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丨少儿美术课程《蜗牛》
教学目的
1.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2.学习半立体树枝的变现形式。3.通过观凯虚察图片了解蜗牛壳的造型特点,并学习用线条的疏密关系来塑造蜗牛壳的体积。4.感受综合材料绘画带来的乐趣。
教学工具
彩色卡纸、白色卡纸、纸巾、水粉颜料、白乳胶、勾线笔、双面胶。
观察与讨论
蜗牛对于小朋友们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在雨后的草地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蜗牛,说到蜗牛,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那身上那大大的壳了,人们常常把壳比做它的房子,因为这座“房子”可以在下雨天保护蜗牛不受风吹雨打,在火热的阳光下可以为自己遮阳,遇到危险还可以将身体蜷缩进壳里,免受侵害。除了蜗牛壳它还有一对大的和一对小的触角,它的眼睛长在大的一对触角上,它的眼睛、鼻子、嘴巴很小,要用放大镜才能看见。用手触碰它的触角,触角就会缩回去,如果继续碰它,它就会缩进自己的“房子”里。
蜗牛壳的形状丰富多样,有宝塔形的、陀螺形的、圆锥形的、烟斗形的等等。因为蜗牛的品种不同,它们壳上的颜色和花纹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花纹朴素简洁,有的花纹颜色鲜艳而富有魅力。小朋友们盯简燃,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蜗牛呢?选择自己喜欢的蜗牛形态,为蜗牛创设自己喜欢的场景,接下来就开始我们的课程吧。
制作步骤
步骤一:准备若干纸巾和白乳胶,用纸巾塑造出树枝的造型,并用白乳胶逐层粘贴,做出树枝的粗糙质感。
步骤二:待树枝干后,用土黄、赭石、熟褐色水粉颜料画出树枝的颜色变化,再用深绿、草绿塑造出不同角度的树叶。
步骤三:用黑色勾线笔画出树叶的叶脉和树皮的深色部分,增强画面的细节,使树叶、树枝的质感更加写实。
步骤四:在白色卡纸上撕出蜗牛壳和蜗牛身体的形态。
步骤五:通过观察蜗牛图片了解蜗牛壳和蜗牛身体的形态特征,并用勾线笔画出蜗牛身体的纹路,通咐物过线条的疏密变化塑造出蜗牛壳的体积效果。
步骤六:画出蜗牛壳上的固有斑纹、蜗牛皮肤的明暗变化,在白色卡纸上撕出蜗牛的触角并粘在画面中,将蜗牛壳和蜗牛粘贴在画面中,漂亮的作品就完成了。
帮我写一篇美术鉴赏,100子以上…大家帮帮忙…谢谢咯
从不了解美术,到懂得欣赏美术;从无视美的存在,到学会发现美;从对美术不感兴趣,到喜欢上美术,这就是这学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最大收获。美术欣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正如老师所说的,每个专业的学生,每个人都离不开美术,都应该有懂得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从先民们朴素而不成熟的美的作品到现代人独特的表达思想的绘画方式,中间的发展过程是丰富和复杂的。从稚嫩的远古美到沉雄博大的秦汉艺术,到文人登场的魏晋南北朝,到雄浑壮丽的隋唐气象,从继往开来的五代到宋元意象,到画派林立的明清,再到新旧交替的中西交融,最后到个性十足的现代,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绘画特点,都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画作,让后人去赞叹。
在所有的绘画形式上我最喜欢宋元的文人画,它用简单的笔墨,在似与不似之间塑造形象,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心中的感慨,勾勒出了意境。忘记是哪位画家说过的,“西方静物画,画的是死的;中国画,画的是活的,传神的。”虽然西方画中光与影的完美运用刺激了我的感官,但是我更喜欢中国画,更喜欢中国画中传达情感与意蕴的画,如《韩熙载夜宴图》、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张大千《蛙声十里出山泉》。其实要我说出最喜欢哪幅作品,我难以回答,因为这些作品不是哪幅能概括的了的,应该是哪些吧。
今年五一我有幸去了文化古城西安,这座曾是十三朝古都的城市,现在看来依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文物,我心中无比兴奋,仔细欣赏那些美丽的艺术品,揣摩它们的历史,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美术知识。当我看到兵马俑的雄浑壮丽,我终于体会到了历史书上对于秦朝的描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言不虚也!
在这门课上我认识了很多拥有美丽的人,我了解了他们的故事,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我觉得这也是美术鉴赏课想要达到的目标吧。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是相通的,在学会欣赏美术之后,也就开启了欣赏音乐、欣赏舞蹈等的大门了,因为你拥有了欣赏美的心。
这是我复制的别人的,希望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