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世界名畫鑒賞 1500字左右。。。最好是油畫,

你可以試下《最後的晚餐》這副作品是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創作
《最後的晚餐》(約1498)(壁畫 460 x 880 厘米)
達芬奇于1495年接受了米蘭.聖瑪利亞·格雷契修道院的訂約,開始創作《最後的晚餐》壁畫,直到1496年才告完成。

達芬奇站在新時代的前列,賦予這一傳統宗教題材以新的思想和境界,在神的形象中挖掘和表現了人的心理和情感,高度體現了文藝複興的進步的時代精神。

《最後的晚餐》是表現耶稣已經知道自己的不幸将臨時,在與門下衆弟子共進最後的晚餐宴席上,宣布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剛說完,就在十二個門徒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畫家着意刻畫弟子們瞬間所表露出來的極其複雜的、各不相同的心理反應。畫家賦予畫中每個人物以鮮明的性格氣質,緊緊扣住每個門徒對基督的話做出明白的、毫不含糊的表态。這個場面就好像在一池平靜的水面上投擲一塊石頭所引起的那愈來愈大的波紋浪圖一樣,在此之前是十分平靜的晚餐,突然引起橘早巨大的波動,門徒中每個人的動作、手勢及面部的表情所傳達出來的是微妙的因人而異的心理差别和變化。

全畫總共十三人,基督居于面面中間位置,其餘十二個門徒分四組平均對稱排列左右,這些組合是由每個人的心變化和感情聯系自然結合在一起的,畫中人的情緒造成畫面的氣氛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畫家運用造型藝術的手段使畫中人和欣賞者的感情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如果來探究一下畫幅中每個人物的性格和情緒發展是很有意思的。請看:基督在說完“你們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以後。神色鎮靜而又慈祥,很自然地攤開兩手,微微低垂着頭,毫無恐懼之色,爲剛才所說的那句話似乎還有點不甚感慨之情;門徒中反應強烈、顯得特别激動的是坐在基督左手邊的那一組三個人,他們各具有一個表達情感的動作。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年輕的、具有火爆性格的菲利普突然按捺不住地從座位上跳了起來,帶着不可捉摸的疑問轉向基督,想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麽回事,他用手捂着胸口,欲向基督表白自己對老師的真誠與純潔,那個老雅各極度憤慨,用力地攤開雙手,身子因失去重心而稍向後仰,好像在向同伴表示:我實在不知道,竟然出了這麽大的事,簡直不可思議;在他們後面站着的是多馬,他盡量按下性子,向基督舉着食指向上,罩基哆嗦的說出“真的?天曉得,事情怎麽會是這樣?”他實在弄不清楚剛才發生的事情。在靠近基督右邊的一組三個人中充滿着一種複雜情緒,顯然處于克制狀态。那個告密的叛徒猶大就在這一組裏,當他聽了基督的話以後,做賊心虛地急速扭動身子,驚恐萬狀的想遠離老師,并且慌忙地握緊告密所換來的錢袋,戰栗而極端害怕地斜視着威嚴的基督,他陰沉而醜陋的,又顯得特别粗魯的臉皮,被善良貌美的約翰和堅強勇敢的彼得面孔襯托,對照得更加鮮明突物伍謹出,約翰優柔地把頭垂在一邊,搭攏雙手,神志焦慮,不知如何辦是好,在傾聽彼得細言。彼得的頭在約翰和猶大之間顯得特别突出,他勃然大怒地站起來彎身前傾向着約翰,并把左手按在他的肩頭,緊貼耳邊,似乎在低聲訊問約翰:“你知道是誰出賣了我們的老師嗎?”此時他的左手還緊捏着—把刀,好象正在表示,要是我知道是誰告的密,一定要親手殺死他,來爲我們的老師報仇,這是一個急性而富有正義感的人。在靠近彼得右手邊一組是張開雙手的、顯得震驚而又沉着的、上了年紀的巴多羅邁,他的手勢似乎表明要大家不要驚慌,他自己嚴肅而冷靜地凝視着基督,在這危急關頭想拯救老師。摟住巴羅多邁的是小雅各,他緊張地望着基督無能爲力。站在桌子頂端的、身強力壯的是安得烈,他扭身向前,頗有沖上前去之勢,這一組的三個人都凝神注視着基督,把欣賞者的視線完全引向了基督。最左面一組的另外三個人是達太、西門和馬太,馬太雖然臉向左邊的老達太,可是雙手卻伸向基督,好像在訊問有經驗的老人,剛才老師講的話到底指的是誰呢?從老達太攤開的雙手看,表示自己也正爲這件突如其來的事納悶,好像在十分疑惑地告話他。我真的什麽也不知道。西門也在苦苦思索這從天而降的大禍,但是毫無結果。到此爲止,畫裏十三個人的外貌,情緒和性格特征,活靈活現地印入我們的腦子裏,觀賞畫的人好像随畫中人經曆了這一嚴重時刻。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處在典型的環境中。畫面具有戲劇沖突的舞台藝術效果,它是一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情節性曆史畫,這個題材曾爲達芬奇之前的不少畫家所描繪過,但唯有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爲空前的傑作。

