他们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本民族的古老传说、故事、质朴的民间音乐素材,在他们的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民族性倾向成为作曲家表达情感的重要部分。如肖邦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他的民族爱国精神(如《革命》)和民族形式(如玛祖卡、波兰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格里格富有乡土气息的《特罗尔豪根的婚礼日》等等。
3、音乐标题性倾向
在浪漫主义时期,标题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倾向与特征。这时期,音乐经常与姊妹艺术相结合,如文学、戏剧、美术,尤其与诗歌密切交融。因此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带有越来越诗化、文学化倾向,不但给器乐曲加上文字说明性的标题,而且音乐形一地月齐易水换市象也越来越走向直观化,企图肉知略练体源用音乐语言来解释文字性内容。如舒曼《童年情景》,13段音乐,每段音乐都有一小标题:如"异国和供有布异国的人民"、"奇异的故事"、"捉迷藏"等,每一段标题都十分形象化地指示听众的思考方向;再如莫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十段标题提示了每个音乐的基本画面等等。
二、在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
1、 炫技性的写作手法
这一时期钢琴的构造日趋完善,出现了一批职业的钢琴演奏家,他们炫耀着高超演奏技巧。为了迎合演奏的要求,作曲家们运用了很多炫技性的写作手法,特别显著的是李斯特。这些手法包括:大量的八度(如李斯特超级练习曲2、4、6、7、8、9、10)、连续的大和弦(如李斯特超级音乐会练习曲1、2、3、4、5、8)、超过八度的分解和弦、快速华彩经过句、各种双音(《鬼火》)、复杂的双手交叉、震音与颤音、远距离跳跃(《钟》)、刮键、重复音(《塔兰泰拉舞曲》)等
2、旋律强调抒情性
由于该时期钢琴作曲家们侧重于主观的生活体验、内在的心理世界描绘,追求富于幻想的、鲜明的音乐色彩,因此触景抒情或借景抒情成为他们的创作特点。这种情感的抒发表现到旋律上,则变为抒情性的音乐语言。旋律波澜起伏,伸缩性很大,如肖邦的《夜曲》、《第一叙事曲》等等。
3、和声丰富多彩、复杂化倾向
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在古典主义功能性的和声基础上更进一步扩展了。和声丰富多彩,通过运用和弦外音、变化音和声、拓展的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复杂化和弦(重属、重导和弦;副属、副导和弦)等手法来获得新鲜的和声效果。同时还大量的增设了没有准备的和不解决的不协和和弦。和声的发展完全超出了规整的范围。
4、调性音乐为主,但有含混之感
浪漫主义的音乐还是属于调性的,但这个时期的调性不像古典主义一样仅限于近关系调。这个时期的调性由于和声的复杂化引导调性的复杂化,远关系的转调频繁出现。如肖邦练习曲作品10之四的中16到27小节便是每两小节转个调。这种调性的频繁转动在浪漫主义的后期更加明显,以致于到了李斯特、肖邦、瓦格纳的晚期创作,其各自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调性崩溃的边缘。
5、体裁多样性
浪漫主义是钢琴音乐发展的巅峰时期,在体裁方面出现了具有浓厚浪漫气质的新体裁。如即兴曲、夜曲、叙事曲、谐谑曲、音乐会练习曲、幻想曲、各种民间色彩的舞曲(玛祖卡、波兰舞曲、匈牙利狂想曲等)、无词歌等等,还出现了小品性的乐曲及小品性组成的套曲(舒曼的《狂欢节》)等。这些体裁在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手下运用的游刃有余,并得以高度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三、在钢琴演奏风格上的特点
1、多层次音色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家们致力于开发钢琴的各种音色,使钢琴能发出更丰富的声音。作曲家常通过特殊手法、特殊音区、特殊和弦创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音色。如肖邦《第一叙事曲》85到86小节的降低六、七级而制造出柔和的音色和降低四音得到增五度而创造出来深沉的音调。因此在弹奏浪漫主义钢琴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品中奇异超自然的声音,和多层次的音色表达。
2、外向化速度
浪漫主义的速度幅度对比夸张,它比古典时期的速度又有了很大的扩展。它最快的能达到每分钟200拍,最慢能到每分钟42拍。强烈的速度对比,给听众听觉震撼。如肖邦《练习曲曲集》最快是每分184拍,最慢是每分50拍;舒曼《维也纳狂欢节》最快是每分184拍,最慢是每分69拍。在速度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浪漫主义钢琴作品开始把自由速度标记出来,该时期的自由速度已经不再受限制,有伸缩地、自由地减慢或加快旋律的进行,随感情而走。
3、夸张、极端的力度幅度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已经非常接近于现代的钢琴,该时期所标记的力度记号也和现代的相符合。力度的范围从pppp到达fff。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强调表现人的情感,包括热情、激动、悲愤等,因此力度起伏很大,极端力度运用的比较多。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就出现三次fff,华彩中段出现极弱的ppp;第二乐章甚至出现pppp;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前奏曲》仅62小节,却出现四次fff,三次sfff,更震撼的是在50小节还出现了sffff,力度跨越之大令人吃惊。
4、琴人合一的触键方法
在演奏歌唱性乐句时,运用指面内向外“拖”的演奏法,使声音细腻;演奏断奏时用指尖部位向里“勾”,使声音有弹性;演奏慢速时要弹的深一点,使音响饱满;演奏较轻的弱部位、时值短或不重要的经过音或收音时要弹得浅些;在演奏快速的华彩乐句时,只能弹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在演奏这时期作品时不能只用手指发力,我们还要运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在伸张性的地方运用手腕;在连续八度、远距离跳跃时运用肘部;在深沉的大和弦演奏时用大臂。除此之外,在有时还要运用到全身的力度,从而达到琴人合一的阶段。
5、精细化的踏板运用
随着钢琴技术的提高,踏板的运用也越来越细致化。延音踏板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踩法:长踏板、模糊踏板、浅踏板、颤踏板;弱音踏板和持续音踏板也都运用频繁。
总而言之, 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巅峰时期,当时的音乐家们无论是舒曼、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等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们,他们对现代各钢琴学派建立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他们钢琴作品为人类留下了高贵的精神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