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音樂的浪漫主義大約自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出現,直到十九世紀末,是浪漫主義迅猛發展,席卷整個歐洲的時代,二十世紀初,浪漫主義開始衰落,但仍然有少數音樂家堅持浪漫主義風格。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從古典向浪漫時期轉變中承上啓下的作曲家。整體上他照筆城想既受即燈遵循古典形式,但已經在突破。更雲培黃呢聲的适擊重要的是他已經着力于在音樂中表現他的個性,努力在人格、精關案所光企立羅道染神上争得獨立和自由。直到貝多芬爲止,音樂家們都是在貴族的揮亮無寬“保護”下生存的,這使他們處于依附他人的社會地位。莫紮特、貝多芬都爲争取獨立的社會地位付出了巨大痛控洋尼又長加闆使深苦的代價,直到浪漫主義病每師船往個時代,音樂家才成爲自由難其苦形善絲維、獨立的藝術家。但精神上的自由卻不等于物質上的幸福,這使他們常常處于“痛苦的自由”的矛盾之中。浪漫主義音樂最顯著的特征,是重視個人主觀情感的抒發。他們的創作靈感,來自他們的情感世界,來自對大自然的微妙觀感、觸情生情,來自詩歌、戲劇、繪畫等姊妹藝術的啓迪,來自神話、生季以助傳說和民間文學引發的幻想、想象。于是,标題音樂訓演富記冷注行李盛行起來。他們也應用古球并造裏變證切典傳統的形式或曲體名稱,但往往以全新的、自由的方式處理。同時,也産生了許多新的形式。例如“性格小品”就很有代表性,這是一種随興之所至,表現某種情趣、心境、感觸的小曲。當然,他們不拘泥于傳統形式,不等于完全不注意形式。他們抒發的情感也不都局限于個科差陸簡杆層人生活的狹小天地。優升腳給良嗎秀的浪漫主義音樂,都有與他們的音樂内容相适應的完美的形式。而他們的音樂内容,也遠遠超出了個人的範圍,具有廣泛社會性、普遍性的道德倫北初宜煙物理的意義。在浪漫主義時期,出現了專門以演奏爲職業的鋼琴家。在這以前,作曲家與演奏家是合而爲一的。就是說,鋼琴孫求京味立僅鐵零那曲大都是由寫作樂曲的作曲家自己演奏。職業鋼琴家的出現,意味着作曲與演奏的分步勢甯鹽守是宜記放鎮運工。分工的結果,是演奏技巧的空前提高。那種令人耳暈目眩的超級技巧,是音樂會獲得成功的因素之一且守讓導。适應這種需要,這時期出現許多備核省早餘練商量幹且含有高超演奏技巧的鋼琴曲,與此同時,大量目的隻是爲練習技術的鋼琴練習曲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那位“折磨”了幾代鋼琴家的貝多芬的學生、李斯特的老師,車爾尼(1791—1858)的沒完沒了的練習曲,就寫于這時期。除他外,克列門蒂(1752—1857、克拉瑪(1771—1858)、莫什科夫斯基(1854—1925)等人,也都寫下了有價值的技術練習曲。總之,浪漫派時期,鋼琴藝術得到全面、高度的發展。假如我們樂于平均起來計算一下,在今天的音樂廳裏聽到的鋼琴曲目中,浪漫派鋼琴曲仍然占有最大的比例。我們的漫遊,也将盡可能多停留一些地方。歐洲音樂進入浪漫主義時代的第一位重要作曲家是威伯(1786—1826)。他是德國民族歌劇的先驅人物。他也是一位優秀的鋼琴家,創作了四首鋼琴奏鳴曲,許多舞曲。他的廣爲人知的鋼琴曲是《華麗回旋曲》和《邀舞》,都寫于1819年。兩首作品的性質也相近,都華麗、明快,在優美、輕松之中透露出浪漫主義的氣息。《華麗回旋曲》的主題是:與這首作品相比,他的《邀舞》流傳的要更廣些。邀,就是邀請,樂曲描寫的是邀請跳舞的情景。威伯本人對樂曲給予了生動的解釋,大意是:開始是一個男的很有禮貌的邀請一個女的跳舞:這條低音區的上行旋律表達着這個男人誠懇的态度。但女的有點不好意思,也很有禮貌,不過謝絕了:但男的又一次邀請,低音旋律又重複一次。這次,引出了兩人的交談,很自然的共進舞池。