《最後的晚餐》在藝術形式的處理上也是極爲完整和成功的。畫面的構圖并不複雜,基本上是在一直線上穿插變化的,因此總的是在單純中見豐富。大師把十三個感情激蕩的人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既有區别又緊密聯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層次分明地刻劃出每一個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高度地概括又深刻地揭示了這一戲劇性的場面。畫家盡可能地調動了一切藝術手段,着意表現出耶稣的臨危不俱、神态自若。大師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畫面小心、又是視覺中心的位置上,用背景中大門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襯托出耶稣的形象,并且有意識地把兩側的門徒和耶稣分開,初看似乎耶稣很孤立,實際上内在的情緒和感情,以及事件把他和門徒始終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切都以耶酥爲中心:畫中的餐桌,牆壁門窗和天花闆的處理取平行透視;都集中而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這一切很自然地把觀衆的視線首先吸引到基督的身上。畫家将十二個門徒三人一組平均對稱地分配在基督的兩邊,以其各自的動作和表情與基督發生聯系和呼應。整個環境和道具的處理比較單純,爲的是更加突出激動的人物,這些獨具匠意的藝術處理,使藝術語言顯得高度精煉。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繪畫是空間靜态的藝術,它不可能像小說和戲劇那樣,把事件和複雜的情節、人物的性格和情緒的發展變化細緻而深刻地一一告訴觀衆,隻是靠一個靜止的瞬間形象,去揭示變化和發展着的生活。爲了刻畫人物的性格和變化着的思想感情,畫家必然要設法抓住能顯示畫中人内心活動的外部特征,即對人物的動态和面部表情加以塑造,通過可視的形象,使欣賞者産生符合畫家創作意圖的聯想和想象,從而理解這個瞬間的前因和後果。因此,雖然都是靜止的人物,但能表現出巨大的生命力,靜中求動。畫家爲了獲得這種藝術效果就必須精心地爲自己的主題,情節選擇一個環境,運用典型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去表現具有個性特征的人物,清楚地表明畫家打算告訴觀衆的一切方面,使處于靜态的畫面成爲一出劇的縮影,這應該是情節性繪畫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觀衆的心,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在這方面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達芬奇的創作達到如此高的成就,與他辛勤的藝術勞動是分不開曲。他的創作态度極其認真嚴肅,他爲《最後的晚餐》化費了巨大的心血和勞動。他在創作之前的準備工作做得周詳而細緻,畫了大量的速寫,構思時進行深思熟慮的推敲,他深入地研究每個登場人物的動作表情,并爲每個人規定了行爲舉止的意圖。在他爲這幅畫所作的筆記中寫道,“一個人飲了酒并把杯子放下來,把頭轉向說話的人,另一個人合攏雙手的手指,眉頭緊皺,看着自己的同伴,又一個人伸出兩手的手掌,把肩聳到耳邊,嘴上顯得驚奇的樣子……”。在這些筆記中雖然沒有注明門徒的名字,但據分析看,達芬奇在創作想象中對于具體地塑造每個門徒,已經作了嚴格的選擇和規定,基本上根據每個門徒的性格特點和外貌特征,設想和規定了他們各不相同的行爲,以及在整個構圖中所占的地位。這些明顯的意圖在他遺留的一些速寫中比較清楚地反映了出來。因此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畫幅中每個人物都有與自己身份相适應的動作和表情。

達芬奇在創作《最後的晚餐》的過程中,他的工作作風是既嚴肅認真,而又富有情趣。他對自己的藝術語言的運用極爲慎重。有時候他長時間地站在自己的畫前沉思,停筆徘徊許久。據說這使不懂藝術的寺院院長十分惱火,竟然無理責難達芬奇是有意怠工拖延時間,并且打算催促他一刻也不要停筆作畫。他自己不好意思去催逼達芬奇,便不斷地在他的總管面前唠叨,要他去找達·芬奇談談爲什麽總是站着不動筆,總管沒有辦法,隻好硬着頭皮用委婉的方式,轉彎抹角地示意大師快點作畫,并且盡量讓達芬奇理解這不是他的本意,而是院長的旨意。大師并沒合生總管的氣,還和他就畫的藝術性問題進行了一般性的交談,最後向他嚴肅地表示,自己将會很快完成這幅壁畫,目前隻是剩下兩個人額頭需要刻畫,一個是基督,另一個就是叛徒猶大。基督的頭像問題不大,很快就可以完成,最後關于猶大的模特兒還需要尋找,如果實在找不到适當的模特兒的話,他準備就利用這個令人讨厭的、粗暴而無知無識的院長的頭去填補。這席話引起了總管的同情和好笑,他會意地告訴芬奇,“大師的話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他本人完全理解”。自此以後,那個可憐又可鄙的僧院長終日坐立不安,再也不敢來打攪大師的工作了。傳說公爵莫羅殿下來看定稿的《最後的晚餐》時當看到猶大的面孔時忽然笑了起來:“猶大!簡直和修道院院長一模一樣,他不給你安甯,他妨礙你的工作,你非常巧妙地報複了他讓他永遠留在這張桌子的後面吧。正好,他那樣貪婪地把錢袋抓得緊緊的,舍不得花在自己修道院的孩子們身上。由于他的吝啬,教士們吃夠了苦頭。”我們現在看到畫面上面那個猶大的頭,實在是反映出一個可恥叛徒的醜惡形象,也是對殘酷無情的小人的真實寫照,使觀賞者望而生厭。

五百年過去了,這位文藝複興時期的天才“巨人”的偉大作品,對于我們中國的畫家和觀衆,仍然具有極大的魅力,藝術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财富。《最後的晚餐》這幅畫雖然歌頌的是基督教的主題,我們并非贊美基督教的精神的偉大。但畫家筆下所描繪的不是神而是人,是人類社會中真、善、美的化身,是人類善惡的對比寫照。大師所歌頌的不是神的力量,而是人的善良、正義的美德;斥責的是卑鄙和醜惡的叛徒行爲。因此,這件傑作在曆史上永遠是不朽的,它不僅屬于意大利人民,也屬于全世界的人民。

我給你推薦兩幅畫,不知道你喜不喜歡啊

50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