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摄影作品

一、提供更丰富的摄影信息

所谓更丰富的摄影信息,就是指为作者提供与作品相关的周边信息,包括地理信息、路线信息、位置信息等等。

例如作者拍摄的是A景区的自然风光,而你正好去过A景区,你可以与作者分享一下你的拍摄经验,例如在哪个地方更容易出片,走哪条路线更容易捕捉到壮丽风光等等。

举个例子:

这是一张在香港拍摄的建筑照片,香港因为地少人多的缘故,导致香港的建筑物密度和人口密度非常之高,因此又有“水泥森林”的称呼。

摄影师Peter Stewart曾经拍摄过一组摄影作品:《Hong Kong Stacked》,也是用超高密度的楼房来体现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其中有很多经典的摄影机位,例如励德邨、筒子楼等等,如果是长期停留香港的摄影师,应该能够提供更多有趣的位置,这些地方都可以给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如果以后想要再拍摄类似题材,就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了。

另外类似的作品还有Daniel Reed的香港室内摄影作品,他通过另外一个侧面来表现这个人口密度超高的都市。同样的主题,不同的外壳,对于作者也算是一种启发和思考。

二、同类摄影作品分享

所谓同类摄影作品分享,就是指与作者分享同类型的摄影作品,一般是分享成熟摄影师的作品,这样的话能够给作者一些启发和灵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的摄影水平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后,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这个时期你已经能够拍出常规意义上“漂亮”的作品了,但是作品总感觉没有爆发力,找不到突破口,这时候你就需要借鉴一些大师的作品,给予自己新汪正禅的方向和动力了。

举个清闭例子: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张美丽的翠鸟,喜欢拍鸟的人都知道,用长焦扫鸟真的能给人一种打猎般的快感,寻找位置,漫长等待,适时出击,按下快门。扫鸟最难的地方就在画面结构的安排,因为很多时候树枝都是很杂乱的,因此整个画面看起来就缺乏美感(各种枝丫横生)。

那么别人是如何避免这种问题的呢?这时候我们可以参考摄影师Alan McFadyen的作品:

他的翠鸟作品通过对称感的营造,通过翠鸟的形态和动感来支撑画面的张力,让画面显得干净清爽,而又充满活力。

我们看这些摄影师的作品,并不是一定要达到他们的水平,或者说完全模仿他们的作品,毕竟我们很多人都只是把摄影困尘当爱好,我们阅读他们的作品,只是思考创作的一种可能性,增加一些摄影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三、前期和后期建议

这一个之所以放在后面,是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不同,摄影水平不同,因此只有旗鼓相当的对手才能更好的在沟通之中相互进步,如果等级差距过大,即使是正确的建议也可能不会被采纳。

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建议的内容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你提出建议的方式。用平等的交流语气、尊重对方的意见、不强加个人意志是网络讨论十分重要的基础。动辄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批评”对方,完全不在乎对方的想法和观点是怎样的,必须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真的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也不能带给双方真正的交流。

为什么欧美摄影师的人像作品会虚的这么漂亮

欧美摄影师的人像作品虚得这么漂亮,中国摄影师虚得这么漂亮是作品360问答也多得很,只是可能你看到了几张欧美传到中国的好片子(不好也不会传过来),而没看到中断受拿国自己的好片子。要说差别,应该说是在拍摄风格、色调等方面。因为文化、传统、习差轴若杂本混船越敌之坚惯等许多方面的不同,各国摄影师拍摄的照片风格、色调与等也有很大不同,国内玩摄影的人均限事牛凯谈定降今,有喜欢国内的这种风格、色调的,也有喜欢国外某国的扩湖地风格、色调的。
希望采纳。

3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