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如何表现时代精神的?

拜伦和雪莱:两位传奇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黑暗的黎明
04-29 ·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导语:18世纪末期,一股叛逆的风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这就是浪漫主义。他推翻了古典主义对于欧洲文坛的统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便是雪莱和拜伦。他们是诗人吗?是的,但是他们不仅仅是诗人。

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

他们是战士、是英雄,他们将诗歌作为武器,鼓舞人民从压迫与剥削中站起来。他们的诗歌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反对势力诬陷他们、诋毁他们。但是这些并没有摧毁他们的脊梁,反而使他们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雪莱:他的死亡是世界的损失

1792年,在英国的一户贵族家庭中,一位未来的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诞生了,他就是波西·比希·雪莱。他从小就在贵族学校学习,但是这个时期的教育被教会紧紧地握在手中,而雪莱对教会进行的蒙昧主义教育感到不满。

卢梭

1810雪莱对牛津大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两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是在这个时期他阅读了启蒙作家以及唯物主义的书籍。对雪莱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葛德文的《政治正义性的研究》。他因为发表了无神论的论文,而被学校开除,父亲也与他断绝了关系。

被学校开除后,雪莱来到了爱尔兰,并积极鼓励人民反抗英国的压迫。之后,雪莱又回到了英国,继续从事写作,他将诗歌当做武器,鼓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1813年,《麦布女王》正式完成,这首长诗反映了雪莱对于现实、政治橡尺衡、哲梁做学等多方面的看法。雪莱批判了封建阶级的专制,谴责了资本主义对人民的剥削,宣扬了对自由社会的幻想。这首诗引起了英国统治阶级的憎恨,在统治阶级的污蔑与迫害下,雪莱不得不离开了英国。

雪莱

离开英国之后,雪莱来到了意大利,并在此定居。定居意大利之后,雪莱仍旧专心从事写作。不久,雪莱就创作出了第一部抒情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这部作品也代表着雪莱的创作进入了颠覆时期。

这部作品虽然主要描写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但是也有一部分内容是在描写饥饿、贫困、压迫对人民所造成的灾难。这部作品还预示了革命的必将到来,以及革命胜利后的美好世界。

1819年,这一年英国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即反动势力对工人发动了"彼得广场残杀事件"。这件事对雪莱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使雪莱的革命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彼得广场

这个时期,他对英国统治阶级越来越厌恶,彼得广场事件也使他意识到文学创作的作用始终是有限的。之后,他创作了很多宣传革命的诗歌,这些诗歌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作品将自然景物与革命热情结合在了一起。

29岁时,雪莱在渡海中遇难,很多人都对他的去世感到惋惜,如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短暂的人生中,雪莱困锋用诗歌鼓舞被压迫的人民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拜伦:我的一生就是一场斗争
拜伦的出身和雪莱的很相似,都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拜伦的家庭虽然古老,但是已经彻底走向了没落。拜伦是在剑桥读的大学,在大学时期,拜伦就已经受到了启蒙主义的影响。

雪莱

拜伦读大二的时候,他的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出版了。这部诗集中的作品,体现出了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贵族阶级的批判。正是因为如此,诗集刚刚发售没多久,就受到了反动势力的攻击,但是拜伦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写下来了一首诗,对反动势力进行了反击。

大学毕业之后,他成为了上议院的议员。之后,他又游历了欧洲各国。这一次游历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广泛。同时,他还同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有了接触。

拜伦的游历进行了三年,在回到英国后的第二年,拜伦就发表了最著名的诗歌《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虽然这个时期拜伦只完成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创作,但是就已经受到了英国读者的欢迎。正是因为这部作品,拜伦一举成名,而这部作品也是拜伦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插图

拜伦回到英国的时候,正是卢德运动在英国迅猛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英国的议会,正在讨论关于处死破坏机器工人的法案。拜伦知道这件事后,发表演说反对使用暴力政策。可是上议院并没有接受拜伦的建议,反而是通过了这一部暴力而血腥的法案。

在发表演说之后,拜伦就在英国的报纸上发表了诗歌《<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定者颂》。这首诗歌揭露了议会反人民的本质,指出议会、法院等其他国家机关都只是在保卫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没有维护人民的利益。

这首诗歌还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出了立法者凶残的真实面貌。在最后的,拜伦还指出如果统治阶级仍旧选择使用暴力的手段镇压工人运动,那么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拜伦

当发表第一次演说已经过去两个多月时,拜伦又发表了第二次演说。这一次,拜伦在议会的演说中,对英国对爱尔兰的奴役政策表示了猛烈的抨击。也就是因为这两次演说,英国统治阶级对拜伦很值如果。

没过多久,欧洲的反对势力日益强大,在法国发生了著名的波旁王朝复辟事件。这件事使得拜伦十分不满,同时也使他充满了失望与悲观。拜伦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好孤独,也对自己的努力充满了怀疑。

在这种孤独与苦闷思想的影响下,拜伦创作出了一组传奇诗,这些诗歌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些诗歌中,拜伦塑造了孤傲、叛逆的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对欧洲的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拜伦

拜伦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使得英国的统治阶级对拜伦的仇恨越加严重。1816年,反动势力对拜伦进行了诽谤污蔑,使得拜伦只能离开英国。

离开英国后,拜伦前往了瑞士。也是在这个时期,拜伦认识了雪莱,并与雪莱成为了朋友。拜伦受到了雪莱革命思想的影响,这个时期拜伦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浓郁的革命色彩。同时,他还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三章创作完成。

1816年,拜伦前往意大利定居,并组织了烧炭党人的革命运动。在意大利,拜伦与人民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他还密切地关注国际局势。这个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进入到了新的阶段,文学创作的成果超过了之前的阶段。

