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1读《意大利读画记》:作家,画家&文化遗产保护者眼中的文明
冯骥才先生的作品看得不多,但印象深刻,就说那《俗世奇人》吧,寥寥数笔,百态毕现,篇幅不长,万象丛生,真真是像极了津味儿的单口儿。然而这本《意大利读画记》却是全然不同的风格。
说实话,最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儿。墨绿色的底儿,柔和中透着些许神秘,中上部镶嵌着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的局部小图,温馨美好。
其次我很好奇,一个作家会从哪个角度去看画儿,又会跟读者怎样去聊画儿。
读过之后,我发现所谓“意大利读画记”读的不仅是画,还有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更有意大利的一座座古城。
跟着作家的脚步,我走过一座座富有鲜明个性的古城,进了一个个博物馆、美术馆、教堂,赏了一件件文艺复兴期间的艺术珍品,认识了一位位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
整部作品谈及艺术自身的文字并不多,更多念纳缓的是这样的文字:
冯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
他眼中的意大利人是懂得敬畏历史,珍惜历史的。何谓“敬畏”?如何“珍惜”?书中有这样一处细节深深打动了我,使我震撼:
敬畏就是尊重,珍惜就是守护。一座城的文明是世世代代累积传承下来的,一旦被破坏,将不可逆转,一个民族的文化更是如此。
因民族文化被破坏而感到愤怒和痛心,很多作品都有过强烈的表达,那表现的是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良知。但同为作家,冯骥才在本书中的表达则更为理智,意识更为紧迫,理念更为清晰。这是与他的津味小说不同的地方。
我深感困惑,一个作家,一个画家为什么对文化遗产保护会有如此强烈情怀?
翻看了一些资料,我才知道冯骥才除了作家和画家,还有一个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身份。
这话得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国内频频出现“十块钱给你凿下一个佛头”的事件,这场景深深地刺茄裂痛了冯骥才,自此一名登堂入室的画家,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
冯骥才在他的画展最火爆的时期,毅然地选择了卖画,只为筹集资金保护文化遗产:贺知章的祠堂得以重修,周庄的“迷楼”古朴依旧……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冯骥才风尘仆仆,不知疲倦:赶在天津城市改造之际修建老城博物馆,奔赴敦煌朝圣一般写就《人类的敦煌》,汶川大地震之时抢救羌族文化遗产……
知道了这些,一切就都不难理解了:来到意大利的冯骥才,看到异域古城的保护,看到国外艺术珍品的修复,自然就会联想到国内的现状,就会去思考两者的差异,去探寻更好的途径。而这种真诚,这种责任担当也同样会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附录:《意大利读画记》的大致路线
第一站:威尼斯
马可波罗故居、贡多拉船
乔尔乔内《暴风雨》、卡列拉《少女像》、韦罗内塞世界最大的油画
第二站:维罗纳
香草广场附近卡佩罗路上的朱丽叶故居、阿迪杰河边的朱丽叶之墓;古堡美术馆(建筑师斯卡帕)
第三站:博洛尼亚
圣路加教堂—《圣母与圣婴》、博洛尼亚美术博物馆—乔托的祭坛画、博洛尼亚大学(世界最早的大学)
第四站:乌尔比诺
拉斐尔故居、公爵宫、马尔凯国家博物馆—《完美城市》
第五站:佛罗伦萨
1.乌菲齐美术馆—乔托《万圣圣母像》、弗朗切斯卡《乌尔比诺公爵双仔模联像》、乌切洛《圣罗马诺之战》、利皮《圣母子与天使》、波提切利《维纳斯之诞生》《春》、达芬奇《天使报喜》、拉斐尔《金雀翅圣母》、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泥泞天使
2.皮蒂宫—《椅中圣母》
3.学院博物馆—米开朗基罗《大卫》
4.与阿诺河平行的几条古街—花纸
第六站:托斯卡纳
阿雷佐—弗朗切斯卡《真十字架传奇》、瓦萨里设计建造的券廊
第七站:热那亚
哥伦布的小屋、新街博物馆(红宫、白宫、图尔西宫—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第八站:米兰
布雷拉美术博物馆—曼特尼亚《圣殇》、海耶兹《吻》
玛丽亚修道院—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
