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个新的音乐流派。他们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反映社会,而应该回到“古典”去,但并不是简的班评范画存兴单地回到过去,而是一种对古典主义时期美学原则所做的反思和重新应用。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冷静客观、均衡的古典原则,追求适度的、理智的感情表现。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发生转向后,成了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曲实吧修延续育白何道家。

除了《士兵的故事》外,斯特拉文斯基还创作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清唱剧《俄底浦史缩胶培即粮击绿斯王》混声合唱与乐队《诗篇交响曲》等。

古典音乐感想

看到年轻的神发的帖子,说讨厌飞利浦的音乐家,而且也讨厌格鲁米欧。跟贴者用哈斯姬尔和他合作过莫扎特为据,说格鲁米欧并不坏。后又有兄弟传引大篇文章介绍。最后赋格斑竹锁贴。 都知道,音乐欣赏除了技巧鉴别之外主观口味占了很大比重,有人不喜欢甚至厌恶格鲁米欧很正常。有人不买不听某厂牌的唱片也很正常。从不喜欢、厌恶到喜欢、激赏的例子恐怕每个人都有。当年科尔托对哈丝姬尔的前后态度不就是一个例子?年轻的神只是其中一个而已。他把看法直接说出来,在我看来和用“请教”、“问一下”等说法没有两样。所以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跟在后面啊,可以推荐你认为绝妙的唱片和书籍来支持你的说法。就像那位发纪念帖子的兄弟一样,不是很好吗?所以锁贴我觉得不是一个好章法(原谅我用了一个不客气的词)。 单纯从一个首贴来看,或许幼稚、毫无价值,但跟贴可以丰富、矫正、说开去很多东西,这样未必没有收获。老话说真理越辩越明,虽然不见得最后能得出什么结论,但过程才最重要;哪怕一个小噱头,也可能打造出一个很好的讨论气氛。培根不是说过善于交谈的人是善于引导交谈的人吗? 想到前几天也有一个帖子说肖邦和莫扎特,终成吵架帖,但我也觉得双方本着对音乐真诚的态度,对自己感觉忠实的态度来参与,这样的吵架也很可爱。事实上,古典音乐在今天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一种品位和身份的象征,我不想说这和音乐本身相去多远,只是觉得这样的认知才是无聊和毫无价值的。不喜欢和厌恶什么往往是真实的感受,但喜欢和欣赏却未必总是真的、纯的,兄弟们看一看身边的人,问一问自己内心,自有结论。所以我个人也很珍视某些厌恶和讨厌的感觉。笛卡尔第一哲学原理不是也定成我思故我在吗?有时候否定和怀疑是自我存在确证的第一步。 我才来,和坛子里的兄弟都没什么交情,不存在帮谁说话,是谁的拥趸一说。对事不对人。同时也是抱着坛子可以发展得更好的善意说的。有什么不对之处,请指教。谩骂和贬损,兄弟我也能接受,毕竟也是一种态度。很多时候,冷静地想一想,异己的东西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不就是换一换立场而已,谁都可以做到更平和。

听古典音乐的感受

如何接近,接近,再接近古典音乐
作为已经在古典音乐海洋中畅游了N年的爱好者,笔者愿意在此与诸位分享一些经验与心得。

不能欣赏音乐之美好的人生是遗憾的 人生。听音乐就像陷入爱河,开始有很多激情,后来则化为亲情,不可割舍。学科虽然不同,但是为学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对西方经典音乐的了解可能就像对唐诗 宋词的了解一样,欣赏一些之后,最多能吟诵一些名句名段,时间久了,可能连名段也会记不全。应竖困谈试教育下的语文课使得很多人对唐诗宋词丧失了本应浓厚的兴 趣,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你碰巧喜欢音律,那么恭喜你,古典音乐是值得用一生去探索的海洋,这里有着与文学、绘画都不同但是同样精彩的体验。而且距离产生 美,很多非专业人士一般都具备着专业人士所没有的激情与热情。小学音乐课上,老师第一句话就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话一点不假,只是我当时不明白它的深 意。一方面,音乐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可以突然出现或停止,它对人产生的作用却可以延续至很久甚至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时间这个维度,是我们体验音乐的过程 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有很多体验,在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学识之前,是得不到的。人们的知识结构又不同,同样渊博的艺术家、听众所进行的再加工再创作也可 以是很不同的。对同样的作家、作品、演绎,你会随着时间变化有可能出现各种感慨和判断,这个过程真的是美妙和丰富极了。可以说,如果有音乐伴随着我们成 长,让它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绝对不会后悔。具体的原因和方式请容我下面一一道来。

