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野草》全文
原文:
當我沉默着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将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爲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爲我借此知道它還非滲旦脊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隻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将遭踐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将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 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爲我自己,爲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着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魯迅記于廣州之白雲樓上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1、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滿着象征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征主義作爲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征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範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
從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學燈》《覺悟》《語絲遲粗》等刊物上。
陸續發表了劉半農、沈穎、周作人、兩谛(鄭振铎)、沈性仁、張定璜、蘇兆龍等人翻澤的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讨論散文詩的文章。作者叢滲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陸續發表了23篇散文詩,編成《野草》。
2、時代背景:
20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時局動蕩不安,軍閥混戰,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政權後,中國陷入了五四運動之後最黑暗的時期。軍閥政府“既摧殘全國學生工人争取自由運動,慘殺無辜。又主使川湘桂粵東南東北數次戰争,擾害闾閻。”
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了逆轉和挫折,《新青年》團體散掉後,魯迅有種在沙漠中孤軍奮戰的感覺。他把自己描寫成在舊戰場上徘徊的餘零兵卒,找不到目标和意義。
而與周作人的失和以至決裂,使魯迅極力維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複存在,魯迅精神家園最後的整合的依托四分五裂,再者,女師大事件也給魯迅情緒帶來很大的影響,作者魯迅爲了記述這一過程,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軍閥混戰及内心苦悶的散文詩。
3、創作過程:
這部詩集所收的23篇散文詩,作于1924年至1926年北洋軍閥統治下的 北京。作者魯迅在1932年回憶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麽變化。
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野草(魯迅創作散文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