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式古典風格有什麽特點 歐式古典風格怎麽設計
歐式古典風格實際上指的是比較傳統的歐式風格,早期的歐式風格和如今被廣泛使用的簡歐風格是有些很大的不同的,歐式古典風格主要包括巴洛克風格或者洛可可風格等,這兩類風格都算是華麗與高雅的代名詞,如果大家選擇的是歐式古典風格,就一定要注意家裝材料和造型設計的完美配合,那麽今天就會詳細介紹和歐式古典風格有關的内容,接下來一起去了解。
歐式古典風格有什麽特點
古典歐式風格是追求華麗、高雅的古典,設計風格直接對歐洲建築、家具、繪畫、文學甚至音笑虧孫樂藝術産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具體可以分爲六種風格來簡述:羅馬風格、哥特式風格、文藝複興、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新古典主義風格。其中代表風格是: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古典歐式家具最爲完整的繼承和表達了古典歐式風格的精髓,最爲讓後世所熟知,塞特維那王室家具爲代表的古典歐式家具完整保存了古典歐式風格,在傳承、發揚古典歐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歐式古典風格怎麽設計
歐式古典風格非常容易彰顯奢華氣派,裝修上最容易出視覺效果,因而受到許多追求豪華風格業主的歡迎。但如果不事先了解其風格的要求,并具備相應的設計水準,就不可能裝修出讓人滿意的效果。所以在裝修之前,應該多上網了解其相關資料,并且要請到一位有專業水準的設計師,這樣才能打造出完美的歐式古典風格家居。
歐式古典風格可分爲幾種類型:文藝複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或美國殖民地式等。但是他們的主要構成方法是一樣的,基本上有三類,一類是室内構件要素,例如拱門、柱式、壁爐等;二類碰鏈是家具要素,例如床、桌、椅空褲、幾櫃等,常以獸腿、花束及螺钿雕刻來裝飾;第三類是裝飾要素,例如牆紙、窗簾(幔)、地毯、燈具、壁畫、西洋畫等。色彩上以紅藍、紅綠及粉藍、粉綠、粉黃,飾以金銀飾線爲色調關系。
在上文中,大家可以看出我們主要是圍繞着歐式古典風格來展開分析的,大家結合我們文章中所展示的圖片,也能夠領會歐式古典風格的一些神韻,歐式古典風格還是相當有特色的,我們今天主要分析的是歐式古典風格有哪些特點以及歐式古典風格應該怎麽去進行設計,歐式古典風格比較适合面積大的房間,所以小戶型的家庭在選擇這種風格的時候應該仔細考慮。
土巴兔在線免費爲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就能免費領取哦~
請簡述巴洛克藝術興起的原因及其主要
述巴洛克藝術興起的原因及特點
巴洛克一詞源自葡萄牙文,原意指貝殼不規則的、怪異的團義形狀。一開始主要針對17世紀意大利的建築風格而言。
巴洛克藝術(Baroque art)是十七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初發源于17世紀教皇統治的羅馬,那時意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互良簡洛克後期,歐洲藝術中心移轉到法國,它并沒有明确的藝術風格,隻能算是一種愛好和時尚。
文藝複興意味着平衡、适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着運動、與張求追求新奇、熱中于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奏些穿怕白架然府孔式的大膽融合。巴洛克藝術一語敵輪少輪反文藝複興藝術的平靜和克制述否松安,而表現爲戲劇性、豪華與誇張。
十七世紀歐洲通清呢備美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明鋼露寬預如笑及有施元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蘭盟宜評酒抓氣、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席似亞歌節相政強富于熱情的情調。
校來距都類候礦發特低十七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争。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楊齊磁類得業肥你包抓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于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複興」。
不管是實際的,如波形的牆面或不斷變化的噴射狀的噴泉:還是含蓄的,如描繪成充滿活力或動作顯着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藝複興時的靜态表現,而呈現歪斜配置的動感)。
力圖表現或暗示無窮感:井口獨本被副楊例如伸向地平線的道路蘇報臉草燈歌,展現無際天空幻覺的壁畫,運用變換透視效果使其變得撲塑迷離的鏡面手法。
強調光線:設計一種人爲光線,而非自燃宗犯變買積穩補層到布然的光,産生一種戲劇性氣氛,創造比文藝複興更有立體感、深度感、層次感的空間。造成輪廓線模糊,構圖有機化,而有整體感。
追求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
不拘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将建築剛豐部逐、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融爲一體。
巴洛克藝術的曆史
意大利文藝複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稣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爲第一座巴洛克建築。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滿圓類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
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羅馬耶稣會教堂平面爲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龛,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複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别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複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财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于規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爲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态,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
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教皇當局爲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爲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彙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争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幹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态,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意大利歸來後,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爲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幹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内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内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龛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内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内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龛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龛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龛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内部大廳則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産物。興起于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複,富于變化,隻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爲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自十八世紀以來,藝術史家和考古學家們特别重視風格的研究。所謂"風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種特定的組合方式而構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諧和一緻,但又明顯地區别于其它的風格,故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風格的形成,當然是某一個時代和作者藝術發展成熟的表現。
意大利文藝複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稣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爲第一座巴洛克建築。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
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羅馬耶稣會教堂平面爲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龛,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複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别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複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财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于規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爲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态,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
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教皇當局爲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爲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彙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争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幹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态,光影效果強烈。
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意大利歸來後,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爲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幹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内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内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龛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内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内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龛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龛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龛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内部大廳則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産物。興起于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複,富于變化,隻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爲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巴洛克藝術的曆史
意大利文藝複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稣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爲第一座巴洛克建築。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
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羅馬耶稣會教堂平面爲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龛,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複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别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複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财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于規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爲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态,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
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教皇當局爲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爲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彙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争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幹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态,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意大利歸來後,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爲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幹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内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内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龛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内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内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龛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龛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龛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内部大廳則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産物。興起于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複,富于變化,隻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爲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不過,巴洛克作爲一種風格,卻一直是美術史家們有争論的問題。"巴洛克"一詞的原義,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大約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者奉贈給自己不太贊同的前輩藝術的一個稱号。從時間上說,"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所以有人把整個十七世紀各國的藝術–意大利、西班牙、弗蘭德爾、荷蘭、法國。。。。。。都列在"巴洛克"範圍之内。可是事實上,它們之間的風
"巴洛克"成爲獨特的風格,是由于它在藝術精神和手法上,與盛期文藝複興有明顯的區别。如果文藝複興可以歸爲"古典主義","巴洛克"可以歸爲" 浪漫主義"。它是在封建天主教複辟後,随着貴族統治的鞏固而發展起來的。但是,不能簡單地把"巴洛克"藝術和它的代表們,稱謂"反"的,"倒退"的藝術。個人固然受制于曆史,但個人又反射着各種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傳統),而給當代的曆史帶來新的東西。這才形成了曆史的變化多端、豐富絢麗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