米兰大教堂—马克 达阿格里特《巴多罗买》
问一下阿维尼翁景点有什么
阿维尼翁引人注目的景物不少,城墙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城墙是完整的一圈,总长近5000米,由大块方石砌成,坚固而厚重。城垛、城塔和城门都完好无缺。城墙建植跟属扩苗欢晶映于14世纪,19世纪进行过重修,墙上雨水冲刷的痕迹凸显它的较别许厚严量千概除沧桑。城里街道不宽,有两排绿树相夹。漫步其间,不时可以听到路旁饭馆和咖啡馆里传出的杯盘相碰声,使人感受到一种悠闲、祥和的生活气息。城里的房子都是不怎么高的古建筑,有些墙上画着假窗。原来,从前阿维尼翁城里收税是按家里是否有钢琴、开了几扇窗户来计算,有的人家为了少纳税,建房时就少开窗,房子建好后在外面画上假窗。1995年阿维尼翁被联合国教科文食同资权段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来自如今阿维尼翁老城里只有1.5万居民,为了保护古城风貌,政府对老房维修提供财政补贴。1348年,普罗旺斯的女领主让纳以8万弗罗林(古佛罗360问答伦萨金币)的价钱将阿维尼翁卖给了教皇克雷芒六世。虽然后来的教皇格雷戈里一世于克就村步式怎洋有乙阳1377年将教廷重新迁回强乱格唱农实棉站德食承罗马,但阿维尼翁仍属教皇的领地。直到1792年,法国在完成了大革命以后才重新将其收回
阿维尼翁还有一处有名的古迹———贝内泽桥。传说,800多年以前,15老龙厚鲜记九岁的牧羊少年贝内泽受到神灵启示,决定在罗纳时背台洋端度临收河上建一座桥。他独自将掌树妒顺吗一块十几个人都抬不动的巨石搬到河边,确定了建桥的位置。当地民众在他的率领下,历时8年,终于将大桥建成。在很长的时间里,这座桥是罗纳河下游唯一的桥,通过它迫剧造动便措程磁低坚往来于西班牙与意大利之间的朝圣者及商务人士无不感到欣喜。大桥本来长900多米,有22个拱孔,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杰作。有一首未气色深依老歌《在阿维尼翁桥上》唱道:“在阿维尼翁桥上其,人们跳舞,在阿维尼翁桥上,人们围成圆圈跳舞……”这首歌使大桥声名远扬。不过,大桥建成许烈艺各建赶先后曾多次被洪水冲垮,又多次重修,直到17世纪,人们决定放弃这种努力。如今的贝内泽桥是一座仅余4个拱孔的断桥。站在罗纳河中的断桥上举目四望,更能体会古城的沧桑,断桥也成了阿维尼翁的一处胜景。
教皇宫(Palais des Papes代迅才曾煤果黄宜简并) 由西蒙德 . 马蒂尼和马泰奥.焦瓦内蒂设计装饰的罗马教主宫,看上去是非常古朴官前称引否右饭介汉查的城堡,它俯视着这座城市,环城的城墙和 12 世纪遗留下来的横跨罗纳河的桥梁。这座突出的哥特式建筑下面的广场上,小宫殿和圣母院教士的罗马主教堂构成了一组特殊的纪念碑,他们显示了阿维尼翁在 14 世纪基督化的欧洲所扮演的突出角色。教皇宫1309年至1377年这60多年近70年的时间里共有7位教皇在这里居住,长黑山为了显示其教皇的名雨好兵酸战把神圣和威严,在城北的高岩石山上,总面积1.5万平方米,由旧宫和新宫连接而成,两者风格迥然不同。教皇宫外观雄伟庄严,带8座塔楼,内部似一座迷宫,大殿小厅相连,廊道迂迦曲折。新宫富丽堂皇,最大的点右么绍法意功拉厂厅堂是二楼的克雷芒六世拜堂,长52米,宽15米,高19米,象征教皇在阿维尼翁的权威。旧宫朴实无华,一层是红衣主教会议厅,路香修调阳苦去口元雷二楼是宴会厅。附设的圣约翰礼拜堂,四周的墙面上画满了圣约翰一生的壁画, 全部出自14世纪意大利名画家之手。当年的主教官邸,现在叫小宫博物馆,以历代教皇私人收藏的祭坛画为主,共有18个展室,收藏主题非常明确,馆内的画作都是描写圣经上的故事,其中又以圣母与圣婴的收藏最具特色。当年教皇曾邀请了众多的意大利画家,由于受到了意大利画派和佛兰芒艺术的影响,形成了有名的阿维尼翁画派。这座主题美术馆收集意大利画派、法国以及阿维尼翁地区的佳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波提切利所画的圣母与圣婴图,画家笔下优雅纤细的圣母怀抱活泼健康的小耶稣,无论是姿态表情和眼神都掌握得很好。按照中世纪画家们过去的画法,圣母通常都是一板正经的严肃表情,小耶稣则一贯庄重如小皇帝,母子之间并无特别关联性。相反的,在这幅画中,擅长描画女心体态的波提切利,想藉由精心设计的构图巧妙地让画中人物有情感的互动和交流。虽然碍于神学的理由和严格画会的规定,这个时期宗教画的主角们都必须同时正视前方,表达出伟大的意志和超逾世俗的爱。但聪明的画家在构图上大胆地突破其他画家谨守的规范,以现实生活中母亲与孩子的动作来安排画面,企图表达婴儿依偎母亲的感觉,同时也细腻地描绘母亲怀抱爱儿的手部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