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作画风格

徐悲鸿生于以出文人学士著称的宜兴,自幼随父学习诗、书、画、印,打下传统文化的雄厚基础。1918年,在担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之正液穗时,已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倡导革新绘画的主要人物。1919至1927年,他赴欧洲苦学八年,以振兴中国艺术为出发点,经过深思熟虑,汲取了古典主义的坚实造型、浪漫主义的强烈运动感、现实主义的观察自然和印象主义的光色关系,取精用宏、尽微致广。1927年,他送交法国全国美展的9幅油画全部入选,显示了中国画家的卓越超群,令法国油画界赞叹不已。在精通了西方绘画之后,他即返回祖国,一面努力建立系统、科学的美术教育体系,一面以丰富、动人的创作成果展现这条融汇中西、博大精深的艺术道路。他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完成的史诗巨作《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以不让西方的精湛技巧和逸气逼人的中国气派奠定了中国油画的基石。他意到笔随,使画面自然地呈现出中国特有的虚实美,变化微妙的冷色轮廓线在传达空气感的同时,给人以独立的形式美感,隐秀雄奇的画面有如金石铿锵。他的素描突出中国画家用线的深厚功力,灰色调透明、流动,具有水墨渲染一般的无穷韵味,令无数西方观众倾倒。徐悲鸿研习西画的目的是回归东方,其高瞻远瞩和天才创造表现在其中国画的各方面。在人物画方面,他第一个将表现充分的人体引入,从而大大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力度,灵活多变的线条与虚和曼妙的渲染完美结合,使中国画对于体积、空间的表现力空前丰富。《李印泉像》、《泰戈尔像》、《九方皋》、《巴人汲人》运出神入化之笔,刻画人物个性和深遂的内埋手心世界,传神阿堵,呼之欲出。《愚公移山》更以排山倒海之势,讴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铮铮傲骨,它的浪漫主义手法、强烈的象征意义、令人叹服的写物造型,都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中,起着里程碑一样的作用。徐悲鸿的动物画驰名中外,他运用熟练的解剖、透视和记忆形象的非凡能力,捕捉动物最为传神的瞬间,把猫的娇敏、牛的淳厚、鹅的喧闹、鹰的雄健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还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画特有的寄情、托兴领域,在风雨举卜中高鸣的鸡、与逆风拼搏的雀、虽负伤而保持尊严的狮,都浸透了画家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对民族振兴的渴望。那如风似电、奔向光明的神骏更是"一洗万古凡马空",作为中国绘画的象征,出现在世界各地,代表着中国艺术的高峰。

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虚实结合的画家

拉赫玛尼诺夫

参考答案:C

2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