这个时期,他完成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四章。这个时期他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如《该隐》、《别波》、《唐璜》。拜伦还创作了《青铜时代》,发表了对于拿破仑以及波旁王朝复辟的看法。

《唐璜》插图

烧炭党起义失败之后,拜伦离开了意大利,前往了希腊。来到希腊之后,拜伦鼓励希腊人民发动战争反抗土耳其的压迫。并成为了希腊民族运动的领导者,但是在这个时候,他患了寒热病,没过多久就医治无效去世了。

拜伦式英雄与对自由的向往
对专制势力的反叛,是拜伦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在拜伦的诗歌中,他表现出了对封建强权统治的批判和反抗。拜伦还在诗歌中塑造了孤独的反叛者形象,这些人物身上也带着他的影子。

拜伦笔下的形象都带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顽强、孤傲、坚定。如诗歌《海盗》中的康拉特,他想要闯出一番事业,可是黑暗的社会却使他的才能没有发挥的余地。康拉特并没有选择放弃,反而是成为了海盗,与专制的社会进行对抗,他的气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拜伦

上面所提到的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就是拜伦式英雄。他们是叛逆的反抗者,黑暗腐朽的社会并不能使他们屈服。这种孤傲叛逆的人物形象,对19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拜伦的诗歌还对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的诗歌还揭露了欧洲专制统治和贵族强权统治的丑恶行径。这种讽刺和揭露,在《唐璜》中到达了顶峰。

《唐璜》是一部诗化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唐璜在欧洲各国的生活经历,描绘了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小说中,还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得作品的内容更加地丰富。《唐璜》讽刺了神圣同盟和欧洲的反动势力,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

拜伦的诗歌还表现出了对于自由的向往与热爱,同时还表现出了对于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与歌颂。拜伦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深刻的,他表现了对于专制统治的痛恨,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还借拜伦式英雄,表现了对于自由的热爱。

结语:拜伦和雪莱是两位传奇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还是坚定的革命主义者。他们的一生,都在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战火中、在诋毁中,他们坚定地走在人民的前面,永不放弃。

拜伦曾说,他的一生就是一场战争。是的,我相信比起诗人,他们更愿意说自己是一位战士。没有什么可以摧毁他们的信念,诗歌是他们的武器,思想是他们的铠甲,

结合古典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谈谈贝多芬交响乐创作

“古典主义”是一个相当不明确的词,它有几种不同而又相关的含义。一种不很恰当的用法是将它指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包括所有种类的严肃音乐,不管它是何时创作的以及为什么目的而写的。而此处所指的是大约1750年再开始至1827年贝烟精皮利占欢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所谓“古典的”,准确地说,原是指古希供过握达苏路刘八欢来谁腊和古罗马的“经典的古代”,那些是西方文明两个伟大的时期。多少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回顾往昔,而且企图借鉴那个时代的文化妈争斗评浓款员度罪帝精华。由于优秀的古代文化的影响,人们常将“古典”一词视为有杰出的、卓越的含义。不论什么,如果说是“古典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此类中的佼佼者。正因为这样,使得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于其他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的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这一基本概念:一种调性间平衡的概念,给予听众明确的感觉这音乐如何高难财进行;还有段落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时可以准确地知道紧接着出现的内容。作曲家的创造性只是对这个作曲系统和轮廓稍加变化,而不是机敏地或富有进取精神地创作出乐曲来使听众着迷或惊奇。也可以说在音乐创作上不存在所谓“古典时期”,仅有“古典风格”。按照这种风格,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如果说这是杰出的典范,有一定的神始道理。但是这种风格并非仅仅出现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这个时期写兴使严费息构原争径红的其他作曲家的创苏该根基本上也是这种风格,也是按照这种传统。
特别是在十八世纪后期,音乐会的活动迅速发展。杰出的演奏家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举行巡回演出,而作曲家作背缺说曲手法亦日益更新,要求乐曲有更为逻辑和清晰的形式,以吸引走吗未孙盐吗爱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适应这一时代形势的要求,新一代的作曲家从此兴起,其中的三巨头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就是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
海顿、莫呀量早治饭形思次村扎特、贝多芬三人都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维也纳活动,他们之间互有影响。他们都是运用奏鸣曲形式的大师由段商晚时好企,写出了奏鸣曲、交响曲、四重奏这类体裁的不朽佳作;他们也都致力于主题的展开以及利航率文敌空伟想充准用调性的配置来给抽象的形式注入细致微妙的表情。这些大作曲家的器乐曲给了当时以及整个十九世纪以巨大影围电当可响。除了贝多芬后期的作品显得较为艰深外,这三人的作品都既深刻而又通俗易懂,这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世界。
以“交响乐节举之父”海顿、“音乐天才容孙推油黑”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浪漫主义音乐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晶波杆亚加右友煤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

关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比较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古典主义三杰,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空的界限并不明显,他们曾经共存过一段时间。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划分两者的定义也不是很容易的,这些定义常常因为过于简单化而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古典主义像线条一样棱角鲜明,而浪漫主义却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许多主观和空想的元素。这是音乐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而我想,两种音乐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非音乐的元素上。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富人们多么慷慨的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数收入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讲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及的做出大众想听到的音乐。

古典主义像木刻一样,理智,清晰,充满了逻辑思维的感觉,而浪漫主义的音乐就像水彩和五颜六色的油画一样,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喜欢古典主义的恢弘和大气,更喜欢浪漫主义的细腻与贴心。听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声与眼泪的结合”,也喜欢听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种精致和小巧让人惊叹不已。我喜欢音乐,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动,音乐让我充实,让我学着感动,音乐是有情感的,他让人哭泣,让人欢笑,让渐渐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无法脱离的基础。

3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