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野獸派:《裸婦來自》、《奢侈、靜寂、逸樂》(馬蒂斯),《夏都萬檢級敵的住宅》(弗拉芒克)
德國表現主義:《呐喊》(蒙克)、《老國王》360問答(盧奧)、《構圖2号》《題謂資容兒即興曲》(康定斯基英西了皮國)
立體主義:《格爾尼卡》、《亞威農少女》(畢加索)、《手持吉他的女人》(勃醫拉克)、《三個女子》(萊熱)
未來主義:《城市的興起》(波丘尼),《無政府僧書總愛陸希照話她染門老侶的葬禮》、《自由的繪畫語言手紹段味預整錯攻則怎創》(卡臘)、《鏈子上一條狗的動态》(巴拉)
達達主義:《泉》)、《新娘的衣服被單身漢們剝得精光》、《帶胡須的蒙娜麗莎》(杜桑),《自然史》(馬克斯·恩斯特),《山、桌、錨、肚臍》(漢斯·阿爾普)
超現實主義:《永恒的記憶》(達利)、(看報紙的男人〉(馬格裏特)、《哈裏昆的狂歡》(米羅)
抽象主義:《線與色彩的構成》(蒙德裏安),《黑色正方形》、《白色上的白色》(馬列維奇)
波普藝術:《瑪麗蓮·夢露》型場分片堅之滿标詩松(安迪·沃霍爾)、《是什麽使今天的家庭如此别緻,如此有魅力》(漢彌爾頓溫部另河查罪言順坐),《床》(勞生晶與格穩收弱伯格)
新達達主義:波普藝術甯般派土視建肉言又稱新達達主義。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超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人物及其風格
超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作品
關于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二十世紀初期西方資産階級的一種文藝思潮,它是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宣稱達達主義是其先驅。超現實主義起源于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支配法國文壇,其影響甚廣,比利時、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國、日本、墨西哥均有影響。其創作以詩歌爲主,波及散文、小說、戲劇,在繪畫中也有所表現。
超現實主義者的宗旨是離開現實,返回原始,否認理性的作用,強調人們的下意識或無意識活動。法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格林的直覺主義與奧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識"學說奠定了超現實主義的哲學和理論基礎。
"超現實主義"這個名詞,出自本世紀初法國立體派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内爾(1880-1918)之手。他于1917年寫給苔爾美的信中說:"再三考慮後,我确實認爲,最好還是采用我首先使用的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它比超自然主義這個詞更好。超現實主義這個詞在扁中還找不到,它比由諸位哲學家先生們早已應用的超自然主義這個詞用起來更方便。"由此可見,阿波利内爾創造超現實主義這個詞的本意,在于以此來代替超自然主義這一名詞。它的最初含義就是尋求超乎現實之上的種種未知現象,包括人生、社會、倫理道德和精神文明諸方面。安德烈·布洛東覺得這一術語最能表達這個文藝流派的宗旨,因而得名。
1923年,達達主義流派舉行最後一次集會而宣告崩潰後,其中的許多成員倒向了超現實主義作家的行列。1924年,法國作家布洛東在巴黎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1929年,布洛東又發表了超現實主義的第二個宣言,詳盡地解釋了超現實主義的藝術主張。1930年,由德斯諾斯發表了超實現主義的第三個宣言。這樣,超現實主義的藝術綱領就全面、完整地體現出來了。
布洛東在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曾對超現實主義作過經典性的解釋:"超實現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人們通過它,用口頭或局面,或其他方式來表達思想的真正作用。它隻接受思想的啓示,沒有任何理性的控制,沒有任何美學或道德偏見。""超現實主義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即對夢幻的萬能和對思罩陪想的不帶偏見的活動的信仰。它要最終摧毀一切其他的機械論并取而代之,以解決生活中的主要問題。
超現實主義者宣稱:人的本能、夢幻、下意識領域是文藝創作的的源泉。認爲人的頭腦活動要從邏輯與理性束縛中解放出來。理性、道德、宗教、社會以及簡單蝗日常生活中的經驗,都是對人的精神、對人的本質需要的一種桎梏。唯有人的無意識、夢幻和神經錯亂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動。兒童和瘋子的言行,則是不受任何控制的真正自由的範例。因此,在詩歌創作中,他們故意使用幼稚的語言和病态的形象來反對傳統的美好見解。在繪畫中,用混亂的線條與顔色的任意塗抹。在戲劇中,主張用折磨人的野蠻音樂,粗魯的舞蹈,并用自行車的鈴铛,有節奏地敲打貨箱、臉盆一類作伴奏。
超現實主義的創作采用的是"自我意識的書寫"和"自動寫作"的方法。他們主張寫作要絕對真實,是純粹的無意識的活動過程,不通有藝術加工和任何邏輯思維的形式。詩人在寫作時,隻要把腦子裏湧現出來的東西快速地記錄下來,詞與詞之間,全靠一種偶然的結合;如果一時沒有現存的詞彙表達,甚至可以随意用某個字母、符号來代替。反邏輯性是其創作方法的一大特征。這類作用,大多數艱澀難懂,不符合語法結構和邏輯思維的法則,有的變成文字遊戲。
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出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資産階級青年一代對現畝伏實的恐懼心理和狂亂不安的精神狀态。參加超現實主義集團的作家有布洛東、蘇波、查拉,畫家阿爾普、馬松等等。屬于這一流派中的有些作家,如路易·阿拉貢、保羅·艾呂雅等,由于受到無産階級革命運動的積極影響,後來轉向進步的文藝陣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超現實主義在美國風行一時,出現了所謂"新超現實主義"流派,成爲帝國主義禦用的宣傳工具。
超現實主義的文學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東和蘇波合著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第一部實驗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無意識書寫和自動的寫作的問題。但典型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則産生在1924年之後,如布洛東的小說《可溶解的魚》1924)和《娜嘉》(1928)是超實現主義的代表作。阿拉貢在1926年發表的散文集《物耐蠢巴黎的農民》,艾呂雅的詩集《痛苦的都會》、《生活的内幕》均屬超現實主義之作。
超現實主義畫派的共同之處,在于其觀念的一緻性。但從視覺意義上來劃分,可分爲兩個極端:
一是被稱作絕對的或表象的超現實主義,是畫家通過形式美的手段,揭示他們個人、無意識或下意識的幻想,這類作品具有抽象的性質。
另一個被稱作逼真的超現實主義,是畫家在創作中把夢境般的象征性物體,在令人驚異的、暧昧的結構中重新組合起來,以具象的方式去描繪物象,以擺脫頭腦中慣常的意識,迫使觀衆接受那種非理性的,邏輯上無法解釋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