听音乐伴随着读历史(这个过程应该是自发的,因需要而定)。西方音乐几百年的精髓,不是谁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大量的作家作品和相关的人物、事件,我们了解得越多越感慨其浩瀚。一般来说,在听音乐时我们手头如果有一些类似 格罗夫音乐辞典、牛津音乐辞典甚至音乐学院的音乐史教材之类的参考书,是比较有用的。但别被历史牵着鼻子走,我们熟悉历史是为了掌握人物和事件的联系和世 界的规律,让我们更富有智慧。一些音乐家的传记和书信集,也是我们了解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们一般都有很多版本的传记,我们略知一二,就足以接近他们的世界了。业余人士,由于时间零散、不固定,难以长期掌握乐器演奏,难以对很多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但是音乐史则只要不是白丁都可以接触。阅读 增长人的知识,优化人的气质,何乐而不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史无处不在滋润我们。开始我们只知道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他们一些奇闻轶事,后来 又知道了各种乐派各种时期的代表人物,再后来,我们余碰还会知晓、欣赏到很多音乐厅里从来不演出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西方的唱片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大量 的文化遗产。现在的网络技术又如此发达,音乐资源的传播也大大提高了效率。笔者这10年收藏了大量的CD、DVD和电子资源,不仅这些音乐载体本身,连同 种种收藏的过程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听音乐的理想状态是一种平衡。平衡艺术家的个性和社会的包容性,平衡自我陶醉的小世界 和整个人类一些共通共融的东西。很多时候,人们喜欢在作曲家之间比高下,在演奏家的版本之间比高下,甚至追求录音效果超过音乐本身。这些都比较危险,尽管 沉醉其中的人可能觉得很过瘾。笔者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仔细想想,这些艺术家、演奏家就像人群中的你我他,每个人的存在都很神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社会职务不同,但又都是血肉之躯,七情六欲中走过,最终也都是一抔尘土。我们没必要去造神,没必要狭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对象身上,尤其不可 以被一些文章或者评论误导。但是对生活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可以常有。收集不同版本的演绎也尺灶是可行的,比较版本时,我们最好多些切入点。旋律、节奏一般人都容 易捕捉,但是还有曲式、调性、调式、和声、织体等等方面需要我们去挖掘。挖掘得越多,收获越多,感受越丰富,而且对于某些作曲家,由于其旋律不甜美、节奏 复杂,刚接触时会很有距离感,于是就需要更多“手段”去接近他们,这绝对不是一般的“版本比较”能解决的问题。专业人士一样在做版本收集,因为他们需要找 寻对自己有启发的处理方式。

乐理知识这块也许是很多业余人士的软肋。但是这句话本身就不正确。业余人士之所以业余,就是 因为相关知识不够系统,教育不够全面。笔者有幸生长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学里,并且曾在专业人士的指点下对乐理和乐器都有所接触,在此想鼓励各位,乐理的入 门也并不难。找个钢琴教师,在键盘上弹一弹,拿简单的乐谱认一认,不3个月的功夫,你完全可以开启自娱自乐之门,这一点对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也适用。有了 基础,再不断深入,就又是个时间的问题了。有条件的话,多学几种乐器,掌握其中的原理,可以刺激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据笔者的经验,弦乐揉弦的温暖和 钢琴和声的丰富是完全不同的体验,都让人喜欢得很,不分伯仲。但是钢琴无疑是功能最强大的工具,音乐家最得力的助手,没学过乐器的不妨先接触接触它。本来 已经会乐器的业余人士,也不妨搞些重奏、即兴演奏,丰富自己的体验。爱背谱的不爱视奏,爱独奏的不爱重奏,这些都是我们完全可以克服的局限性。乐理的书也 到处都可找到,不要偷懒,为了更好地了解音乐,享受这个过程,弄两本书看看,脑子也许清楚了很多呢。有朝一日,当你摊开本陌生的总谱,发觉能听到数行的旋律同时进行,那是何等的享受,离作曲家脑中的世界越来越近。

此外,与音乐相关的各种活动也会丰富我们的生活,不仅呈现美 好,也让我们了解社会百态。类似《钢琴艺术》这种音乐期刊与音乐教材书籍相比,更好阅读,每篇文章都很短,信息覆盖面也广。我们关注、参与音乐活动, 比如各种国际国内的音乐比赛,音乐节,音乐会,音乐沙龙,讲座,我们或许是组织者,或许是参与者,在这整个的收集信息、付诸实践、收获结果的过程中,我们与音 乐一块组成了新的历史。

笔者一贯认为,音乐是文字所讲不清楚的艺术,我们只有通过语言做一些解释描述试图接近。本文试归纳总结了些经验,提出了一些观点,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启发。

3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