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是什麽年代的?
1、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國圖林根州的埃森納赫,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鍵盤演奏家。
1700年,赴呂内堡,進入米歇爾學校唱詩班學習。1703年至1707年,先後在阿恩施塔特和米爾豪森任職。1708年,到魏瑪任宮廷教堂管風琴師;在職的9年期間,創作了大量的管風琴曲與康塔塔,并鑽研法國古鋼琴音樂與意大利弦樂作品。
1717年,轉而受聘于科騰,在列奧波德親王府邸擔任宮廷樂長和鍵盤演奏家;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世俗器樂作品,如小提琴協奏曲、各類奏鳴曲、組曲、創意曲、《勃蘭登堡協奏曲》,以及《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集。
1723年,赴萊比錫,在該城工作的27年時間裏,任聖托馬斯教堂合唱指揮和音樂總監等職;在此期間,創作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樂作品,包括《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以及康塔塔、經文歌、聖母頌歌等。1749年,視力減退,後雙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轎升在萊比錫逝世,享年65歲。
2、列奧波爾得·莫紮特
列奧波爾得·莫紮特生于1719年,作爲一名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師兼小提琴演奏家的列奧波爾得在西方音樂史上并未享有過高的聲譽,而他作爲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的父親兼啓蒙教師的身份更爲大家所熟知。列奧波爾得·莫紮特曾先後生有7個孩子,不過其中5個都過早地夭折,頑強地活下來并長在成人的隻有最小的兒子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和他的姐姐瑪利亞·安娜·莫紮特。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作爲小提琴演奏教育家的列奧波爾得·莫紮特,著作了當時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文獻——《關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論文》(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
列奧波爾得·莫紮特生于1719年,作爲一名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師兼小提琴演奏家的列奧波爾得在西方音樂史上并未享有過高的聲譽,而他作爲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的父親兼啓蒙教師的身份更爲大家所熟知。列奧波爾得·莫紮特曾先後生有7個孩子,不過其中5個都過早地夭折,頑強地活下來并長在成人的隻有最小的兒子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和他的姐姐瑪利亞·安娜·莫紮特。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作爲小提琴演奏教育家的列奧波爾得·莫紮特,著作了當時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文獻——《關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論文》(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
3、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于維也納,創作于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标志着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衆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将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并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于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凳帆拍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爲“樂聖”、“交響樂之王”。
4、理查德·瓦格納
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出生于德國萊比錫,浪漫主義時期德國作曲家、指揮家。
1833年,正式開啓音樂家生涯,于同年創作了歌劇《仙女》。1843年棗羨,《漂泊的荷蘭人》在德累斯頓歌劇院首演,瓦格納的名聲亦由此确立。1845年,《湯豪瑟》在德累斯頓宮廷劇院首演。1849年,瓦格納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流亡生涯。
1850年,弗朗茨·李斯特在魏瑪指揮首演了《羅恩格林》。1864年,路德維希二世因欣賞瓦格納的才華,決定爲其償還債務,瓦格納的命運也由此發生轉折。1865年,《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在慕尼黑宮廷劇院首演。1868年,《紐倫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該劇确立了瓦格納在德國音樂中的主導地位。
1874年,《尼伯龍根的指環》四聯劇長達26年的創作曆程劃上了句号。1876年,《尼伯龍根的指環》在漢斯·裏希特的執棒下在拜羅伊特首演,引起歐洲文化界的轟動。1882年,《帕西法爾》在第三屆拜羅伊特音樂節上進行了首演。1883年2月13日,因心髒病發作,在威尼斯逝世。
5、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奧地利南部的羅勞,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
1740年,成爲聖斯蒂芬大教堂唱詩班的童聲合唱團成員。1751年至1753年,創作首部歌劇《狡猾的魔鬼》。1755年,創作了首批弦樂四重奏。1759年,擔任費迪南·莫爾金伯爵的音樂主管,這是他職業生涯的首個正式任命,并于同年創作《第一交響曲》。
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間,任職于艾斯特哈奇宮廷,創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數的音樂作品,體裁包括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歌劇等。1792年至1794年,兩次赴英國倫敦訪問,在此期間創作了12部“倫敦交響曲”。
1798年,創作清唱劇《創世紀》,在維也納皇家話劇院首次公演。1801年,創作清唱劇《四季》。1808年,爲慶祝76歲生日,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出現。1809年5月31日,海頓在維也納去世,終年77歲。
海頓是一位多産的作曲家。一生共創作了100餘首交響曲、80餘首弦樂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劇,以及彌撒曲和宗教禮儀曲、康塔塔、清唱劇等。因爲在交響曲和四重奏領域作出的貢獻,獲得“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的頭銜。同時,因其性情溫厚、熱愛兒童、關心下屬,獲得了“海頓爸爸”的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