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一、理清线索,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住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作者对人态告拿度的变化、对景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意脉。
文章结构一般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旨句的段把主旨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袜高搭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漫步小径—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柔美的“荷塘月色”;读《故都的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二、抓住“文眼”,品味作者思想情感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点出文眼的方法有如下。
1.找出文中的总领句
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2.抓住感情的凝聚点
作者的感情念胡总是会在文中某处凝聚在一点,如果找到了这一点,就是找到了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篇首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反映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作者的感情凝聚在这一点上,它是全篇的文眼。
另外,阅读鉴赏散文,要注意抓住散文的重点句,明确其作用。总起句能够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也可以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而且往往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的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总结句在于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照应上文,发人深思;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三、重视朗读,体味作品深层意蕴
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老舍散文《春
老舍散文《春风》写出了济南秋天的美。
老舍不仅写了的秋天360问答、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夏天,还在《春风》中写了济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驳离,色彩斑斓。他似乎天生对山有一种由衷的亲近,对水有一种深切的景仰。
他的散文中对济南山水的描写,如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在“读”,是相看两不厌的“对话”,就难怪是那么鲜活,那么灵动,那么传神,那么富有人情味了。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
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扩展资料:
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个能缺纸花际环情王办命更给够身体力行地将文学与曲艺进行结合,长时间地关注曲艺发展,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参与了曲艺,尤其是主要曲种(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家。
解放初期,老舍作为知名答稳木本督科冲的作家,积极投身于相声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罗常培费赶上族、吕叔湘、吴晓铃等学跑未著关者会同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等跟适质得来复乙看再相声演员一起组成相声改进小组,通过撰写大量作品和理论文章,不仅指导相声摆脱了解放初期由于其旧有形式和内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机,而且使相声乃至曲艺这门艺术损至总黄那积侵夫研很色形式完成了在新社会、新形势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艺术地位。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