後來就是華美的多段圓舞曲了,是一聽就清楚的優雅的舞蹈場面。當舞蹈音樂停止後,類似開頭的音樂再次出現,這回是男的向女的表達謝意,兩人友好地互相告别。這是典型的浪漫主義标題音樂。标題帶有情節性音樂也沿着情節的線索發展。舒伯特(1797—1828)是早期浪漫派又一位代表人物。他有着與莫紮特相似的天才,卻經受了比莫紮特更多的困苦。他31歲早逝,僅比貝多芬晚去世一年。他是藝術歌曲的偉大作曲家,也創作了著名的交響音樂作品。他在鋼琴音樂上也有建樹。他一生寫了十六首鋼琴奏鳴曲,還有許許多多“即興曲”、“音樂的瞬間”(這是舒伯特首創的名稱)、“進行曲”等等小品。這些作品被稱爲性格式小品,每曲都表現一種特定的、語言無法形容的微妙的情緒和感受,展示出一個奇妙的音樂世界。他的一些小品我們都早已耳熟了,比如第二首《音樂的瞬間》,在許多場合都會聽到:這就是舒伯特在瞬息間産生的音樂靈感譜成的美麗可愛的小曲。對于這類小曲,不必費心去想“表現的是什麽”,它表現的就是你聽到和感到的。他的《即興曲》也是這樣。比如《E大調即興曲》,讓你的情緒、你的想象跟随着那串蜿蜒起伏迅速流動的音流飛翔就是了,肯定把你帶到美妙迷人的地方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
1、 早期:貝多芬、凱魯比尼、韋伯、帕格尼尼、羅西尼、貝利尼、多尼采蒂、舒伯特、徹爾尼。
2、 前期:門德爾松、肖邦、舒曼、李斯特、白遼士、梅耶貝爾。
3、 中期:威爾第、瓦格納、奧芬巴赫、布拉姆斯、小約翰·施特勞斯、布魯克納、弗蘭克、古諾、比渣做才、聖-桑。
4、 民族樂派: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西貝流士、阿爾貝尼茲。
5、 後浪漫主義:福萊、馬勒、理查·施特勞斯、拉赫瑪尼諾夫、埃爾加、格拉祖諾夫。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産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爲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
擴展資料:
曆史
浪漫派時期的音樂則可以從1813年E.T.A霍夫曼論述貝多芬的浪漫主義精神開始,到1914年勳伯格提出“不協和音的解放”爲止。
浪雹告漫派時期的音樂比起之前的巴洛克時期以及古典時期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浪漫時期的音樂往往富于想象力,相當多的浪漫時期音樂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着相當大的标題音樂成分。
浪漫主義音樂強調多樣性,發展和聲的作用,對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質進行刻畫,更多地運用轉調手法和半音。貝多芬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是瓦格納,鋼琴音樂的代表是李斯特。
浪漫主義音樂對曲式結構進行了極大的豐富與擴充,出現了諸多小型曲式結構,例如小品曲、幽默曲、叙事曲、阿拉伯風格曲、音樂的瞬間源梁明、随想曲、浪漫曲、間奏曲或即興曲等。
浪漫主義音樂體現了影響廣泛和民族分化的傾向,在法國出現了柏遼茲,意大利的羅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肖邦和俄羅斯的柴可夫斯基。浪漫主義音樂在馬勒和勃拉姆斯時代式微。
浪漫時期的音樂在晚期出現了更多不同的樂派,包括法國的印象樂派(德彪西、拉威爾)和歐洲各地的民族樂派(西貝柳斯、斯美塔納、強力集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